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医-中药之毒在用不在药.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4503792
  • 上传时间:2021-06-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6.44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药之毒,在用不在药   俗语有云,“是药三分毒”,同时又有“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用中药的说法关于药毒,近些年屡有中药或中成药某些有毒成分产生毒害作用的报道,一些国家对相关的中药采取了限制措施在临床上,也常会有病人问起,某种药能不能长期服用,有没有副作用那么,中药到底有没有毒?或是哪些药有毒?事实上,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到底该怎么认识中药的“毒”呢?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谈起  作为自然物质的中药亘古即存,其特殊效用被发现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远古先民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主要靠大自然,而药物就在大自然中存在着,契机就在赐予和危机中悄然来临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在采集和猎取食物的过程中,一些特殊的“食物”被区分出“利”与“害”:利者可以用来疗疾、强身,即早期的药;害者轻则致病,甚则害人性命,即需当避忌的“毒”这时的“药物”仍然停留在偶然发现的阶段  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又经历了漫长时间的积淀,先民们似乎已经发现了“草药”这条治病愈疾的道路,开始主动地去发现和尝试各种草药其中,流传最广、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史记补三皇本纪》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在尝百草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毒草。

      《淮南子修务训》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即使是传说,也可以知道“毒”与“药”自发现之时,就缠绕在一起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神农氏一日而遇的七十毒,“毒”药所占比重是很大的,这些“毒药”是被弃用了还是也找到了它的用途?答案显而易见毒与毒药的两种含义  广义而言毒,是对药物偏性的概括,狭义而言则是指药物的有害性  药的偏性为毒  在早期,用来治病的“药”,皆称为“毒药”《周礼天官冢串》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供医事”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有相关记述:“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素问异法方宜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素问脏气法时论》)唐代的王冰注解指出:“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兽之类,皆可以祛邪养正者也然辟邪安正,惟毒乃能,以其能然,故通谓之毒药毒”是逐邪驱病的“药能”,是药物产生疗效的基础,故“古者以药为毒”毒药,最早是用来逐邪驱病的  随着药物不断被发现,以及生产力和物质生活的逐步提升,人们对药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治病,也有了养生防病的需求,一些具有调理、补益养生功效的药物被广泛使用。

      毒药”之总称,也已不合时宜  药有一气之偏,故有治病之能 不同中药各自所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即药物的偏性以药治病,即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疾病现象,恢复人体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即“补偏救弊,调和脏腑”,也可简称为“以偏纠偏”《医医病书二十二、论药不论病论》言:“天下无不偏之药,无不偏之病医者原以药之偏,矫病之偏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丹砂》指出:“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唐容川《本草问答卷上一》也讨论了中药治病的原理,其论曰:“问曰:药者,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与人异类,而能治人之病者,何也?答曰:天地只此阴阳二气流行,而成五运(金木水火土为五运),对待而为六气(风寒湿燥火热是也)人生本天亲地,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盖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故神农以药治病。

        可见,中药治病虽常被冠以“调理”“调和”之说,其背后的机理是“借药性之偏,以调人体的偏盛偏衰”药大都是有偏性的,皆是对疾而为用,即使未冠以‘毒’字,也非日常常用之物所以,“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用药观念并不值得推崇治病讲究对证,养生也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所用药物也非一律诚如吴鞠所讲:“如对症,毒药亦仙丹;不对症,谷食皆毒药  药偏性有大小,良毒善恶宜以病分 药物中,有偏性大的,也有偏性小的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就有了对药物大毒、常毒、小毒、无毒的区分,而《神农本草经》对药物“三品”的区分,也考虑了这一点:上药主养命,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宜于养老延年;中药主养性,无毒、有毒,斟酌其宜,宜于欲遏病补虚羸;下药主治病,多毒,不可久服,宜于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其中,上品药中有一些重金属类有毒之物,被视为养生延年之品,是受了道家炼药服食的影响,与事实不尽相符  药自身有“良毒善恶”,但于治病而言,其有毒无毒就在病而不在药了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有毒无毒,所治为主  药的有害性为毒  毒,指药物因气味性能峻猛而偏性大,容易产生有害性,也就是毒、或副作用本草典籍中多有“大毒”“有毒”“小毒”的区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将有毒中药做了“大毒”“有毒”“小毒”的不同标注。

      一般认为,大毒者,偏性最大、毒性剧烈,使用较小剂量,即可迅速发生中毒损害、甚至死亡药如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红粉、斑蝥、砒霜等有毒者,有一定的毒性,日久蓄积、或用量过大或使用不当,较慢的发生中毒症状,严重者也有可能造成内脏损害,甚至死亡药如白附子、附子、生天南星、生半夏、蟾酥、洋金花、雄黄、木鳖子、千金子……硫黄等小毒者,毒性较小,用量较大或久用蓄积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一般症状轻微药如红大戟、苦杏仁、鸦胆子、急性子、蛇床子、川楝子、土鳖虫、艾叶……吴茱萸等  几年前,在网络上就流传着“中药毒副作用一览表”,列出了大量中药及中成药如: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等含有马兜铃酸,为肾毒素可导致肾衰;雄黄导致砷中毒;板蓝根长期服用能损害肾脏;肉桂过量使用可能对肾脏有毒;全蝎可引起过敏反应、血尿、糖尿、蛋白尿;川楝子能使心、肝、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能导致中毒性肝炎,等等这类药物,是不是因为它的某个或某些化学成分“能导致器官损害、机体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死亡”就需要避忌呢?首先,论药不论病,无异于胶柱鼓瑟再者,拆分为一个个化学成分的中药也已不再是中药  有毒之药,用之得当是治疗疾病的利器日本医家吉益东洞,曾发问:“毒药易害人,是固可畏矣。

