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docx
3页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公认的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之一美国精神障碍临床诊断手册 (DSM— IV)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界定为一种起自15 岁以前的忽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的普遍行 为模式,包括“说谎、偷窃、斗殴、逃学、反抗权威”和“不寻常的过早或攻击性性行为,酗酒和使用违法药物等”,且这些行为并非发生在精神分裂症和躁狂发作的病程中 个案: 余某, 18岁,2022年 10月偷拿大伯家的一些碟片被发现,大伯要求其归还余某便把一部分碟片扔进了大伯门口的水塘中,大伯责骂并殴打了余某,余某不时还嘴半小时后,余某路过大伯门口,余怒未消的大伯再次拿起木条打在余某小腿上你打了我五下,等下我要对你不客气的,你给我记住余某恼羞成怒,回家拿了把尖刀,返身回到大伯家身在自家阳台二楼的大伯见状,立即拨打了报警可惜为时已晚,怒气冲冲的余某冲上二楼,朝大伯左胸猛刺了一刀,之后逃离现场随后大伯被人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庭审时席上余某和被害人家属的啜泣声不断,但余某的表现相当平静面对法官的提问,余某的话极少,说的最多的是“没有”和“不知道”,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也没有为自己辩护,在最后陈述中只说了一句话:“请法官对我从轻处罚。
余某在法庭上的回答也经常辞不达意、前后矛盾,而对于杀害大伯之事也没有表示忏悔或内疚当法官问他“为什么要拿刀捅大伯”时,余某的回答道:“当时心里很气愤,只是想把他搞住院而已”同时余某又表示,大伯平时对他还不错,大伯打他也是对的当法官又问有没有觉得自己与平常人有什么不一样,余某回答“有”,但又说不上哪不一样余某还在法庭上表示,自己与村民关系很不好,“他们经常骂我据了解,余某生活在浙江省开化县一个乡村里,无家族病史,小学毕业即辍学,一直在家游手好闲,由父母养着,村民称他为“懒汉”,他经常殴打他人直到对方求饶为止;若打不过则找其家里的老人小孩报复;报复不成就找机会把那家的庄稼等全部踩毁;也时常干小偷小摸之事,村里没人喜欢他余某家属称余某小时候曾患病,加上父母对其十分溺爱,又在外打工疏于管教,所以从小脾气暴戾 个案分析 3.1 临床表现 参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该犯已经符合下列 6 项: 1)冷漠无情:余某面对他人的哭泣面色平静 2)无视社会道德规范、准则、义务等,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如偷盗、打架、报复、破坏等习以为常,且不以为意 3)缺乏负罪感:余某偷盗光碟被责骂时毫无歉意且杀人后没有哭泣后悔等 4)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村民不喜欢他,他也不喜欢与村民交往。
5)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打架到对方认输为止;对伯父的指责愤怒不堪等 6)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如余某对各种偷盗破坏行为无内疚感 参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该犯未符合以下 6 项: 1)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案例中余某对法官提问回答很少且供认不讳 2)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 " 自知力 " ,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余某有察觉自己不正常,证明有自知力 参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该犯以下特征不明: 1)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 2)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3)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其反社会行为的 变态心理动因 4)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