
明源高效矿井建设方案.pdf
49页旺苍县明源煤业有限公司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实施方案编制:李文强审核:唐泽亭技术负责人:孟继勇总经理:何成元旺苍县明源煤业有限公司安全高效矿井工作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二 O一二年二月为加强矿井安全管理,提高矿井单产、单进和采、掘工效,提高矿井生产机械化程度,增长职工工资水平,增强矿井盈利能力,提高矿井经济效益是矿井实现安全生产、实现稳步发展的保障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川安办 [2008]73号)关于推进小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工作的通知,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 为了把我公司建设成为安全高效矿井,特制定《旺苍县明源煤业有限公司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方案》:第一部分矿井概况一、矿井概况:旺苍县明源煤业有限公司水营煤矿位于旺苍县城63° 方向,直距约 14km 处的旺苍县黄洋镇汉王村境内,矿区范围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2′59″,北纬32°16′43″,整 合 主 体矿 井 主 井 口坐 标 为: X=3573816.23, Y=35629893.54,Z=699.67m区内主要交通线为广 (元)~巴(中)公路(202 省道)和广(元)~乐(坝)铁路,该矿位于202 省道和广乐铁路北侧,通过3km 矿区简易公路与之相连。
矿区距黄洋镇约3km,黄洋镇向西至旺苍县城约9km,向东至广乐铁路普济站约 10km,交通较为方便旺苍县明源煤业有限公司水营煤矿是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广元市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复函》 (川办函 [2007]10号) ,旺苍县明源煤业有限公司水营煤矿为旺苍县黄洋镇水营煤厂和旺苍县黄洋兴达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天黄联营煤矿整合后更名的采矿主体矿井位于旺苍县赵家坝井田北端,地处旺苍县黄洋镇水营村境内,行政区划属旺苍县黄洋镇水营村三社,现批准的矿区面积为 0.7226km2根据《关于广元市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复函》( 川办函 [2007]10号)和《关于广元市煤炭矿业权设置调整方案的复函》 (川煤整合函 [2008]7 号) ,该矿生产能力由 30kt/a 扩建为 90kt/a , 划定了调整后的旺苍县明源煤业有限公司水营煤矿矿区范围2008 年 10 月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0 四大队对该矿整合后的矿区范围内煤炭资源储量进行了核实,提交了《四川省旺苍县赵家坝井田水营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核实矿井保有资源储量( 122b+333)1211kt;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组织专家组于2008 年 12 月对报告进行了评审,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对评审通过的资源储量进行了登记、备案,能满足矿井扩建为90kt/a生产能力要求。
2009 年 6 月,矿方委托四川华标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旺苍县明源煤业有限公司扩建工程初步设计(代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安全专篇《初步设计》经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川经煤炭函[2009]1158 号文批准; 《安全专篇》经四川省煤监局川煤监审批 [2009]340 号文个批准;旺苍县煤炭工业管理局以旺煤函[2009]98 号文件批准于 2010 年 1 月 1 日开工,设计工期23 个月,批准工期 23个月,工期至 2011 年 11 月,2011 年 11 月 25 日旺苍县明源煤业有限公司通过煤矿整合技改工程工期备案表经广元市煤炭工业管理局批准,建设延期至2012年 7 月二、井田面积、煤层赋存及围岩情况: (一)井田面积 : 根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川采矿区审字[2008]第 0250 号文《旺苍县明源煤业有限公司水营煤矿划定矿区范围批复》 ,新的矿区范围由5 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 0.7226km2;开采煤层为 7、9、11、13 号煤层旺苍县明源煤业有限公司水营煤矿为旺苍县黄洋镇水营煤厂和旺苍县黄洋兴达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天黄联营煤矿整合而成,矿区范围由5 个拐点坐标圈定,开采深度标高为 +1000m~+600m;划定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下表。
