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隋唐历史学术论文.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郭**
  • 文档编号:152359910
  • 上传时间:2020-11-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6.23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隋唐历史学术论文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两个朝代的合称下面是精心推荐的隋唐学术,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隋唐圜丘的历史及现状考察   【摘 要】 西安圜丘为隋唐两朝的皇家礼制建筑,数位帝王在这里进行过祭天活动文章概述了隋唐圜丘的位置与形制;介绍了圜丘的祭祀功能;叙述了圜丘 ___的影响对圜丘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地理位置与地层堆积;圜丘主体建筑遗迹;圜丘外围附属建筑遗迹的探寻本文拟通过对圜丘历史沿革及现状的介绍,提高公众对于圜丘的认知度以及保护开发意识   【关键词】 隋唐圜丘;历史沿革;祭祀;现状   圜丘,也叫天坛,是封建时期帝王进行祭祀昊天上帝活动的场所在《周礼?春官》中曾提到:“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1]自隋初至唐末,古代帝王都严格的遵守着周汉礼仪制度,以表达对天神崇敬的虔诚从隋文帝开始“开皇四年,辛未,有事于南郊……开皇十二年,有事于南郊”[2]至“玄宗十二年……立圆台于山上,广五丈,高九尺,土色各依其方又于圆台上起方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其坛台四面为一阶……又为圆坛于山下,三成、十二阶,如圜丘之制[3]自此,圜丘成为隋唐时期皇帝的重要祭祀场所。

      据统计,在唐末废弃圜丘前,共有21位帝王曾经登上圜丘举行过祭天仪式著名的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圜丘正是在清乾隆年间以明末清初的圜丘为模板改建而成的,因此位于长安城的隋唐圜丘才确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坛”作为重要的祭祀圣地,隋唐圜丘是研究隋唐时期的礼仪制度、祭祀文化等的重要文物资料,更作为一种重要的的传承留存于世,供人瞻仰   一、圜丘的地理位置与形制   圜丘是隋唐两朝最重要的祭祀场所之一,隋唐帝王包括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有二十一位皇帝登圜丘祭天,堪称“天下第一坛”西安圜丘始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弃于唐末,共沿用314年,至今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圜丘的位置比较明确,《旧唐书》记载:“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隋唐圜丘是用黄土浇筑而成的坛体建筑,四面坛体呈现圆形,以白灰涂抹表面据《大唐郊祀录》等文献记载,圜丘每层都设有十二层阶道以上台,分别称为子(北)陛、丑陛、寅陛、卯(东)陛、辰陛、巳、午(南)陛、未陛、申陛、酉(西)陛、戌陛、亥陛,其中南阶作为皇帝登坛的阶道,宽于其余十一陛   圜丘顶部视野及其开阔,在唐朝以圜丘为中心,周围150米左右不能有任何建筑存在,皇帝站在圜丘之顶为国泰民安与苍生百姓祈福。

      相比于北京圜丘,隋唐圜丘产生要早一千多年,同时其形制也更加宏伟:   “其圆丘长安在明德门外东南二里……其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广二十丈,再成广十五丈,三成广十丈,四成广五丈……至隋文帝,令辛彦之??圆丘于国之南太阳门外道东二里其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广二十丈,再成广十五丈,三成广十丈,四成广五[4]   由此对比北京天坛,西安圜丘比其高2.6米,且多八面台阶   以上记载足见圜丘之恢宏壮丽,是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礼仪重地,对维护皇权统治,维系国家安定繁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圜丘的祭祀功能   我国封建帝王坚信“秉天而治”,依据天的旨意而统领万民,因而自称“天子”既是天之子,祭祀上天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礼仪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有司摄事”是圜丘祭祀主要形式,根据唐朝礼仪制度,南郊祭天活动每年举行四次:正月上辛,孟夏,季秋和依据这种制度,唐朝的祭祀总数大概应有千余次左右,但是记载于史料的只有41次可见因祭天活动较为纷繁复杂,帝王也经常感到厌烦劳累,以是有司摄事的情况比天子亲临祭天更加普遍   唐代祭天时间是临时和固定兼而有之固定的日期一般在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而当遇到新皇登基等重大事件时才会有临时的祭祀活动。

