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底层文学的症候式分析.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6237905
  • 上传时间:2022-06-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37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底层文学”的症候式分析    (1.新疆大学学报编辑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46;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Reference:“底层文学”自创作始已经走过十年的历程,在众声喧哗下的“底层文学”的探讨中,关于如何界定“底层文学”、底层的表述身份问题成为其焦点问题对底层文学进行症候式的分析,有两个方面的缺失不容忽视第一,文学是有精神和灵魂的,而底层文学恰恰普遍存在一种缺失的文学精神价值,缺乏对正面精神价值的弘扬;第二,底层文学中超越现实生存的精神是缺席的,作家应当反映现实却又在精神层面上超越现实,不但能由现实达到揭露批判底层生活的缺陷和丑恶,而且能用审美理想观照和超越这种缺陷和丑恶,使读者达到反思和升华的境界底层”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更重要的是引导底层这个群体还坚信人性的终极关怀和真善美的生活境界,底层文学才能焕发出极其强大的艺术力量Keys:“底层文学”;精神;价值;超越;现实I206.7:A:1002-3240( 2012 )02-0129-04“底层文学”热是21世纪出现的一个较为突出的文学现象底层文学的创作始于2002年,如刘庆邦的《神木》、林白的《万物开花》等的发表。

      2004年,《天涯》杂志在文学界发起“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专题讨论会2005年,曹征路的《那儿》发表,“底层写作”被正式命名文学对底层的关注成为新世纪的文学焦点,底层文学从一开始出现就存在争议,其发展的心路历程,可谓是并不顺畅,它不像其他文学现象和流派经过时间的积淀后清晰而明朗,反而被称之是“一张日益模糊的面孔”盘点近十年中的底层文学,从作家作品创作到学者文人的表述,对底层文学的讨论从“何谓底层文学“、“文学是否应当表述底层”、“文学应当如何表述底层”,直到今天的“底层文学——张日益模糊的面孔”,“底层文学”依然在学界中倍受争议与质疑在“底层文学”热呈现出降温的趋势之际,冷静思考“底层文学”这一现象,笔者不禁询问“底层文学”能否经历时间与文学史的考验,在文学史的沉淀中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或流派?在对“底层文学”盘点与思考中,众声喧哗下的“底层文学”有两个方面成为聚焦点,何谓“底层”?对“底层文学”如何来界定、区分标准是什么?底层的身份表述中底层的底层写作与他者(知识分子)的底层写作,究竟谁主沉浮?笔者对“底层文学”进行症候式的分析,认为对底层文学中以苦难情结、人性的假丑恶为主流的写作遮蔽了底层的文学精神,生活的正面价值如真、善、美更应当在底层文学中弘扬,底层文学应当是超越对现实生存的写作,引领读者追求更高的精神意境。

      一、众声喧哗下的”底层文学”在近十年的“底层文学”发展历程中,“‘底层’不论是作为一个社会存在,还是作为一个文学存在,都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硬存在’了,在社会上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百度以“底层文学”为Keys搜索,相关词条达到了2,390,000个,足以见“底层文学”已经成为21世纪颇具代表性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而近年来,关于‘底层文学’的写作论争在中国文坛上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对于底层的相关论,根据学者刘小新的梳理,有四种“一种是口述史、访谈录、田野见闻以及对与自我相关的底层经验书写如廖亦武的《中国底层访谈录》、蔡翔的《底层》、王晓明的《L县见闻》、摩罗的《我是农民的儿子》等等发表在《天涯》‘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专栏中的系列文章大多属于这种书写第二种是对‘底层’研究的国外理论资源的译介,如发表在《读书》上的《‘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郭于华)、《底层研究他者眼光历史的多种可能性》(李里峰)、《关注底层》(查特吉)等第三种是对当前底层文学写作的批评,这些文章散落在《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文学评论》、《当代文坛》等专业文学批评杂志上。

      如《从新写实走进底层文学》(张韧)、《当前文学底层书写的误区刍议》(丁智才)、《‘人民性’与美学的脱身术》(陈晓明)、《‘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写作伦理》(张清华)、《报告文学的底层意识与作家的文学自觉》(胡柏一)等等第四种是结合中国语境的理论阐述,如罗岗的《‘主奴结构’与‘底层’发声——从保罗·弗莱雷到鲁迅》和刘旭的《底层能否摆脱被表述的命运》等学者孟繁华指出:“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继1993年关于人文精神之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唯一能进入公共视域的文学论争,因此意义重大在大量关于底层文学的讨论中,笔者对其做出梳理,认为主要的聚焦点是对“底层文学”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底层的表述身份两个方面时至今日,这两个场域依然存在分歧与争鸣关于“底层文学”的概念界定方面,是“底层文学”出现后学界讨论的首要中心焦点,对此问题可谓众声喧哗学者南帆认为,底层是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对其无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本质主义命名,而是必须进入历史化的过程学者刘旭则认为底层就是很少或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群体,其主体构成为工人和农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底层”一词的出现,本身即为一个巨大的不平等的社会存在学者王晓华从三个层面阐释“底层”概念:“(1)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2)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3)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需要他人代言。

      学者李云雷认为可以这样界定底层文学的概念或内涵:“在内容上,它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形式上,它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写作态度上,它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但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人了新的思想与新的创造用在对“底层文学”的概念界定中,还有诸如“究竟哪些群体可以视为底层写作?底层写作的主体是谁?像王晓华、梁鸿、洪治纲、腾翠钦等人都质疑这一概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小说选刊》的编辑鲁太光将2010年全年12期《小说选刊》刊发的小说统计后发现全年总共发了77个中篇,跟底层沾边的,跟底层经验或者是底层情感有关的有15到16篇,发稿比例20%左右,但是,他认为这些小说要界定它为底层文学很困难他举例说明:“《龙舟》是林那北的一篇小说,写一个小区物业公司的‘主任’为了生存下去,就想把七零八乱的小区业主们重新组合起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装疯卖傻,装傻充愣,最后他‘靠’上了一个武林高手,发动小区业主参与一场龙舟赛,才算是初步达到了预设目标。