旺苍县明源煤业有限公司水营煤矿划定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拐点 号直角坐标矿区 面积 (km2) 开采 煤层开采 深度 (m) 拟建 规模 ( kt/a)X Y 1 3573600 35629200 0.7226 7、9、11、 13 号煤层+1000~ +600 90 2 3573820 35630220 3 3573995 35631400 4 3573650 35631400 5 3573325 35629200 (二)煤层赋存及围岩1、地层:区内地层出露较为完整,中生界地层广泛出露,主要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 、侏罗系下统白田坝组 (J1-2b) 、中统千佛崖组 (J2q)和沙溪庙组(J2s) 井田内出露最老的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 ;最新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千佛崖组( J2q) ;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为区内含煤岩系,属河流~湖沼含煤沉积由灰、深灰色泥岩、钙质砂岩、岩屑砂岩、砾岩及煤组成,富含植物化石,岩性特征明显,旋徊结构清楚,与下伏岩层为假整合接触根据岩性、含煤性、旋徊结构特征,本组分为五段,现分述如下:①第五段( T3xj5)该段地层为区内主要含煤段,岩性主要由钙质细砂岩、钙质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砂岩成分:石英占42%;岩屑含量较高占52%,以碳酸盐岩屑为主,偶见石英岩岩屑碎屑分选差,呈次圆状,胶结物为结晶方解石,呈孔隙式~接触式胶结层理发育,显水平层理、缓波状层理及小型交错层理产植物化石,与下伏地层(T3xj4)呈过渡接触厚 123.49~295.25m,一般厚 190.86m②第四段( T3xj4)灰色中~巨厚层状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偶见透镜状粉砂质泥岩,中下部夹数层燧石岩屑细~中砾岩和灰岩屑~燧石岩屑细砾岩砂岩碎屑成分主要以石英为主,占 76%,次含微量长石 1%,岩屑含量较高,达 23%,以碳酸盐岩屑为主,其次是石英岩岩屑及千枚岩岩屑碎屑颗粒分选好,呈次圆状,胶结物为结晶方解石及有机质,为孔隙是胶结砂岩中局部见煤包体及泥质包体,具楔形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及变形层理砾岩单层厚一般1~3m,层位及厚度不稳定,呈透镜状产出砾石含量占58~85%,成分以燧石岩屑为主,次为灰岩屑及石英岩屑,砾石大小不等,砾经2~50mm,一般 2~15mm,分选中等,次圆状,填隙物以次圆状~次棱角状石英为主,其次是水云母及结晶方解石,胶结类型:孔隙~基底式及镶嵌~接触式本段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增厚,厚 27.37~52.53米,一般 40.96米。
与下伏岩层冲刷接触2)侏罗系下统白田坝组(J1b)该组为滨湖及河流相沉积按岩性及沉积旋回可分上、下两段,总厚236~342.5m,一般厚 276.77m,其各段岩性特征分述如下:①第一段( J1b1)为杂色块状巨砾岩,间夹黄褐色粉砂岩、岩屑砂岩砾岩主要由砾石及胶结物组成,砾石含量占70%左右,其成分主要呈石英砂岩屑,次为燧石岩屑砾石大小不均 15~25mm,一般 20mm分选较差,磨圆度为棱角状~次圆状填隙物为硅质及泥质、少量粘土等,呈孔隙~基底式胶结泥岩中含菱铁质结核,层理较发育,呈水平层理,沙纹层理及缓波状层理砂岩成份主要是石英,含量 70~85%、长石 2~5%、岩屑占 8~25%,以石英岩屑为主, 次为泥质岩屑,胶结物为硅质,呈接触一孔隙式胶结层厚50~105m,一般厚 80m②第二段( J1b2)上部为黄、绿、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及薄层岩屑砂岩;下部为黄、灰绿色厚状细~中粒岩屑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岩屑砂岩的显著特点是岩屑含量较高,占55~65%,以粉砂岩和石英岩岩屑为主,其次是碳酸盐岩岩屑,矿物成份主要是石英,含量35~45%,偶见长石分选性较差,呈次棱角状,胶结物为结晶方解石,为孔隙式胶结。
