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武昌区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共21页).doc
21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文章来源区经信局 更新时间 2011-07-25 目 录 66788889 9 9一、江南金融集聚功能区. 11461818181818181818191919202020202121——汽车电子科技园项目 212222223233444455 第一章 “十一五”回顾 一、武昌区生产性服务业1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为支撑的“1+4”产业格局;着力实施建设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武昌古城三大功能区,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保护山水自然资源的“321”发展战略,促进了武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经济效益增长明显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200.37亿元增至2010年470.12亿元,年均增长14.6%;全口径财政收入由2005年25.82亿元增至2010年66.37亿元,年均增长20%;区级财政收入由2005年7.5亿元增至2010年22.29亿元,年均增长23.79%;实际引进内(外)资“十一五”累计实现460.1亿元,比“十五”125.96亿元增长265%,年均增长2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177.09亿元增至2010年353.24亿,年均增长14.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31.2%和47.7%。
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收入24.37亿元,占全口径税收总量的36.72%其中:金融证券税收10.16亿元,占比15.30%;科技服务税收7.46亿元,占比11.23%;商务服务税收2.68亿元,占比4.04%;信息服务税收1.38亿元,占比2.08%;物流服务税收1.14亿元,占比1.71%;其它税收8.51亿元,占比12.82%二)产业结构调整显现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武字头”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外迁,我们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业的“1+4”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从2005年40.61︰59.39提高到2010年20︰80总部型企业实现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05年28.42%提高到2010年38%聚集在武昌的现代服务业企业8000余家,其中涉及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总部型企业140余家;金融服务机构200余家;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组织1000余家;创意设计机构320余家;印刷企业450家产业结构调整朝着以现代服务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迈进三)三大功能区启动建设编制了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发展规划并全面启动建设。
十一五”期间,武昌古城内首义文化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都府堤红色景区、长春观—宝通禅寺宗教文化区加快推进;公司总部区新建商务楼宇26栋100余万平方米,在建商务楼宇30栋160万平方米,借助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契机,启动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楚河、汉街项目建设;滨江商务区万达广场项目开工建设,裕大华片完成土地整理,车辆厂片启动建设三大功能区建设累计投资达300亿元以上,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四)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完成武昌火车站改造、武汉长江隧道、岳家嘴立交等8项重点交通建设工程,公正路、秦园路、江盛路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设竣工,积极实施武汉大道、东沙连通、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长江大桥、地铁2、4号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胭脂路、幸福里、保安街、文明路等片区旧城改造,三角路村、余家头村、团结村、余家湖村等城中村综合改造全面启动蛇山南坡拆建还绿工程、紫阳湖、都司湖等湖泊修复和保护工程取得良好进展二、武昌区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以来,武昌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1、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传统服务业高端化、特色化不够突出,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2、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张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收入24.37亿元,占比36.72%比较偏低从现代世界城市中,服务经济80%以上的收益来自知识和智慧,而武昌满足衣食住行的低端服务业却基数较大,顶尖的高端服务企业为数太少,既能拉动就业,又能创造价值的本土服务企业几乎没有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不足在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中,用于发展房地产业和传统商贸服务业的土地偏多,生产性服务业太少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生产性服务业政策体系不够健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够 第二章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市委、市政府确定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全国现代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明确四个中心城区(江汉、江岸、硚口、武昌)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武昌来讲,借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功能区来加快推进“321”发展战略是一极好时机,这为加快武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将迎来诸多有利条件:一、优势分析(一)武昌地缘优势明显国家发展战略聚焦叠加武汉,中央先后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战略,这不仅进一步巩固提升了武汉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且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多途径集聚现代服务业发展要素,也必然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
武昌区因地理位置的优势,自身沉淀了较浓的工业文化气息,这必将是企业总部和生产性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首选之地武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为吸引产业资本、承接产业转移、开展产业合作提供了便利的地缘条件二)省会所在优势独特武昌区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信息中心,是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武昌汇聚了81家省直行政单位,200余家外地驻汉机构,150余家国内外企业总部,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三)科教资源优势雄厚武昌具有科技教育集聚、智力密集的优势,有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13所大专院校,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48个科研机构,拥有24位两院院士、10万科技人员和大批高科技技术人才、专家学者,是全国著名的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四)软硬环境优势突出十二五”时期是武昌城市建设的高峰期,已开工的武汉大道、东沙连通、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地铁2号、4号线等重点建设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竣工,特别是东沙连通工程的推进,将带动公司总部区核心区域的加快建设,与滨江商务区连成一片,初步形成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的空间格局,有利于集聚市场和产业发展要素,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硬环境武昌区以政府和社会服务为主体的产业服务体系已经逐步健全,武昌区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大大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这些都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备了必备的软环境。
二、劣势分析(一)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例较低,科技含量不足近几年,我区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从2005年的59.4%大幅提高到2010年的80%,四大重点产业税收贡献率为50.17%,其中证券、保险、旅游、高新科技等行业占比只有1.17%、2.63%、0.15%和5.99%,可见满足衣食住行的低端服务业占绝大多数,收益来自知识和智慧的顶尖高端服务企业为数太少,能促进武昌区经济转型的知识型服务业企业不多,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较低,武昌急需新的产业拉动力量,持续优化产业环境,增强产业向心力和根植性二)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型企业数量较少从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来看,服务业的功能辐射仍以商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且大型龙头企业太少,既能拉动就业,又能创造价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就更少了如保险业主要以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为主,再保险公司几近空白;证券业主要以经纪类证券公司为主,综合证券公司相对较少;信托投资业的比重较小,风投公司发展不足创意产业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国有企业,民营资本参与不够,市场主体有待丰富,发展机制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地区资源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整合高新科技业中,电信产业一枝独大,其他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不均衡,其中计算机服务业集群不够,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学研合作不紧密;计算机软件业优势发挥不够,未做强做大,未形成全国知名品牌等。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市区政府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政策体系,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长足发展三、机遇分析(一)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中央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当前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国家发展战略聚焦叠加、经济结构面临转型调整、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机遇凸显”的三大有利时机二)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确定备受关注的《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武汉将着力打造成国家中心城市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武汉两个“中心”(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的重要举措之一三)“十二五”我区着力实施“321”发展战略即发展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武昌古城三大功能区,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保护山水自然资源四、挑战分析(一)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加剧东部沿海地区会利用先发优势发展内需经济,从而挤压内陆地区的市场空间,给武汉的产业发展带来竞争压力。
中心城区的武昌同样面临产业发展上的巨大压力二)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目前,武昌区陆地面积只有40多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排在倒数第二,而我区户籍人口已突破110万,中心城区排在第一,发展空间受到制约三)区域之间竞争加剧兄弟城区都在编制“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规划,区域间同质、同构化竞争和与东湖开发区的竞争更趋白热化,必将给武昌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第三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发展战略在武汉叠加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武昌资源禀赋优势,以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建设,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山体、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途径,以重点项目策划、招商为着力点,立足区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适度超前、明确定位、科学谋划,实现武昌区重点产业的集群化、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将武昌全面建设成为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二)基本原则1、产业定位应符合武汉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武昌集聚功能区的产业定位应采取差异发展,要符合武汉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与全市集聚功能区发展布局相吻合。
2、符合武昌区“321”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制定的“321”发展战略是我区未来发展目标,规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是对“321”发展战略的填充和细化3、规划布局科学功能区规划要结合我区实际,突出武昌的特色,有可再造的空间,显现出武昌未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