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单元-季氏将伐颛臾(《论语》)课件.ppt
32页孔孟两章v季氏将伐颛臾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掌握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的规律;2.学生能掌握本文重点文言词夫、是、而等含义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2.熟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孔子对两种人的批判,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孔子的思想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 体散文全书共 篇宋代朱熹把它与__ __、___ _、__ __合为“四书” 文学常识填空语录体语录体2020《孟子》《孟子》《大学》《大学》《中庸》《中庸》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可分三层,第一层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对话指出学生没有尽职尽责;第三层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阐述了孔子__________、反对武力征伐的仁政思想。
整体感知先王任命先王任命邦域之中邦域之中社稷之臣社稷之臣以德服人以德服人•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颛臾颛臾( )( ) 冉有冉有( ) •社稷社稷( ) 虎兕虎兕( ) •出于柙出于柙( ) 相夫子相夫子( )zhuān zhuān y yú ú rǎn rǎn j jì ì s sì ì xixiá á xixià àng ng •季氏将季氏将伐伐(讨伐)(讨伐)颛臾冉有、季路颛臾冉有、季路见见((拜见拜见))于于((引出对象引出对象)孔子,曰:)孔子,曰:“季季氏将氏将有事有事((采取军事行动采取军事行动)于颛臾孔孔子曰:子曰:“求!求!无乃无乃((恐怕恐怕))尔尔((你们你们))是是((提宾的标志提宾的标志)过)过与与((语气词语气词)?夫颛臾,)?夫颛臾,昔者(代词,用在表时间的词后,昔者(代词,用在表时间的词后,……的的时候)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时候)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反问语气词)(反问语气词)??”• 冉有曰:冉有曰:“夫子欲夫子欲之之((代词代词),吾二臣者),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皆不欲也孔子曰: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求!周任有言曰:‘陈陈((施展施展)力)力就就((担任担任))列列((职务职务),),不能者止不能者止’危危((遇到危险遇到危险)而不)而不持持((扶扶持持),),颠颠((倒下倒下)而不扶,则将)而不扶,则将焉焉((为什为什么么)用)用彼彼((那那)相矣?且尔言)相矣?且尔言过过((错错)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过((错误错误))与与((语气词语气词)?)?•冉有曰:冉有曰:“今夫颛臾,今夫颛臾,固固((坚固坚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必为为((成为成为)子孙)子孙忧忧((忧患,名词忧患,名词)孔子曰:孔子曰:“求!求!君子君子疾疾((痛恨痛恨))夫夫((那那))舍舍((回避回避)曰欲之)曰欲之而而((却却)必)必为之为之辞辞((借口)丘丘也也((句中停顿语气词句中停顿语气词)闻:有)闻:有国国((诸侯的封地诸侯的封地)有)有家家((卿大夫的封地卿大夫的封地)者,不)者,不患患((担心担心)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盖((副词,表副词,表原因,原来是原因,原来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如是((像像这样这样),),故故((如果如果)远人不服,则)远人不服,则修修((施行施行)文德以)文德以来来((使动使动)之,既来之,则)之,既来之,则安安((使动)使动)之今由与求也之今由与求也相相((辅佐辅佐)夫子,远人不服)夫子,远人不服而而((却却)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干戈((武力武力)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不在颛臾,而在萧墙(国内国内)之内也•3、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3、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1)季氏将有事(1)季氏将有事于于颛臾:颛臾:介词,对引进动作对象,介词,对引进动作对象,对•(2)无乃尔(2)无乃尔是是过过与与::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与,通与,通“欤欤”语气助词,表推测语气助词,表推测•(3)何以伐(3)何以伐为为::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反问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反问•(4)龟玉毁(4)龟玉毁于于椟中:椟中:介词,在。
介词,在•(5)丘(5)丘也也闻有国有家者:闻有国有家者:句中语气助词,无义句中语气助词,无义•(6)而谋动干戈(6)而谋动干戈于于邦内:邦内:介词,在介词,在•(7)则修文德(7)则修文德以以来之:来之:表示目的关系,表示目的关系,“以以”后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译为“而而”“来来”“用来用来”“以致以致”等•4、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4、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来之使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来•(2)既来之,则(2)既来之,则安安之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3)今由与求也(3)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不能来来也也 使动用法,使使动用法,使……来来•6.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请在括号内注明特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请在括号内注明特殊句式的类型殊句式的类型•1无乃尔是过与?(固定句式、宾语前置)无乃尔是过与?(固定句式、宾语前置)•译:译: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2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译:译: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它是鲁国的藩属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它是鲁国的藩属•3何以伐为?(宾语前置)何以伐为?(宾语前置)•译:译: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④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译:译:那个季康子要这么做,我们两人都不想呢那个季康子要这么做,我们两人都不想呢•⑤⑤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译:(盲人摇晃着要倒下,(辅助者)不去扶持,译:(盲人摇晃着要倒下,(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却不搀扶,那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跌倒了,却不搀扶,那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呢?•⑥⑥虎兕出虎兕出于柙于柙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译: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译: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⑦⑦今夫颛臾,固而近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译: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封地费很近译: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封地费很近•⑧⑧而谋动干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译:反而打算在境内动用武力。
