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社会政策中的生活视角-基于日本经验的分析.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191657682
  • 上传时间:2021-08-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89.31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社会政策中的“生活”视角基于日本经验的分析 一 问题背景中国的经济转型为社会政策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创新的核心主题是要把国民“生活”纳入社会政策视野,围绕着“生活”问题调整社会政策的结构体系和价值取向日本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社会政策伴随经济结构的变化,将政策的目标从传统的“劳动保护”向“生活保护”拓展,解决了社会政策应该如何应对经济转型带来的社会和生活结构转型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通过解析日本社会政策改革的路径以及由此带来的政策绩效,为处在经济转型发展新阶段的我国社会政策创新提供借鉴生活”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为什么还要把它放在政策的高度来认识?其问题背景有三点第一,工业化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和生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30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使中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人均收入也以10%的增速逐年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意识和生活结构,其中凸显的生活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质的飞跃和变化现代化的起居生活、发达便捷的通信和交通,让我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梦想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现实现代化工业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意识和生活关系。

      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的公害、交通事故、生活环境破坏等问题,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威胁着我们的生活以城市开发为重心的工业化所引起的城市化、人口密集化、农村人口稀疏化、老龄化等问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关系由于信息化高度发展而出现的高度行政化管理,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过程(一番ケ濑康子,1998:120~121)第二,生活主体流失现象日趋严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第二次大转变这个时代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危机,这就是市场对人类生计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占领杨团,2007)当今时代,资本的渗透和扩张,侵蚀到了私人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并对私人生活予以全面的控制和干预在以资本运行为主要取向的社会运作过程中,生活者的生产、消费,以及生活时间、生活空间等都被贴上经济的标签,可以自由进入交易市场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生活者在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养老抚幼、结婚生子等生活问题,主要依靠情感交流和家庭成员与近邻之间的互助网络得以解决在这一生活过程中,生活者或者说是当事人始终处于主体位置,拥有他人无可取代的主导权但是,在市场全面占领人类生计和社会生活的时代,生活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被逐渐淹没在瞬息万变的货币交换的大潮中。

      商品经济的进化,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自由空间,带来了生活的便利,诸如养老抚幼、生育等最私人化的问题也可通过购买形式解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家庭纽带以及邻里互助网络的松弛,出现空巢化、少子化、个人化等生活层面、情感层面上的种种危机一部分社会政策学者提出,正是由于社会自我保护机制在与自我调节市场的搏斗中常常处于下风,才催发了社会政策学科的再度兴起(杨团,2007)所以预防生活者主体意识的流失,保护生活者在生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再度兴起的社会政策的一个主要职责第三,我国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中,对于“生活”问题的认识不充分我国社会政策的再度崛起,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展开的大量的下岗待就业群体、数千万的农民工流入城市,给社会带来了剧烈冲击社会政策复出时,被赋予解决劳动力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安定的使命,而对国民的“生活保护”问题,缺乏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不可否认,国家权力和经济发展是决定社会政策的基础,但是社会政策的功能并不局限于维护国家权力和促进经济增长,它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保护国民生活近年来社会政策开始重视公平问题,并被赋予底线政策的地位,强调民生问题,但是,尚缺乏维护生活者主体意识以及保护具有不同生活需求群体的视角。

      底线公平的社会政策目标,虽然在解决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卓有成效,但是在应对生活结构急剧变化、生活问题多元化以及生活者主体意识流失等问题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社会政策的体系结构应该是多元结构,需要有国家治理层面的国家型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层面的经济型社会政策(李迎生,2013),更需要有应对国民生活、保护生活者权益的生活型社会政策这是因为进入经济转型新阶段,涉及国民生活以及生活质量和生活权利的问题会大量涌现,社会政策的结构需要根据生活问题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革二 社会政策视野下的“生活”如何界定社会政策意义上的“生活”问题,还是一个尚待深入探讨的理论课题本文基于生活的过程来把握和解释“生活”概念首先,它涵盖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即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其次,它是维持生活的“生计”,也可以说是谋生的手段以及从事的职业;最后,它指完美的“人生”,或者说充满人生意义的幸福生活(沈洁,1997)可以说,社会政策意义上的“生活”视角,既包括维持生存和生命再生产的基础生活部分,也包括以获得人生价值为目标而展开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过程近年来我们社会政策中强调的“底线公平”,可以说其对应着“生存”层面的生活问题,而与其相连接的“生计”和“人生”层面的政策,尚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通过积极推出老龄津贴、社区照顾服务、长期护理保险等措施解决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这些是富有说服力的应对“生计”和“人生”层面的政策实践老年人的生活照顾问题,其中一部分的困难并不是来自经济收入保障的“生存”层面和维持生活的“生计”层面,而是来自实现完美“人生”的层面,即如何保障他们晚年的生活照顾这表明我国的社会政策正在逐渐介入迄今被边缘化的生活问题,正在将生活引入社会政策的视野在社会政策中已经有了“民生”的概念,为什么还要强调“生活”概念呢?在社会政策理论中,常常将政策概念划分为两种形态:一是具有提示和动员意义的概念,二是具有设计和操作意义的概念民生”属于前者,它是一个历史概念,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宏观社会政策层面使用“民生”概念,便于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综合性,但操作性不强而“生活”概念则属于后者,它具有理论设计和政策操作性比如,从生活入手构思社会政策,可以从构成生活结构的职业生活、余暇生活和消费生活活动中进行定量、定性的考察,也可从生活过程的生存、生计和人生的三个层面考察社会政策的重心,还可从生活意识、生活时间、生活关系上对家庭政策和劳动政策进行设计民生”和“生活”追求的政策目标具有一致性。

