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观.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76066892
  • 上传时间:2023-02-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观摘要:国内外有关鲁迅的研究,历来多偏重于对鲁迅生 平、思想、作品艺术性的探索,而从鲁迅作为一个翻译家这 一角度出发,对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作品的研究却长期处于 被冷落的状态谈及鲁迅的翻译, “硬译”成为其翻译方法 的代名词追踪“硬译”的来源会发现: “硬译”是在论争 之中完成了从翻译精神到翻译方法的转变鲁迅所坚持的 “硬译”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硬译”究竟是否可取,成为 不少译者争论不休的问题关键词:鲁迅; “硬译”;争议国内外关于鲁迅 ( 1881-1936)的研究工作, 最早可以追 溯到上个世纪 20 年代初期,迄今为止已有 90 多年的历史 尽管对鲁迅的事迹、革命精神、文学作品等研究的形式多种 多样,但他的翻译思想与翻译作品却少有人问津鲁迅对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中 国现代译介外国文学的开拓者孙郁评价鲁迅说: “鲁迅首 先是个翻译家,其次才是个作家,这是从他的译文和创作的 比例而言的 ”的确,鲁迅的译文著作有三十一本,三百多 万字数量比他的杂文集和小说集加起来还多在短短五十 六年的生涯里,他为世人留下的译文实在可观一、鲁迅不同时期的翻译实践及翻译目的 鲁迅为什么翻译?也就是翻译目的问题。

      翻译目的决定 着翻译选材和翻译操作的策略、方法等鲁迅形成其翻译思 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三个阶段后逐渐成熟一)鲁迅翻译早期的实践及目的( 1919 年以前) 鲁迅翻译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是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 期这个时期鲁迅从事的翻译实践主要是在他留学日本时期 鲁迅的留日经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即:弘文 学院学习日语阶段 (1902.4-1904.3 );仙台医专学习医学阶段 (1904.9-1906.3 );在东京研究文学阶段( 1906.4-1909.8 )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的两年间,鲁迅翻译过不少作 品,有《北极探险记》 、《世界史》、《月界旅行》 、《地底旅行》 , 以及发表在报刊上的短作,等等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翻 译了《物理新诠》中的“世界进化论” “原素周期则”二章、 《世界史》、《北极探险记》和《造人术》 在东京研究文学 阶段,编印了《域外小说集》 《域外小说集》的一大特点是 侧重于翻译介绍俄国和东欧被压迫、被损害的弱小国家、民 族和人民的文学,由此“开辟了我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 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第二源流” 此外, 鲁迅还出版了 《中 国矿产志》(1906 年 7月,与顾琅合编) ,翻译并发表了《裴 彖飞诗论》( 1908 年 8 月)等等。

      鲁迅早期从事翻译活动的目的是启发民智,改造社会, 拯救中国人的灵魂二)鲁迅翻译中期的实践及目的( 1919 年-1927 年) 鲁迅翻译活动的第二个阶段是五四运动至 1927 年的翻 译中期这一阶段,鲁迅成为五四运动新文学的主力之一, 但他的翻译仍笔耕不辍这段时期,鲁迅以翻译日本作家的 作品为主,例如他翻译了日本“向桦派”代表作家武者小路 实笃的剧本《一个青年的梦》 ;日本文艺译论家厨川白村的 文艺论著《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等五四运动 之后,鲁迅开始将翻译重点逐步转向苏俄和东北欧,主要的 翻译作品有:保加利亚爱国作家伐佐夫的小说《战争中的威 尔珂》;匈牙利杰出的革命诗人裴多菲的诗集;以及俄国盲 诗人,童话作家爱罗先珂的作品《桃色的云》等这时期鲁迅从事翻译活动的目的是“要传播凌虐待者的 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于强权者的憎恶和愤怒而已 ”(三)鲁迅翻译后期的实践及目的( 1927 年-1936 年) 1927 年到 1936 年的翻译后期,鲁迅主要翻译革命文学 思想作品, 这段时期也是鲁迅翻译事业的巅峰时期 1927 年 大革命失败,鲁迅坚决站在共产党方面,成为共产主义者 后期鲁迅的翻译产量大大超过早期和中期作品, 达 150 多种。

      这段时期主要是对苏联和东欧弱小国家的文学作品的 翻译鲁迅翻译过俄国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杰出作家契诃 夫的作品,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作品,还翻译 了俄国“文坛上划时代的巨著” 果戈里的长篇小说 《死灵魂》, 以及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 这部小说在当时中国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力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另外, 为了提高革命文学家们的马列主义修养和传播唯物主义知 识,鲁迅还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苏维埃国家和 艺术》、《苏联的文艺政策》 ,卢娜卡尔斯基的 《艺术论》、《文 艺与批评》鲁迅把自己这种翻译工作,比作普罗米修斯的窃火给人 类由此看出这段时期的翻译目的是以文学的力量传播马克 思主义,为战斗的左翼文艺运动提供克 ?持剖吉奈淦鳎?使革命文学有了较坚实的理论基础二、鲁迅的“硬译”翻译观 谈及鲁迅的翻译方法, “硬译”二字便立刻脱口而出不错,鲁迅是主张硬译的代表,更是硬译的创始人,他所主 张的硬译是:“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 ”当时的翻译 界对鲁迅的“硬译”褒贬不一,梁实秋曾发表《论鲁迅先生 的“硬译”》认为硬译就是死译,对其进行批评然而翻译 论争使鲁迅在理论上更加坚持硬译,但是在翻译实践中这种 坚持使鲁迅身心都受了创伤。

