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嫩平原盐碱性湿地渔业开发途径.pdf
10页收稿日期:1996 - 05 - 29 ;收到修改稿日期:1997 - 08 - 113 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 “八五” 国家攻关项目(852005201209)的部分成果工作中得到所在地、 市(县)各级科委、 水产水利及农业开发部门的大力支持,并提供大量宝贵资料,在此一并致谢松嫩平原盐碱性湿地渔业开发途径3杨富亿(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长春 130021)摘 要 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盐碱性湿地分布广,面积大,是该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结合近年来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 “八五” 国家攻关项目的实施,本文从渔业利用方面,初步总结了吉林省白城地区及松原地区盐碱性湿地开发的实践经验,报道9种开发利用途径及其主要技术关键词 盐碱性湿地 渔业开发途径 技术措施 松嫩平原分类号 《中图法》 S931·4THE WAYS ON FISHERY EXPLOITATION OF SALINE2ALKALI WETLAND IN SONGNEN PLAINYANG Fu2yi( Changchu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 CAS , Changchun130021)Abstract Saline2alkali wetland is one of the principal types of territory resources in SongnenPlain of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over 370×104hm2of saline2alkali wetland leaving unex2ploit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region which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s to a2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making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2tecting eco2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exploitation of the wetland for fishery has been car2ried out in Baicheng and Songyuan prefectures of Jilin Provi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reports nine technical measures adopted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2lization of the saline2alkali wetland in the study area.Key words : Saline2alkali wetland ,Fishery exploitation ,Technical measures ,Songnen Plain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北部,是松花江与嫩江的冲积和洪积平原,地理坐标为北纬43°30′ —48°41′,东经121°30′ —127°0′,幅员面积17×104km2,是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
盐碱性湿地作为该平原主要国土资源类型之一,虽经多年开发治理,目前仍有20卷第2期 1998年3月资 源 科 学 RESOURCES SCIENCEVol. 20 ,No. 2 Mar. ,1998370×104hm2处于荒芜状态,难为农业开发利用,成为该区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之一为合理利用这类国土资源,1988—1995年,在吉林省的白城和松原两地区7个代表乡(镇) 113个示范农户,进行了盐碱性撂荒湿地和盐碱性低产湿地的渔业综合开发试验研究,旨在探索以 渔治碱适涝,提高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与技术通过试验、 示范与推广,共改造治理各类盐碱性湿地1 564hm2,在取得较显著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仍保持了原始湿地潮湿多水的自然特点,从而维持了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本文拟将这些实践经验及其主要技术措施作以初步总结,仅供其他同类型区域参考1 盐碱性泡沼养鱼目前,松嫩平原常年积水的盐碱性泡沼湿地约有2217×104hm2,绝大部分分布在江河、湖泊、 水库、 农田灌渠等沿岸低洼沼泽地带,多为由若干个小泡沼组成的泡子群,集中连片分布泡沼内水生植物繁茂,覆盖率在90 %以上,天然饵料丰富。
泡底土质为盐化和碱化沼泽土,含盐量为4—17g/ kg;自然积水来自降水、 地下渗水及农田的集水,其含盐量为3—13g/L ,总碱度712—1916m mol/ L ,总硬度913—4311m mol/ L ,pH值815—1011实践表明,采取得力措施改造利用盐碱性泡沼养鱼,是一项投资少、 见效快、 不占用耕地的开发性渔业生 产,既拓宽了淡水渔业生产领域,又充分利用了国土资源111 泡沼的改造与改良水质对天然泡沼的改造主要包括: ① 清除底部过多的水草及塔头、 漂垡子,使植被覆盖率 保持在65 %—75 %左右; ② 在泡子周围较低地段修坝筑堤,并清底加深,拓宽水面(主要在水草区开挖明水沟和削平高包) ,使养鱼期间的常水位深度达到018—112m ,并使泡底呈比降为115 %—212 %的斜坡形; ③ 开挖引水渠道,设进、 排水口引水渠与湖、 库、 灌渠等水 源相通,以利淡化与调节泡沼水质进、 排水口要严格分道,一般相距200—300m ,以利排咸水引淡水,并设拦鱼栅、 拦污栅和调控闸门; ④ 在泡沼底部地势较低面的堤坝内侧,开挖宽10—15m、 深018—1m的集鱼沟,以利防旱与缺水缺氧和秋季排水捕鱼。