      社会政策中的“生活”视角,实质意味着要关注和研究生活问题生活问题不等同于社会问题,它从生活结构变化中产生,而取决于生活结构变化的因素是社会交换和社会整合社会交换和社会整合的每一个环节的成功与失败,都会反馈到人的生活过程中生活问题与社会问题以及经济、政治等问题,彼此之间有互补关系从生活结构变化中发现生活问题,把生活问题置于生活过程中考察,更容易从中寻找出产生生活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法所以将“生活”以及“生活问题”纳入社会政策的视野,不仅使社会政策更具包容性,也为社会政策内涵的延伸和再体系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三 日本对生活型社会政策的探索回顾英国、德国以及日本等社会政策发展相对成熟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在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转型的过程中,它们都及时调整了社会政策的体系结构,并以此为契机,实现了社会政策的扩大化和再体系化以下以日本为例进行分析日本在东亚地区率先开拓了“东亚压缩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所谓东亚压缩型模式,是指欧美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或者几十年的奋斗才完成的工业化发展路程,东亚各国用20来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其目标,大大压缩了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进程东亚压缩型”发展道路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优先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准之后,再回过头来解决社会建设问题。

      在解决社会建设问题时,社会政策备受关注,同时生活问题、生活关系的协调也被提上议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常常被国际社会列入“东亚压缩型”发展模式之列,日本在解决社会建设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有借鉴意义一) 把劳动问题与生活问题作为一个有机体,重构社会政策的新目标和新理念日本的社会政策起步很早,并深受德国社会政策体系影响,注重劳资协调和劳动保护问题,形成了以劳动问题为核心的社会政策体系结构早在经济快速增长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实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民参保,社会保障覆盖到农民、个体经营者、家庭主妇等这一时期社会政策开始向社会保障政策倾斜,人们一度误认为社会政策等同于社会保障政策但是,在进入经济发展转型阶段,快速增长时期被忽视和被搁置的生活问题,从不同渠道迸发自杀率和离婚率急剧上升,由于生活关系的破坏而被迫流浪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增加,因公害而致病、致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陷入贫困的问题大量出现以劳动问题为轴心的传统社会政策架构已无法应对这些新的课题社会政策如何应对新的社会变化?社会政策的本质是什么?社会政策学界和社会政策的执行机构一度陷入混乱和迷惘之中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社会政策学界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探索和争论。

      为了解日本社会政策探索解决生活问题的发展脉络,本文通过具有政策影响力的日本社会政策学会的摸索过程,分析其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日本社会政策学会成立于1897年,其会员囊括官(政府)、学(学界)、民(民间)各界的代表性人物它不仅是一个学术性团体,也是政府社会政策决策的智囊首先,我们通过1953~1979年社会政策学会学术年报主题,考察日本社会政策调整和改革的动向(见表1)表1 日本社会政策学会学术年报主题一览刊号主题发布时间第1辑工资收入、生计费、生活保障1953年12月第2辑雇佣劳动中的封建性*1955年6月第3辑产业合理化与劳动问题1956年6月第4辑战后日本的劳动组合(工会)1956年10月第5辑最低工资制1957年7月第6辑提高生产率与社会政策1958年10月第7辑日本的失业1959年10月第8辑中小企业与劳动问题1960年10月第9辑妇女劳动1961年5月第10辑劳动市场与工资1961年12月第11辑劳动时间与职务津贴1964年1月第12辑经济成长与工资1964年11月第13辑社会保障与最低工资制1966年3月第14辑合理化与劳动者阶层1967年6月第15辑战后劳动运动(工运)的发展过程1968年4月第16辑社会政策与劳动经济学1971年11月第17辑20世纪70年代的劳工状况1972年10月第18辑劳动战线的统一1974年10月第19辑资本输出与劳动问题1975年6月第20辑劳动问题研究的方法1976年5月第21辑日本经济、雇佣与失业问题1977年5月第22辑战后体制与劳动关系1978年5月第23辑“结构性危机”下的社会政策1979年5月注:*主要指雇主和被雇佣者之间的关系有依附性。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社会政策学会发布的社会政策学术年报整理Excel下载表1 日本社会政策学会学术年报主题一览社会政策学会学术年报每期的主题是学会根据当年的政策课题选择出来的大会主题,并以此主题收录相关学术论文结集出版1953~1979年这一时期,恰好是日本从经济起飞走向经济高速增长,又从经济高速增长走向迅速减速的时期从大会的选题中也可以看到,在经济起飞和高速增长时期,社会政策学会关注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劳资关系、劳动力保护以及劳动运动等方面,社会政策追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倾向非常明显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增长减速以及经济结构迅速转型的背景下,生活问题开始凸显,并呈不断扩大趋势如何应对新的变化,社会政策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