      一)从“直译”到“硬译” 在《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译文发表之前,鲁迅 从未谈到过“硬译”的翻译方法,他一直将忠实于原文的翻译称为 “直译”在 1924 年发表的译文 《苦闷的象征 ?引言》 中,鲁迅说:“文句大概是直译的,也极愿意一并保存原文 的口吻 1925 年又在译文《出了象牙之塔 ?后记》中写道: “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 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 ”这里 鲁迅明确了自己采用的翻译方法:直译鲁迅在 1927 年翻 译的译文《小约翰 ?引言》中又说: “务必直译,文句也反成 蹇涩 ,, ”由此看出,鲁迅始终用“直译”来作为自己“历 来所取的方法” ,在毫无征兆和前提的情况下,突然在《托 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译文附记中,把自己的翻译方法 称为“硬译” (二)“硬译”产生的原因“硬译”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的提出与鲁迅当时所 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的翻译目的密切相关晚晴民国时段,趋新求变思想与故步自封思想的激烈交 锋时时上演当时,知识分子倡导“民主”与“科学” ,甚 至有人提出“全盘西化”等主张鲁迅与同时代人的主张并 无二致,他关注中国文字的变革——将汉语语言进行欧化处 理,从而自然造成了汉语表达的“不顺” ,而“硬译”则是 鲁迅欧化翻译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

      另外,鲁迅的译文基本上属于直译的范畴,儿童文学和 戏剧等甚至刻意追求意译,只有文艺理论翻译中存在难懂甚 至根本无法理解的句段――就是被冠之以“硬译”的部分例如:“愚钝也是理论底地正确的思想连续的破坏”这句话 很难被读者接受,并且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因此,鲁迅将希 望寄托在高阶层的知识精英 ?用妗B逞溉衔?,“这也是译本 这样的译本, 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 也在输入新的表达法 翻译的确可以立竿见影“达到了传达原文的效果” ,但在改 造语言方面却只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关于“硬译”的翻译论争 在《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 译文附记发表的当时, 并没引起读者的注意,也没有人单单就其中的“硬译”产生 好评或质疑同年 10 月,鲁迅的译作《文艺与批评》由上 海水沫书店出版,在该书的“译者附记”中,鲁迅引用了前 文中包含“硬译”一词的段落正是这次的引用引起了梁实 秋等人的注意,也开启了“硬译”向翻译方法演绎的过程《文艺与批评》译文发表之后,梁实秋从读者的角度出 发,撰写了《论鲁迅先生的“硬译” 》,文中将“硬译”与被 时人拒斥的翻译方法 “死译”并提,这就使读者误将 “硬译” 也当成了一种翻译方法。

      鲁迅随即创作了《 “硬译”与“文 学的阶级性”》进行回应,一场轰轰烈烈的翻译论争就由此 正式展开 梁实秋认为:“译书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令人看懂, 译出来而令人看不懂,那不是白费读者的时力么?”又拿出 了鲁迅译文中的三段话作为“硬译”难懂的例证, “不能否 认,这些都确是名副其实的‘死译' ”梁实秋之后,赵景深 也提出了译文“应为读者打算”:“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于读者 方面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 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 接着,杨晋豪也发表文章,主张“翻译要‘信’是不成问题 的,而第一要件是要‘达’!”赵景深还直接将“信”、“达”、 “雅”改成“达”、“信”、“雅”,突出了以“读者”为中心 的原则这就是历史上攻击鲁迅“硬译”的三代人总体上看,在翻译论战中,梁实秋等人攻击的“硬译”、 鲁迅回应中坚持的“硬译”都带有笔墨激战所产生的义气成 分:唇枪舌战中只想向对方的痛处“下口” ,“硬译”的原始出处和本意,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三、结语鲁迅“硬译”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不 可磨灭的影响,正如学者寇志明所认为的, “硬译”实际上就是“一种直译风格”,而并非一种新的翻译方法 “硬译”一词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鲁迅翻译方法有所改变,鲁迅也没 有为翻译界提供新的翻译方法,它只是鲁迅克服困难、进行 翻译的坚定态度、不放弃的精神而已,也就是“硬着头皮译 下去”的意思。

      我们不能对鲁迅的“硬译”翻译观持妄加肯 定或完全否定的态度,它是时代的产物当今译者应学习鲁 迅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翻译态度,继续发扬不惧困难,迎 头直上的“硬译”翻译精神参考文献:[1] 顾均.鲁迅翻译研究 [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2] 卢寿荣,张淼 .鲁迅翻译理论的发展及评价 [期刊论文 ]- 山东外语教学, 2002( 5).[3] 黎照.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 [M]. 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7.[4] 李玉坤.鲁迅的翻译活动[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89 (3).[5] 王友贵.翻译家鲁迅[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6] 吴钧.论中国译界之魂 -鲁迅翻译文学研究, 2008.。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