      在小说主人公装傻充愣的庞大躯体中,其实隐藏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一颗流血的心应该说,这篇小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底层的辛酸与坚韧,但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显然还有更多的文学理想和情感要编织,比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的情感诉求,比如‘众人合力划大船’的理想诉求从这些角度看,这篇小说就很难说是一篇底层文学作品时至今日,对于“底层文学”的界定依然存在着争鸣与探索但无论如何界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底层文学已经作为一个文学概念存在,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底层文学”的探讨还将继续关于底层的表述身份问题,也是多年来众多学者专家争议的热点简单而言,就是底层作为描述的对象,由谁来表达?对底层文学由谁来言说?在这个问题上众人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有学者认为底层文学应是底层人的底层写作,也有学者认为是他者(知识分子)的底层写作,首先来看底层的底层写作关于底层的底层书写,亦被称为是“打工文学”,他们直面底层人的苦难,从社会和人性的角度探索苦难的根源,进行反思以底层者身份描写底层的生活,是底层人们的“自述”,表现真正的“底层”生活在这类作家的底层写作中,底层意识是自身身份的一种自然兴趣,是生存经验和自者的根性,是一种属性类型的东西,他们都有较长时间的底层经验,他们不是牢固的城里人,不是推及三代的知只分子。

      可“底层”能否自我表述?真正的底层是无言的、沉默的,缺乏“说话”的能力在学者刘旭看来,被表述的底层常常是扭曲的,被遮蔽的,他怀疑那些自称是“底层话语”的东西有多少是“底层的”话语也许有一个方法能让底层自己说话:像曹锦清或老威一样与底层对话,真实地记录他们的话语,不做任何改动,这可能算是底层借助知识分子有了表述自己的能力如此看来,文学性的元素成了底层的底层写作的某种障碍再来看他者(知识分子)的书写底层,南帆认为“文学史显示,某些知识分子对于底层的表述成功地纳入经典文学体系,历史图景的展现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理由他们的作品往往巧妙地再现了历史结构,并且再现了底层在这种结构之中的活动区域——通常,那些朴素的、即兴的、相对单纯的形式无法承担如此复杂的美学效果……然而,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底层形象曾经生动地出现在知识分子笔下我愿意回到这个不无悖反的例子——尽管鲁迅无法开启闰土的语言系统,但是,闰土仍然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文学形象”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他者(知识分子)不了解底层,是无法成为代言人的,更多的时候只是作家道德立场的再现笔者也发现,他者(知识分子)虽然站在底层的立场上,但那种智慧上的优越又是文人化的,是在知识分子(知识/权力、知识、优裕者)的立场说话的,这当然不是一种写作策略,更是双重身份的耦合。

      对底层的表述身份问题,底层的底层写作与他者(知识分子)的底层写作都并存而言,在今后的底层文学发展史上,究竟谁主沉浮?答案是不得而知的,他者的底层写作仍然是底层中占领高地的写作二、缺失的底层文学精神价值“底层文学”在沸沸扬扬的喧哗中已走过了近十年的文学历程,对底层文学的作家作品扫描,一批作家已浮出底层的视野:如曹征路、胡学文、罗伟章、陈应松、刘庆帮、王祥夫、刘继明等底层文学以底层书写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中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底层小人物进行淋漓尽致的书写,在大量的关于底层作品的叙述中,有一点颇具代表性:苦难焦虑症在底层叙事中,反映苦难主题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作家们沉迷于描写苦难,明显带有“苦难焦虑症”在这种“苦难焦虑症”的叙述中,人性是被普遍撕裂的,底层小人物为了生存而被金钱、权力、话语暴力等污辱损害,底层文学中的女性大多以出卖肉体而显示苦难的生存尤其是在“底层”话语已经成为一种消费,在刺激、残酷、血腥、暴力与苦难的结合中,写作者似乎借苦难的题材得到一种快感,苦难俨然变成一种麻木的赤裸裸的苦难书写作家主体似乎是有意放大底层的苦难,沉溺在自己的叙述圈套里,甚至让人们质疑难道生活真的如此吗?感同深受的是,在阅读完很多“底层文学”作品后,读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对人性的认识是复杂而丑恶的,人的价值与人的尊严是被忽略的一扫而光的。

      试问有哪篇“底层文学”作品让人想情不自禁地重读第二遍?笔者对此心存困惑,发出追问: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他要发现的是社会结构中的人文冲突问题,人性问题,而不仅仅是苦难底层文学”的精神价值何在?“底层”人物的生活中有没有真善美的东西?如此看来,底层文学缺失的是一种文学的精神和灵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金钱欲望、权力欲望、生理欲望让社会中人们道德陷落乃至崩溃,人性是恶的,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自私的,不再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文学的精神姿态也以消费、浮躁、消解道义、躲避崇高为主流中国小说精神缺钙的现象却也在日益普遍化和严重化谈到文学的精神,笔者认为在此有必要重提“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钱谷融先生在《论“文学是人学”》一文中指出,“文学是应该有精神的”,“文学艺术就是改善人性、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作家张炜在《言说的细部——当下写作的可能性》的演讲中指出:“作品是有灵魂的”,这种“灵魂”就是文学的精神鲁迅在其所处的中国现代社会的不良环境,依然提出:“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