泥岩中含较多的钙质结核及菱铁质结核,层理不发育,偶见沙纹层理,缓波状层理产少量植物化石及瓣鳃类化石,与下伏地层该层呈假整合接触厚210~230m,一般厚 220m3)侏罗系中统千佛崖组(J2q)上部为黄、绿、紫色泥岩夹粉砂岩和细砂岩;中部为薄层粗~中粒岩屑砂岩、粉砂岩;下部为粗粒岩屑砂岩及含砾砂岩;底部有一层2~4m 的砾岩层该段为滨湖相沉积,与下伏白田坝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砂岩成分:石英含量高,占 80%以上,其次是石英岩岩屑及碳酸岩岩屑,含量约20%,分选性好,磨圆度中等,胶结物为结晶方解石及少量菱铁质,呈孔隙式胶结泥岩水平层理发育,还常见变形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富含瓣鳃类化石,层厚253~314m,一般厚 275.23m4)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d1+e1): 褐黄色、黄灰色含碎石粉质粘土,稍湿~湿,硬塑状碎石成份为粉砂岩、砂岩,直径一般为1~20cm不等,分布不均,多为山坡林地厚0~5m2、构造:矿区位于米仓山东西向构造带之大背斜南冀,地层呈单斜产出,褶皱轻微,断层稀少为一简单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断层及褶皱不发育,但古河床冲刷带对矿井开采有较大影响地层走向近于东西,倾向南,上部倾角 62° ~43° ,下部 53° ~32° ,向深部倾角逐渐变缓。
现将各构造特征详述如下:大背斜:位于汉王山复式向斜南侧,西起于彭家沟,东经大,于王家坪倾伏,长 49km背斜走向为东 —西向,开阔对称,两翼地层倾角50° ~60° ,枢纽具波状起伏,起伏角一般 3° ~15° 核部为寒武系,两翼依次为奥陶系~三叠系东面倾没端脚趾状分支的次级褶皱发育,延长不大,一般8~9km,随主要褶皱逐渐向下倾没消失1)褶皱(曲)及地层产状特征:井田内尚未发现大的褶皱(曲) ,地层产状与煤层产状基本一致,沿走向及倾斜方向均有幅度不大的挠曲由于煤层局部产状的变化 (产状变化于 170° ~190° ∠36° ~58° )以及煤层在不同标高上倾角的变化,使煤层沿走向和倾向呈舒缓波状起伏,但这些构造对矿井开采的影响甚微2)断层:在井田勘探和生产中均未发现对煤层开采有较大影响的中型以上断层在生产井田揭露中,各煤层中均发现一些小型逆断层,但落差一般均小于1.5m,这些小型断层造成夹矸和煤层重复,延伸长度、范围较小,故对生产安全影响较小3)构造对煤层、煤质以及采掘的影响:本区地质构造发育的规律是地层产状单一,褶皱不发育,仅在其走向和倾向上略呈波状起伏,断层大多为发育于煤层内的小型断裂。
从已揭露的情况来看,煤岩层的产状变化对采掘的影响甚小,只是在煤层呈波状起伏时的波峰、波谷地段,煤层伪顶增厚,灰份增高,对煤质略有影响从已揭露的小断层情况来看,在小断层面附近,煤质变差,断距均小于1.5m,对工作面的布置影响较小综上,本区构造属简单类型3、煤层(1)含煤地层区内含煤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五段(T3xj5) ,全区分布,岩性主要由钙质细砂岩、钙质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煤组地层东薄西厚,西部地层厚度一般为145m~192m,东部地层厚度一般为131m~145m,沿倾斜变化不大该煤组地层与上伏地层侏罗系下统白田坝组(J1b)呈假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四段(T3xj4)过渡接触按其特征可分为三个分层,分述如下:第一分层(即:第一亚段T3xj5-1) :7 号煤层顶板至白田坝组底界,全区分布岩性为厚层状砾岩,为7 号煤层的直接顶板第二分层(即:第二亚段T3xj5-2) :7 号煤层底板至 8 号煤层顶板,全井田分布岩性为灰色厚至中厚至层状钙质粉砂岩夹厚层状钙质细砂岩、泥岩及煤线全层厚度在 9.0m~26.4m 之间,一般厚 13.8m1 号标志层位于本分层底部。
第三分层(即:第一亚段T3xj5-3) :9 号煤层底板至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四段( T3xj4)顶界,全井田分布岩性为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层状粉砂岩和细砂岩夹黑色泥岩、煤线 9、 11、 13 号煤层均分布于该分层中 全层厚度在 41.5m~124.8m之间,一般厚 71.0m夹 3~5 号标志层2)煤层特征矿区出露煤层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