译:反而打算在境内动用武力尝试翻译课文尝试翻译课文• 季氏将季氏将伐伐颛臾冉有、季路颛臾冉有、季路见于见于孔子,孔子,•曰:曰:“季氏将季氏将有事有事于于颛臾讨伐讨伐拜见拜见引出对象引出对象采取军事采取军事行动行动介词,对介词,对尝试翻译课文尝试翻译课文• 孔子曰: 孔子曰:““求!求!无乃尔是无乃尔是过过与与?夫颛?夫颛•臾,昔臾,昔者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何以伐为为??””””恐怕恐怕你你结构助词,结构助词,提宾标志提宾标志助,用在时助,用在时间名词后间名词后语气词语气词用于句末,用于句末,表反问译: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译: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译:译: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它它是鲁国的是鲁国的臣臣属译:译: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尝试翻译课文尝试翻译课文• 冉有曰:冉有曰:““夫子欲夫子欲之之,吾二臣者皆不,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求!周任有言曰:‘‘陈陈力力• 就列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者止’’””代词代词担任担任施展施展职务职务译:那个季康子要这么做,我们两人都不想呢译:那个季康子要这么做,我们两人都不想呢译:译: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 危危而不而不持持,,颠颠而不扶,而不扶,则将则将•焉焉用用彼彼相矣?且尔言相矣?且尔言过过矣虎兕出矣虎兕出于于柙,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过与??””遇到危险遇到危险扶持扶持倒下倒下为什么为什么那那错错错误错误语气词语气词译:那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译:那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译: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译: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介词,在介词,在• 冉有曰:冉有曰:““今夫颛臾,今夫颛臾,固固而近于费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今不取,后世必为为子孙子孙忧忧孔子曰:孔子曰:““求!求!君子君子疾夫舍疾夫舍曰欲之曰欲之而而必为之必为之辞辞坚固坚固成为成为忧患,名词忧患,名词那那回避回避却却痛恨痛恨借口借口译: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译: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译: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封地费很近译: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封地费很近• 丘丘也也闻:有闻:有国国有有家家者,不者,不患患寡而患不均,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盖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句中停顿语句中停顿语气词气词邦国邦国诸侯的封地诸侯的封地副词,表原副词,表原因,原来是因,原来是担心担心译:译: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夫如夫如是是,,故故远人不服,则远人不服,则修修文德文德•以来以来之,既来之,则之,既来之,则安安之之这这样样如果如果施行施行使动使动使动使动表示目的表示目的,,译为译为“而而”“来来”“用来用来”“以以致致”译:译: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 今由与求也今由与求也相相夫子,远人不服夫子,远人不服而而不能来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而谋动干戈于干戈于邦内。
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辅佐辅佐却却武力武力译:译:反而打算在境内动用武力反而打算在境内动用武力介词,在介词,在.解释成语.解释成语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分崩离析:祸起萧墙:祸起萧墙: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里安下心来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指指祸乱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内部发生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译:译: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译: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做法。
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做法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译:译:像像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内容探究内容探究•本文一共有三组对话,请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本文一共有三组对话,请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填写下面这个表格合理想象,填写下面这个表格 对话组对话组别别内容、内容、态度变化态度变化第一组对话第一组对话第二组对话第二组对话第三组对话第三组对话冉有、季冉有、季路路内容内容情感情感态度态度内容内容情感情感态度态度内容内容情感情感态度态度孔子孔子 对话组对话组别别内容、内容、态度变化态度变化第一组对话第一组对话第二组对话第二组对话第三组对话第三组对话冉有、季冉有、季路路内容内容情感情感态度态度内容内容情感情感态度态度内容内容情感情感态度态度委婉告知孔委婉告知孔子,试探孔子,试探孔子的态度子的态度小心小心翼翼翼翼推脱责任,推脱责任,逃避责罚逃避责罚口是口是心非心非强词夺强词夺理理编造借编造借口口羞愧羞愧且虚且虚伪伪孔子孔子反对攻打颛反对攻打颛臾,理由有臾,理由有三三义正义正辞严辞严 严密反驳,严密反驳,手法多变手法多变大义大义凛然凛然表明主表明主张,继张,继续斥责续斥责弟子弟子深恶深恶痛绝痛绝 根据三组对话中孔子与冉有的情根据三组对话中孔子与冉有的情感变化,请同学分角色朗读。
感变化,请同学分角色朗读•1、、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2、、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的政治洞察力?•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形成成语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祸起萧墙”主旨探究主旨探究•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是《论语》中的名篇,它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体现了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的观点,阐述了他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的仁政思想,至今读来,依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2.本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子路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体现了孔子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的政治主张,在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从侧面展示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因材施教的本领和教授弟子的民主作风•你对本文主旨是怎样看的呢?练习案练习案•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是《论语》中的名篇,它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体现了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的观点,阐述了他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的仁政思想,至今读来,依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2.本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子路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体现了孔子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的政治主张,在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从侧面展示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因材施教的本领和教授弟子的民主作风•你对本文主旨是怎样看的呢?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子子 谓谓 子子 贡贡 曰曰 女女 与与 回回 也也 孰孰 愈愈 对对 曰曰 赐赐 也也 何何 敢敢 望望 回回 回回 也也 闻闻 一一 以知以知 十十 赐赐 也也 闻闻 一一 以以 知知 二二 子子 曰曰 弗弗 如如 也也 吾吾 与与 女女 弗弗 如如 也也1、为短文断句为短文断句子谓子贡曰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女与回也/孰愈孰愈/对曰对曰/赐也何敢望赐也何敢望回回/回也闻一以知十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子曰/弗弗如也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2、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文中两个文中两个“女女”,都是通假字,同,都是通假字,同“汝汝”• B.文中两个文中两个“与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与赐两个人• D.文中文中“望望”是是“看看”的意思D•((二)曾子曰: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为带点的字注音、为带点的字注音• ①①省省 ②②传传 •4、解释下列字的词义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①①谋:谋: ②②交:交: • ③③忠:忠: ④④信:信: xǐng chuán 计谋,主意计谋,主意 交:交往交:交往忠诚,忠实忠诚,忠实 讲信用讲信用 翻译这则短文•曾子说: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