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彩神仙鱼卵圆虫病的防治试验.doc
4页七彩神仙鱼卵圆虫病的防治试验七彩神仙 SYml~hysodon aequi fasciagus 是世界著名的高档热带观赏鱼,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的热带水域,属慈鲷科(Cichlidae)鱼,其风度优雅、色彩斑谰、泳姿柔美,有“热带鱼之王”的美称但这种美丽的观赏鱼生性娇贵,对水质十分敏感,病害问题比较严重,不少场家因无法有效地防治病害而蒙受惨重损失卵圆虫病是七彩神仙多种严重病害中的一种,稚、幼鱼十分容易感染卵圆虫病发病急,传染快,同一缸鱼感染率可达 100%,如不及时正确治疗,l 周内死亡率可达 80%以上l 七彩神仙卵圆虫病的症状我们热带观赏鱼课题组试验的 3 个缸内的七彩神仙出现零星死亡,2d 后,出现死鱼的缸增加到 7 个,发病的七彩神仙规格为体长 1.3~3.3 crn,超过此范围的七彩神仙没有发病迹象病鱼在缸中游动迟缓,有轻微浮头现象,对饵料反应不敏感,病情严重的完全不摄食鱼体发黑,消瘦,鳃盖张开,呼吸急促鱼经常磨擦水中的过滤装置等物体,病情更严重的鱼侧卧水底,用小捞海去惊扰它时,才起来游一阵,但马上又躺下 用肉眼仔细观察靠近玻璃缸游动的鱼,发现体表及各鳍上密布黄色的小点,直径小于 lmm,除颜色外,症状颇像小瓜虫引起的白点病。
在显微镜下检查鳃组织,可见鳃丝上也有大量的黄色小粒寄生,和体表上的黄色小点一样,黄色小粒内部有很多黄色的孢子清晰可见鳃丝无溃烂、出血等其它症状检查其它器官及组织未发现异常2 病因根据以上症状确定为卵圆虫病,是由双鞭毛虫纲的卵圆单跟虫 Oodinium 寄生引起的该双鞭毛虫具有鞭毛作为运动器官,又具有叶绿素,兼具藻类和原生动物的特征,但通常归于藻类每一个卵圆单眼虫细胞内能产生 200 多个孢子,释放出的孢子有 2 条明显的鞭毛,孢子在水中借助鞭毛游动,可以存活几天,当寄生到鱼体上后,就能形成根状的结构,固着在鱼体上,3~7 d 后,孢子发育为成熟的寄生虫,离开鱼体后释放出内部的孢子,又去感染其它鱼3 治疗试验把感染卵圆虫的七彩神仙分成 5 组,每组 3 缸,每缸 30 尾,采用不同的防治方式进行对比试验一组为对照组,不采用任何治疗措施;一组只提高温度,不采用药物治疗;其他 3 组分别采用 2 g/m3 亚甲基蓝、0.Sg/m3 硫酸铜、40 g/m3 甲醛溶液泼洒,24 h 后换水 1/3,再加一半药量试验结果如表 l 所示4 结果与讨论治疗七彩神仙的卵圆虫病用硫酸铜效果最为理想,第1 次用药 24 h 后用肉眼已看不到鱼体表寄生的虫体,在显微镜下发现鳃上寄生的虫体也已全部脱落,死亡率较其它各组明显低;用药 48 h 后几乎不再死鱼,该组鱼食欲逐渐恢复,投饵后出现抢食现象。
而其它各组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用药后,因药物刺激而出现死亡高峰卵圆虫病和白点病症状相类似,但仔细观察还是有明显区别,前者是小黄点,后者是小白点,后者病原是小瓜虫小瓜虫通常在 28℃以上的水温中繁殖受到明显抑制,而卵圆单眼虫在32℃时只是生命周期加快而已硫酸铜治疗虽然能有效杀灭卵圆虫,但此药物是重金属盐类,不宜多次使用,以免药物浓度累加,对鱼产生毒性用药 24 h 后应及时换水 1/3,48 h 后再换水 1/3但也不能一次性换水过多,因七彩神仙对水质十分敏感,pH值突然波动超过 0.1'也能引起鱼类应激反应为防止细菌感染,用硫酸铜后再用些抗生素效果会更好根据我们的经验,此病和水质有较大关系,多发生在水质偏酸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当 pH 值低于 6.0 且残饵未能及时清除时最易发生,若能平时多注意水质调节,能很大程度地避免此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