      在每年四次的祭祀上天活动中,最重要并且最受唐朝君主注重的是十一月和正月,而在其余时间举行的则寥寥可数   依照《周礼》的记述,圜丘祭天有一系列详细流程首先,皇帝亲自藉田,收获的谷物要收入神仓之中保管然后选养牺牲,告庙卜,让神来裁决祭祀的具体时间然后告诫百官明确应掌握的职责事务其次,天子同参与祭天群臣均需斋戒十天正式祭天开始后,以燔柴祭天实行祭礼的过程中必须以乐进行配合,行以歌舞使礼、乐、歌、舞熔于一炉,形象地展现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异,达成娱神乐人的和谐统一效果天子祭天正祭之初要行牲之礼,天子要亲杀祭品以示对神灵的敬重还要行盥礼与荐礼,也有祝号和馈食等祭祀程序   发展到隋唐之际,圜丘祭天的流程更加成熟完备祭天前皇帝与官员大臣都必须斋戒   祀前三日,祠官开始打扫圜丘祭坛,整饬乘舆行道,划分各类祭祀人员的祭祀位置,安置相应祭器,祀前一日,诸祠官检查所供祭品,称为省祭器到祭祀吉时,銮驾出宫,皇帝亲临圜丘,奠玉帛、迎神、奏乐、读祝文、进供祭品、燔柴   三、圜丘 ___文化的影响   圜丘的祭祀礼仪催生了大量有关的文人进行创作,如下图:   其中将在朝廷祭祀及礼仪活动中使用的乐章以文本形式记录下来,就是郊庙歌辞。

      隋唐圜丘吸引了大量文人进行诗歌创作,不乏元稹这样的大家由祭祀活动催生的郊庙歌辞不但是封建礼乐文化的重要表现,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与时代变迁,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唐朝创作歌辞的人主要有两类首先是帝王亲创,如武则天称帝后就亲自创作过一组歌辞另一类是由朝廷重臣创作,这些朝臣都具有极高的身份地位与文学素养,如虞世南、魏征等人   郊庙歌辞的内容十分庞杂,大致分为对天神、对地?o,对宗庙三种祭祀乐章《乐府诗集》中存有58组395首,直接与圜丘相关的有《唐祀圜丘乐章八首》、《唐祀圜丘乐章十一首》在冬至祭祀昊天上帝是所有祭天仪式中最隆重的,因此有关的歌辞数量很多   唐代的郊庙歌辞总体艺术风格上和盛唐气象相契合,呈现出恢宏大度、气势磅礴、境界开阔的特点创作方法上以叙事为主,辅以祭祀场面的描述,感情抒发诚挚动人唐代的郊庙歌辞往往居高临下,包揽万物,具有时空上的悠远境界,例如在《唐祀圜丘乐章十一首》中有“万方静谧,九土和平”的描写,在气势上横跨海内,放眼九州,有种将天下运于掌心之中的恢宏与从容   唐朝的郊庙歌辞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许多创新之处首先,体制更加宏大,每乐章的数量增加,并且以配合的仪式进行命名,这样题目和内容联系的更加紧密。

