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防治社区高血压病64例效果观察.docx
5页中西医结合防治社区高血压病64例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防治社区高血压的效果方法将128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防治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西药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防治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预防教育,对照组即采用降压药物治疗(西药常规治疗)干预治疗或治疗2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均能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症状;但中西医结合防治组对高血压病患者症状的改善、患者及医生对病情的总体评价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防治能有效治疗高血压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关键词】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社区防治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可导致心、脑、肾、血管、眼底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和损害,进而引起相关疾病长期以来人们多注重降压治疗,而忽略了从发病原因方面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笔者从2009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的社区高血压“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相结合研究,现将防治过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28例高血压病患者均来自我院2008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居民健康体检档案的部分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防治组(中医预防教育及西药常规疗法)64例,年龄(6.5±4.2)岁,病程(4±3.1)年;对照组(西药常规疗法)64例,年龄(63±3.5)岁,病程(6±2.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诊断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3次检查核实后,按血压值的高低分为正常血压、临界高血压和诊断高血压1)正常血压:收缩压在18.7kPa(140mmHg)或以下,舒张压12.0kPa(90mmHg)或以下,而又非低血压者,应视为正常血压2)临界高血压:收缩压在18.8~21.2kPa(141~159mmHg)和舒张压在12.1~12.5kPa(91~95mmHg)之间者为是3)确诊高血压:收缩压达到或超过21.3kPa(160mmHg)和舒张压达到或超过12.7kPa(95mmhg)者为是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都纳入诊断标准排除标准:高血压病合并心、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等2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防治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西药常规疗法西药治疗:降压药物治疗(西药常规治疗)在进行中医养生指导干预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降压药物的选择如下: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所有患者根据上述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合理选择降压药,定期随访,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联合用药时药物品种不宜过多,避免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
血压控制后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逐步减少服药数量和剂量另外对高血脂、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相关疾病进行合理治疗中西医结合防治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预防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宣教,开展每季度的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和积极治疗的必要性强调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控制高血压应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原则,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养生指导:(1)锻炼身体以增强身体素质,运动每周至少3次,每次应坚持30min,加强身体柔韧性和耐力的训练,运动要达到一定强度,简单计算法是运动时年龄加心率等于1702)注重心理调节,保持心情开朗乐观,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3)注意饮食起居,做到饮食有节,结构搭配合理,切忌偏嗜;起居作息有一定的规律性,劳逸结合4)适应自然规律及变化,选择适宜自己的养生方法3判定疗效标准(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1)血压控制在140/90mmHg水平以下,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称痊愈2)血压未达到上述水准,有临床症状者,称未愈3)血压降到目标水平后,无明显临床其它并发症存在,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4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愈28例,好转21例,总显效率76.56%,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17例,好转18例)总显效率54.59%。
两组疗效用Ridit分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体见表1表1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例(%)5讨论高血压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大敌高血压所造成的危害,不但引起患者的心脏、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而且病程长,预后差,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同时给高血压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不良的预后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发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一般人认为高血压主要在于治疗而忽视了预防,因为预防的时间较长,而药物治疗则起效迅速高血压的发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对已病者采取有效的防病措施,大都可以改善病情或阻止病情发展中医强调疾病应以预防为主,不治已病治未病,与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有类似之处,但较之更系统全面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病与体质、情绪、生活失调有密切关系,尤其重视体质因素,如肥胖者应适当减肥,减轻体重、限盐,并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使气血调畅,血管弹性增强,达到气血阴阳平衡;既病后就须防变,坚持药物治疗仍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正确的药物干预,根据病情适时调整药物,并在随诊过程中提醒患者定期服药、监测血压及宣传正确用药的知识,可使患者血压控制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
我们在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病例档案,利用计算机进行高血压患者的数据管理,开展由健康促进主导的综合干预,有效干预和改变高血压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取得了良好效果参考文献[1]牛树真,朱建芹.浅谈高血压病患者的合理用药社区医学杂志.2009,7(4):32—33.[2]周东梅,杨沈雷,魏丽萍,等.血高血压的社区综合治疗[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8):23—24.[3]刘波,段冬蓉.社区防治高血压406例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09.7(3):84—85.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