      而医之良者,用毒愈多何也?”他将毒药比喻为利器,指出“盘根错节,非利器则不断;痼疴难瘼,非毒药则弗除……物有非常之性,而有非常之能《先哲医话集二三利器毒药》)《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用药法》也指出:“然有大毒之疾,又须用大毒之药以劫之,如古方感应丸,用巴豆、牵牛同剂,以为攻坚破积之用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以治血块二陈汤加黎芦、细辛以吐风痰丹溪治尸瘵莲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剂,而谓妙处在此  中药之毒是可以有效趋利避害的,用之得当则没有毒副作用趋利避害用中药  《吕氏春秋尽数》谓:“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中药的利、害也是一样的道理中医“药以治病,以毒为能”(张景岳),是在辨药之“利”的基础上,对其“毒”进行利用或转化利用  有毒无毒,所治为主  用药必先识病,然后方可论药药是用来治病的,必然有其针对性,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用之得宜则病可愈,显示出的是功效,即使含有毒之药也不会有毒副作用如乌头有大毒,但却是祛痼寒之良药《尚书说命篇》云:“药弗瞑眩,厥疾弗廖喻嘉言在《寓意草先议病后用药》一文中,评价说:“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是能用药者 如张仲景乌头桂枝汤治疗寒疝腹痛,以“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恰是因毒而效。

        若不论病、不问虚实,但以药品贵重、药性补益为虑,则无毒者亦毒尤其,在养生方面,前车之鉴多矣《冷庐医话卷一慎药》载两则医案:  沈赤文年二十,读书明敏过人,父母爱之,将毕姻,合全鹿丸一料,少年四人分服,赤文于冬令服至春初,忽患浑身作痛,渐渐腹中块痛,消瘦不食,渴喜冷饮,后服酒蒸大黄丸,下黑块无数,用水浸之,胖如黑豆,始知为全鹿丸所化,不数日热极而死同服三少年,一患喉痹,一患肛门毒,一患吐血咳嗽,皆死此乃服热药之害也  黄朗令六月畏寒,身穿重棉皮袍,头带黑羊皮帽,吃饭则以火炉置床前,饭起锅热极,人不能入口者,彼犹嫌冷,脉浮大迟软,按之细如丝此真火绝灭,阳气全无之证也方少年阳旺,不识何以至此,细究其由,乃知其父误信人云:天麦二冬膏,后生常服最妙遂将此二味熬膏,令早晚日服勿断,服之三年一寒肺,一寒肾,遂令寒性渐渍入脏,而阳气寝微矣是年春,渐发潮热,医投发散药,热不退,而汗出不止,渐恶寒,医又投黄连、花粉、丹皮、地骨皮、百合,扁豆、贝母、鳖甲、葳蕤之类,以致现症若此乃为定方,用人参八钱,附子三钱,肉桂、炮姜各二钱,川椒五分,白术二钱,黄芪三钱,茯苓一钱,当归钱半,川芎七分服八剂,去棉衣,食物仍畏冷,因以八味加减,另用硫黄为制金液丹,计服百日而后全愈。

      此则服凉药之害也人之爱子者,可不鉴于此,而慎投补剂乎?  虚证或体虚病后,当视脏腑阴阳气血之所偏而补之,以为调理或善后;养生服补剂,当审体质之宜,不可偏一致害这一点,在当代而也有同样的意义比如,近几年掀起了一股用三七养生的热潮,在大众间流传着“每天一勺三七粉”调和气血的说法三七兼具行血、止血、补血的功效,常用来治疗血证,当代在保健养生方面拓展用来调理三高症及祛除瘀滞色斑等三七虽行血不伤血、祛瘀不伤新,但也是有一定偏性的,治病也好,养生也好,必然是“出血”“瘀滞”类的病证或体质才适合人以气血调和为贵,无故用之,会有“损血”之虞即如《得配本草》言:“能损新血,无瘀者禁用  药之有毒无毒在于其用,药用对了,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药;药用错了,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医灯续焰卷二十》曰:“用之不善,则无毒者亦毒……达造化性命之理,则虽毒不毒”郑钦安在《医法圆通用药弊端说》也指出:“病之当服,附子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 参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一言概之,用之得宜,毒皆为药;用之不善,药皆为毒  有毒无毒,服药有约  中药治病,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追求使人体阴阳气血归于和平,因此在服药用量上讲求“药病相宜”,在服药时机上讲究“进止有度”。

      因为,药不及病,则邪气不去而效微;药过于病,则容易伤正气而变生他患  治病用药,皆须量宜 中药服药原则,一般而言,病重者宜大,病轻者宜小,无毒者宜多,有毒者宜少,耐毒者宜多,不耐毒者宜少  对于有毒中药而言,药性更为峻烈,并且起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往往比较接近,针对这一问题,中医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法——渐加试用《神农本草经序》言:“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什之,取去为度古代医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有很多的记述和实例可参考但是,中医始终是以人为本的,还是强调“虽有此例,更合论人老少虚实,病之新久,药之多毒少毒,斟量之,不可执为定法”寇宗奭)  中药用量很多是没有定量的,因为它需要根据药的毒性大小、病的轻重缓急新久、病人老少虚实及体质的耐受程度等等斟量如《灵枢论痛》就对人对毒性药物耐受能力大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对此,张景岳解释的很透彻,他说:“胃厚者脏坚,色黑者表固,骨大者体强,肉肥者血盛,故能胜峻毒之物若肉瘦而胃薄者,气血本属不足,安能胜毒药也  有毒无毒,无使过之 《内经》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与无毒,去病有六分、七分、八分、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