      其次,七言诗在唐代郊庙歌辞中也开始兴起繁荣,这一新兴的诗歌体式显示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相比于传统的四六言诗的稳重沉闷,古朴整齐,七言诗更加具有、跳跃感,舒缓悠扬配合轻重变化,更适宜用音乐和的方式进行表现   郊庙歌辞与王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产生于政治环境紧密相关,反映了国家的兴衰,记录了时代的脉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郊庙歌辞是 ___重农思想的体现,农业是立国之本,农耕精神是中国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沃土歌辞同时也是 ___勾勒的和谐盛世的蓝图祭祀之礼讲求礼敬、心诚,才能实现天人沟通,对神灵的祈愿才会成为现实,保佑国运不衰、王权巩固、久和平,少寇乱,封建社会才得以长治久安   四、圜丘的现状调查   从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年然而自其于唐末被废弃后,再无人问津直到建国初期我国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才确认了西安隋唐圜丘遗址,1957年西安圜丘被确立第二批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却一直没有对其进行过发掘后陕西师范大学于1988年征用了西安圜丘所在地在此期间,隋唐圜丘并未引起人们的过多关注   在1999年3月,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带领下举行了对隋唐圜丘遗址挖掘工作;3月1日一5月15日,西安唐城工作队对隋唐圜丘考古挖掘;6月18日一7月2日,工作队勘探了圜丘四周的从属建筑;此次对圜丘的发掘工作,详细探察了圜丘遗存的现状,对于我们进一步探查圜丘的保护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地理位置与地层堆积   随唐圜丘地处今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场东侧,东以砖墙与瓦胡同村相隔,西南距陕西广播电视发射塔650米   圜丘遗址由于占地面积广,布局结构复杂,所以覆压于其上的文化堆积也很不均匀   圜丘的主体部分是指圜丘本身,遗址主体地貌呈山丘状,顶部平坦,腰围部呈坡状,高低起伏较大据此,遗址主体地层堆积又可分为顶部和腰围两部分顶部近似圆形,直径约20米堆积自中央往外渐薄,可分两层;腰围部呈坡状,环绕顶部一周因受扰动,局部夯土已裸露于外堆积可分三层   圜丘的外围部分指圆丘本身之外的周边部分圆丘以东、以北部分因现代建筑覆压已无法开展工作圜丘以西的操场,现代夯垫层之下即为生土,文化层荡然无存唯在遗址主体以南发现有文化层堆积   2、圜丘主体建筑遗迹   (1)圜丘主体形制圜丘形为圆形高台式坛体建筑,共有四层圆台,故其俯瞰为四重同心圆形,各层台基垒叠而起,圆台面径从上至下依次减少,第一层为52.45―53.15米,第二层为40.04一40.89米,第三层为28.35一25.48米,第四层为19.74一20.59米各层台高也大致相近从可得情况推测,圜丘最高可达8.12米。

      [5]   (2)遗迹细部保存状况圜丘主体遗迹保存状况极差,只在各层台壁根部、陛阶两侧及其与台壁相接处和各层台局部台面残存一些白灰面或夯土面   3、圜丘外围附属建筑遗迹的探寻   按《大唐郊祀录》等文献记载,围绕圆丘主体,还有许多附属建筑,如燎炉、痊坎、疆和门等可惜如今除西边体育场较空阔外,周围其他地面已盖满了现代建筑,无法展开工作当年在处理体育场地基过程中,已将唐代地面 ___破坏,坚硬的现代夯垫层之下即是生土   总体来说,虽然西安圜丘遗址其坛体已遭受破坏而坍塌,但其整体保存良好西安圜丘的发掘,完善了我们对于隋唐时期圜丘的基本形制,同时它也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   1999年7月,西安圜丘遗址回填封土xx至04年间,西安文物局对圜丘的基本形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固和保护xx年5月3日,西安圜丘被宣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xx年西安政府规划“隋唐天坛遗址公园”,xx年隋唐天坛遗址公园计划开建,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西安圜丘作为隋唐三百多年来的皇帝祭天处,举行着祭祀昊天上帝这一最高规格的礼仪活动,因此其在皇家礼制建筑中的地位也极其重要作为“天下第一坛”的隋唐圜丘曾经辉煌过,数位帝王曾在此俯首祭天;同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沉寂与风雨的洗礼,隋唐圜丘也更显示出它的厚重与古朴的历史气息。

      西安圜丘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穿越隋唐”的纽带,也是我们对于了解古人祭祀文化、学习周汉礼仪制度的途径,更是促使人们唤起积极保护文物古迹意识的催化剂针对隋唐圜丘的进一步保护与开发,还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注 释】   [1] 吕友仁.周礼译注[M].中州古籍出版社,xx.288.   [2] (唐)魏征等,《隋书》卷一?帝纪第一?高祖上[M].中华书局,1973.21.   [3] (后晋)刘峋等,《旧唐书》卷二十一[M].中华书局,1975.820.   [4] (唐)王径,《大唐郊祀录》卷四[M].民族出版社,2000.758.   [5] 安家瑶,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0.07.   【 ___】   [1] 张聪贤.长安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36.   [2] 魏征.隋书[M].中华书局,1973.   [3] 赵莹.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   [4]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   [5]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中华书局,1979.   [6] 宋敏求.长安志?长安志图[M].三秦出版社,xx.   [7] 周公.周礼[M].中州古籍出版社,xx.   [8] 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