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24页1 -商丘市一高商丘市一高 2017-2018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卷高二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排出的泪液及尿液均属体液B. 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C. H2CO3/NaHCO3对血浆 pH 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D. 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答案】C【解析】A、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A 错误.B、人为恒温动物,内环境的温度不会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B 错误;C、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H2CO3/NaHCO3对血浆 pH 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 正确;D、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D 错误;2.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成分(mmol/L)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②1425.02.51.5103.36.016.0①③1474.01.251.0114.07.51.0④101402.510.3525-47A.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 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 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 肝细胞中的 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③至少需穿过 3 层磷脂分子层- 2 -【答案】D【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 正确;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③组织水肿现象,B 正确;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C 正确;肝细胞中的 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②血浆至少需穿过 5 层膜(2 层线粒体膜+1 层组织细胞膜+2 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 ,即 10 层磷脂分子层,D 错误。
3. 如图为一个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当剪断神经元与骨骼肌的联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图示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都位于脊髓内B. 若在 d 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b 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C. 刺激 a 处,产生的信号传到 c 处就会形成痛觉D. 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骨骼肌出现收缩活动,则该活动是反射活动【答案】B【解析】A 项,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都位于脊髓外,故 A 项错误B 项,神经传导方向为 a→b→c→d,因此在 d 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 b 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故 B 项正确C 项,痛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刺激 a 处产生的信号传到 c 处时,不会形成痛觉,只有当信号传到大脑皮层时才会形成痛觉,故 C 项错误D 项,刺激剪断处的某一段可以使骨骼肌收缩,则刺激的是连接骨骼肌的一端,但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故 D 项错误4. 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 1 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 2 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3 -A. a 点时,K 离子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需要消耗能量B. 静息电位的形成与膜上的Ⅱ无关C. b 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D. b→c 过程中,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答案】D【解析】Ⅴ为糖蛋白,其糖侧链所在的①侧为细胞膜外侧,神经细胞内 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静息电位的维持依赖于 K+外流,a 点表示静息电位,此时 K+离子借助通道蛋白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不需要消耗能量,A 正确;Ⅱ为膜蛋白,K+离子借助通道蛋白外流,通道蛋白应贯穿膜内外,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B 正确;b 点时,电位差为零,细胞膜①侧和②侧的电位相等,C 错误;b→c 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此时大量钠离子内流,即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D 正确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生物膜的结构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题需要学生熟记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的具体过程,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准确判断图 1 中的数字表示的含义,图 2 曲线的变化趋势,即可结合各选项的问题情境作答5. 将灵敏电位计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 a 处外表面和 b 处的内表面,若在 c、d 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予能引起兴奋的刺激,且 ac=db,有关该实验的论述,正确的是A. 神经细胞膜在某种特定状态时,会出现膜外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的现象B. d 所在的神经元可能是中间神经元C. 当指针第二次偏转时,引起该次偏转的兴奋一定来自 d 左侧- 4 -D. 一般情况下,在动物体内,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突触处进行单向传递。
答案】C【解析】人体内神经细胞内部始终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部,A 错误;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的完成过程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没有中间神经元,B 错误;静息状态:a、b 处电位均为外正内负,由于 a 处电极在外表面和 b 处在内表面,因此电位计指针偏向右.同时刺激 c、d,当由 c 处刺激引起的兴奋传导到 a 时,由 d 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刚好传导到 b,此时 a、b 处均为外负内正,由于 a 处电极在外表面和 b 处在内表面,因此指针先向左偏转;d 点刺激引起的兴奋则不能传递到左侧神经元,c 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向右传导时,a、b 处均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因此指针又向右偏转,故当指针第二次偏转时,引起该次偏转的兴奋一定来自 d 左侧,C 正确;一般情况下,在动物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由左侧神经元传向右侧神经元,故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进行单向传导,D 错误6.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农药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的作用是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农药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 A. 使用蝎毒,在 a 点给予刺激,b 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B. 使用蝎毒,在 a 点给予刺激,c 点产生动作电位C. 使用有机磷农药,在 a 点给予刺激,b 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D. 使用有机磷农药,在 a 点给予刺激,c 点保持静息电位【答案】C【解析】A、使用蝎毒,在 a 点给予刺激,b 点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 错误;B、使用蝎毒,在 a 点给予刺激,c 点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 错误.C、使用有机磷,在 a 点给予刺激,b 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C 正确;D、使用有机磷,在 a 点给予刺激,c 点会产生动作电位,D 错误;7. 学习了“促胰液素的发现”的相关科学史,你认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胰腺分泌 - 5 -②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③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④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⑤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增加A. ②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答案】A【解析】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①错误;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②正确;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③正确;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④正确;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不会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不会引起胰液增加,⑤错误。
8. 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B. 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肝脏细胞C. 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D. 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可能是性腺细胞【答案】A【解析】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原因是因为靶细胞膜上有受体蛋白,A错误; B、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为肝脏细胞,B 正确; C、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分泌物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所以靶细胞可能是垂体,C 正确; D、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分泌物可以是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靶细胞是性腺细胞,D正确. 9. 如图是人体血糖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6 -A. 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B. 激素②、③具有协同作用共同调节血糖平衡C. 出现尿糖现象就可以判定此人是糖尿病患者D. 若胰岛 A 细胞受损,则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答案】B【解析】A、图示表明,血糖调节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 错误; B、②是肾上腺激素,③是胰高血糖素,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升高血糖,B 正确; C、偶尔出现一次尿糖,可能是进食过多的糖类造成的,不一定就是糖尿病,若持续尿糖,则有可能是糖尿病,C 错误; D、胰岛 B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则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D 错误.10. 下表对图示曲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条件XYA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机体的产热量B饱餐后半小时肝细胞中糖原的含量胰髙血糖素的含量C失水过多,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尿液的量- 7 -D剧烈运动后的短时间内乳酸的含量血浆的 pH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寒冷环境下,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会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机体的产热量增加,A 错误;饱餐后半小时,因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而导致血糖含量升高,此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髙血糖素的含量减少,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使肝细胞中糖原的含量升高,B 正确;失水过多和食物过咸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C正确;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因此剧烈运动后的短时间内,血浆中乳酸的含量会增加,血浆的 pH 会下降,D 正确。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浆 pH 的调节等知识的熟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①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X 与 Y 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②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11. 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是一种对环境做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下图中,甲、乙所示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丙、丁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甲图表示激素调节方式,则参与这类信号分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8 -B. 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2 属于传出神经,并且甲图的调节比乙图更准确和迅速C. 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一定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 人体性腺所分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应为丁【答案】D【解析】A、激素参与体液调节过程,激素的本质并不都是蛋白质,如甲状腺激素,合成时不需要核糖体,A 错误;B、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靶细胞是效应器,所以2 属于传出神经,且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准确、更迅速,B 错误;C、若丙图所示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甲状腺。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