改良水质的主要内容是培肥与淡化水质,这是盐碱性泡沼养鱼的核心措施主要有3种方法: ① 合理投施有机肥和化肥春季投放鱼种前7—10d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主要是粪肥)3—415t/ hm2;放鱼种以后5—6月及9月份,每天施225—300kg/ hm2;7—8月份每隔5—7d施1次,用量300—450kg/ hm2,同时开始追施化肥水温在20—24℃ 时,5—7d施1次,用量为尿素45—60kg/ hm2,硫酸铵60—75kg/ hm2,过磷酸钙30—45kg/ hm2,保持氮、磷比为2 :1左右,每月施4—5次;水温在25—30℃ 时,以相同的肥料用量及氮、 磷比例10—15d施1次,月施2—3次施用有机肥的全年分配比例为:6月份以前占60 %—70 % ,7—8 月份占10 %—15 % ,秋季占20 %—25 %左右; ② 适时注、 排水养鱼期间每隔10—15d左右排掉泡底层盐碱度较高的老水(设专用闸门调控) ,每次排水量在60 %—70 % ,然后补满5—6月份及9月份,每隔10—12d左右加注1次新水,每次加水量以泡内水深增加5—8cm为宜7—8月份每隔5—7d加注1次水量调控原则是春秋宜浅,高温季节要满; ③ 烧荒。
实践表明,春天放火烧掉泡底植被,对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改良水质也有较显著作用 上述措施的综合运用,有效地防止了泡沼次生盐碱化和养鱼期间的季节性返盐碱,实现压碱06资 源 科 学20卷第2期降盐,改良水质的作用并巩固了泡沼的水土改良效果,有利于泡沼的渔业持续利用112 鱼类养殖结构盐碱性泡沼开发养鱼,目前多以稀养薄收为原则,养殖的品种较耐盐碱试验中以鲤鱼(Cyprinus carpio)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主养品种,适当混养鲢鱼(Hypoph2thalmichthys molitrix)、 鳙鱼(A ristichys nobilis)、 银鲫(Carassiua auratus gibelio)及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放养的重量比例为:鲤鱼50 %—60 % ,草鱼15 %—20 % ,银鲫1 %—3 % ,鲢鱼4 %—7 % ,鳙鱼15 %—25 % ,团头鲂2 %—5 %总放养量为45—60kg/hm2(1 000—1 500尾/ hm2)根据79个泡沼,共362hm2水面的养殖结果,上述养殖结构鱼类净产量为192—331kg/hm2(不投饵) ,平均23813kg/ hm2;经济净收入297—1 307元/ hm2,平均79418元/ hm2;经济 投入产出比为1158—3136 ,平均2127。
2 低洼易涝盐碱地稻田养鱼稻田养鱼具有节地、 节水、 节粮、 节资、 增产、 增收、 改土培肥的作用,是变平面生产为立体开发,综合而充分利用渔业水土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开发盐碱性湿地实行稻田养鱼,可充分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是将开发盐碱性湿地农作与利用水土资源养鱼结合起来的生态渔业模式,适宜于那些旱作不能、 养鱼不行的沼泽地和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低洼光板地的开发利用这两类湿地资源面积约59×104hm2,其土壤pH值在815—10之间,含盐量712—1918g/ kg ,自然状态下种稻或养鱼开发均有一定难度,必须采取相应措施211 降低土壤盐碱度与改革鱼沟设计规格降低土壤盐碱度是实现盐碱地稻田养鱼的基本条件主要有3种方法: ① 泡田冲洗养鱼稻田每年进行秋季耕翻,其深度增加到20—25cm插秧前泡田冲洗3—4次,每次用水量1 200—1 500m3/ hm2; ② 工程措施养鱼稻田采用窄条田、 灌排相间、 暗草沟排水等工程措施,实行以排为主,以排定灌、 灌排结合; ③ 控制水色养鱼期间要防止出现棕色水质(此时水的pH值> 9 ,含盐量> 5g/ L ,总碱度> 15m mol/ L) ,一旦出现应及时换水冲洗。
上述措施可使土壤含盐量下降70 %—80 % ,pH值降至812以下开挖鱼沟是稻田养鱼的基本工程措施我国传统稻田养鱼的鱼沟宽、 深均在30—40cm左右但盐碱地的鱼沟应设计为 “倒梯形”,即上口宽70—80cm ,下底宽30—40cm ,深50—60cm这不仅有效地避免了传统鱼沟因边坡过陡(垂直的)造成边帮坍塌,淤平鱼沟,堵塞鱼道,阻碍鱼、 稻生长的不利影响同时还增加了明水面和水量,相对稀释了盐碱浓度,也有利于安全使用农药化肥与人工补投饲料212 水量管理与合理施肥水量管理是盐碱地稻田养鱼的关键措施合理的水量管理方式是满足寒区稻、 鱼对水 量的同步需求,实现稻、 鱼双丰收的重要保障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插完秧立即排水洗1次盐碱;返青到有效分蘖结束期间,田面水深均应保持在3—4cm ,并每隔5—7d排水洗1次盐碱; ② 分蘖末期、 孕穗期及抽穗期深灌到17—20cm ,既可以水压碱降盐,防止季 节性返盐碱,又能控制无效分蘖; ③ 晒田排水前和晒田结束复水前各淋洗1次盐碱晒田1620卷第2期杨富亿:松嫩平原盐碱性湿地渔业开发途径过程中若有返碱现象(其特征是水色由淡黄变为棕色) ,应注水淋洗盐碱; ④ 该区7月20 日以后,水稻开始实行浅、 深、 浅、 间歇灌水方法。
但无论水稻需水量如何变化,都要保证鱼 沟满水,以水压盐降碱; ⑤ 在水稻扬花后期,田面水深控制在3—4cm以下;灌浆到成熟期实行早浅晚干的灌水方法,防止后期水稻受盐碱之害造成枯熟此阶段鱼沟应保持满水; ⑥ 养鱼稻田在浅灌期间,为确保鱼类觅食,每隔2—3d提高1次水位,使田面水深达到18—20cm左右,每次持续4—6h 对于盐碱地养鱼稻田,施肥不仅满足水稻生长对肥料的正常需要,而且还具有改良与培肥盐碱土、 挖制盐碱度上升幅度、 避免稻鱼受害的特殊作用此外,还可培养底栖生物等鱼 类天然饵料,增殖其资源施肥方法,采取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 ①施基肥插秧前结合耙地平整田面,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