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猴玩纸球说课稿.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395765688
  • 上传时间:2022-11-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猴玩纸球》说课稿绿太阳幼儿园 张钰一、说设计意图幼儿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而非被动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我设计的这次运动活动非常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废旧报纸简单捏成纸球进行游戏,幼儿比较新奇《纲要》中也强调了选材即要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班幼儿投掷物体的能力已初步发展,设计玩纸球这个活动,让幼儿能够进一步的得到探索、锻炼,并体验参与玩纸球活动的乐趣二、说活动目标:教学目标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即是教育活动设计的起点,又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终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根据《纲要》对健康领域的要求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户外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体验运动的乐趣,注重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注意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 因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具体目标1、尝试用纸球击打目标,发展目测力和投掷能力2、感受共同游戏的快乐活动的重点:用纸球击打目标,整个过程也是按照这个重点为主,通过探索玩纸球,交流玩纸球的方法,纸球投投乐游戏,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三、说活动过程:活动结构分为兴趣——小猴玩纸球——纸球投投乐游戏三个环节,即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利用纸球自主探索练习得到纸球的不同玩法。

      最后进行投纸球游戏,不仅是孩子们的动作灵活性得到提高,更使孩子们爱上了这节运动活动1、准备活动,激发兴趣本节课首先通过老师扮演猴王,猜老师是谁?幼儿角色扮演小猴子,模仿小猴子摘桃子、吃桃子、爬树等本领,激发孩子参与活动兴趣,课堂中孩子愿意模仿小猴子的各种本领,课堂氛围很活跃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喜欢模仿别人,他们的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2、小猴玩纸球教师:今天猴王还带了好玩的东西,过来,看这是什么?看看我把报纸变成了什么?你们想试试吧以“变魔术”的游戏引导幼儿自己捏“纸球”,提醒幼儿用力捏纸球,把纸球捏紧,(可以在捏纸球的过程中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并说说纸球很有趣,有很多的玩法,在操场上找一个空的地方去玩?提出要求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教师巡回指导时哦他往上抛得你呢?有往前投的,还可以怎么玩?在这里我有意识的追加提问,唤起幼儿深入细致的探究在这个环节中,利用“游戏”的活动方式,让幼儿自主探索玩纸球的方法,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增强了孩子们自主性接下来分享交流,刚刚是怎么玩的?往上是往上抛,试试看,想要抛得高要怎么样?腿要蹲的低低的,想要投得远腿要真么样手怎样放?投的准眼睛要怎么样?在孩子们的玩中提升三种不同的玩法,并且投球入洞增加了层次性和挑战性,1、抛纸球1、抛纸球(由低——高)2、扔纸球(由近——远)3、投掷纸球入洞(投准)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了引导提问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在玩纸球的游戏中提升玩纸球的本领,摒弃以往教学中教师急于把答案告诉幼儿而忽略以幼儿为主的现象。

      3、纸球投投乐在第三环节中设计了纸球投投乐1、“猴王”扔纸球,“小猴”躲避幼儿尝试想办法躲开老师扔过来的纸球投掷幼儿腰以下部位)2、“小猴”扔纸球,“猴王”躲避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加入作为合作者和孩子们共同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4、放松活动模仿动物最后环节以模仿森林的各种动物,做做动作,愉快放松地结束活动总之,在整个活动中,我追求快乐、宽松的活动气氛,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四、说活动反思 在上比武课之前我自己试教了两次,课堂上的他们活跃、投入,纸球很快吸引了他们,他们那么忘我地快乐着,以至于那一刻,我被他们的快乐所牵引,让他们尽情地去释放心中的欢乐,鼓励幼儿创造出各种玩法,在玩中很多奇思妙想被激发了,有的抛球,有的踢球,有的扔球,孩子们的创意让我兴奋和激动,共同分享幼儿的新经验,到了提供网洞的时刻,孩子们听从指令,运用纸球瞄准尝试着从洞中投过,虽然孩子们越过了线,动作没有那么标准,也有没有投中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孩子们参与玩纸球的积极性最高潮的部分莫过于与孩子们相互投纸球,孩子们也因为我的加入而更加兴奋了我们终于在彼此尽情的欢乐中圆满结束了这次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宽松、愉快、亲切的氛围,让他们大胆、自主地表达和实施自己的想法.并给予相应的信息反馈。

      我积极地与他们交流情感,如摸头、微笑、竖大拇指等,在这样的互动中不是以从上而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他们,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教师的智慧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一种巧妙的顺应和调整,如果我们能和孩子同欢乐,永远站在他们的高度去预设和生成教育活动,我想那样的活动才是真正让师生都能共同成长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