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滕州市育才中学春中考语文写作专题复习.doc
63页初中命题作文审题一、写作指导技法透析(一)命题作文常见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字或者是词语如《尝试》《肩膀》等等 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我能》《北京的符号》《留给明》《过程与结果》 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粼今年花胜去年红》二)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 1.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如四川乐山全命题的题目是“我最爱这里的风景”程度副词“最”在这里就是关键词语必须通过比较,以突出“爱”之“最”例如有位考生把“我最爱这里的风景”定位在柳,开篇就旁及其它植物:“我校的风景很美松柏常青,夏荷婀娜一柳树成阴,钻天杨挺拔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使我喜欢,茅盾所写的质朴的白杨叫我赞叹,陶铸赞颂的坚挺无畏的松树同样令我敬佩,但我由衷喜欢的风景却是被人们称做‘弱女子’的柳树这里,“最”字已经呼之欲出;接着文章从柳是“绿得最早的春色”、“黄得最晚的生命”、“最具有热爱母亲的情怀”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在比较中一个“最”字贯穿始终,准确地演绎了文题。
如果像有的考场作文那样就柳写柳,无所旁及,那就误为“我爱这里的风景”,偏离了题意 2.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如:“行动的力量”(江苏淮安卷)要突出表现“行动”一词给我们的力量再如《一个会变的人》,要扣住“会变”,或写不同时期的“变”,或写不同环境下的变,都算切题 3.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如“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四川眉山卷)就是一个比喻义很强的考题,“一朵浪花”,既可以理解为一件事、一种感情,也可以理解为一处景观、一次误会 4.要审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命题作文比话题作文的审题要求高,命题作文动笔前,把握题意、找准切人口十分重要如福州泉州“和父母交朋友”这一题目,审题时必须明白:人物是“我”和“父母”,主题是“交朋友”,这就排除了“交朋友”的其他人物和生活琐事,文中的“朋友”具有特殊的身份,这就决定了切入口应定在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理解、包容、互尊互爱等情感因素上,在这个前提下,再确定文章的创新点 5.审题时把题中有些关键词的语法意义作一番自我诠释,体会清楚后,再用来指导构思立意例如江苏省无锡市考题“门其实开着”中的“其实”指什么?有什么语法意义?此时你应该迅速搜索库存信息,得出下列认识:“其实”一词在语境中能承接上文,但和上文的意思往往相反,有修正、更正或补充的作用。
明白了这些,你在构思时就会明确自己的文章中需要“修正”、“更正”或“补充”的内容是什么,也即“其不实”的情节有哪些,然后才能够通过“其实”转折,由“其不实”过渡到“其实”,造成结构上的跌宕波澜如果你丢掉了前面的审视诠释,那你就可能把“门其实开着”写成“门开着”或“门”如有位考生设计的情节:“参加网页制作比赛——家长、同学都支持——自己努力练习——夺得第一名——成功的门其实开着”这位考生在进入成功之“门”前,有没有遭遇曲折?有没有犹豫动摇?有没有灰心丧气?这一切都没有写,这就写成了“门开着”文章的整个过程没有触及“修正、更正或补充”的内在联系,结构上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其实”所包含的内在意义没有体现,显然偏离了题意 6.把有些关键词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考察,明确其适用环境和内在联系例如“收获是享受,付出也是享受”,“成功者美丽,跌倒者也美丽”这一题中的“景物”如写“荷花”、“菊花”就不对了,因为它们都有美的公认性,写不起眼的花草才符合题意当然也可以写“虚”的景物,虚景也要具有特例性,创意性 7.在考场上,有些题目题意明确,我们能迅速地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如:“孝敬父母二三事”(湖北省恩施卷)、“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四川省眉山卷)等。
也有些题目题意比较隐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才能挖掘出命题者的用意,如:“门其实开着”(江苏省无锡卷)、“印象”(辽宁省大连卷)等;还有些考卷的命题者设计了导语或提示语,让你有所感悟,打开思路,在做这类作文的时候,要读懂提示语的含义,才能有感而发对于不同的命题,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审题策略:, ①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用以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如《心愿》这个题目,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审题有难度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可以采用在原题的前面加上“我”“妈妈”“班主任”等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愿》《妈妈的心愿粼班主任的心愿》等,这样,题目的意思就明确了,文章体裁也就很容易确定了 ②另一些带有比喻或象征性的题目,如《暖流》、《春风》等,则可以采用配方的方法如果题目出的是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本体去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征性的事物去写,如《暖流》,暖流是喻体,我们在写作时就叮以从它的本体——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爱等角度去审题,中心就一目了然了《春风》《考试》《蜡烛》《七月如火》等一类题曰都有可以采用配方的方法去审题③对于一些抽象性的题,如《责任粼追求》《宽容涨合作淤友善》等,它们如果写成记叙文,你可以构思成“通过一个我经历过的故事,告诉大家生活需要……”这时,题目“责任(宽容……)”就是你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所在。
如果你熟读古今中外书籍,拥有大量事例史实,擅长写议论文,你当然可以把它写成议论文,此时,题目就是你的议论的话题所在,就是议论文三要素中的论点的中心词,你选择古今中外几个有关“责任”(宽容……)的事例,证明一下“责任大于山”,“勇于承担责任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我们要对自己、家庭、国家负起应有的责任”等论点 二、范文引路 【例l】请以“我们的心近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章 【文题解析】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道“熟”题、“老”题因为“熟”,所以,“成文易”;但因为“老”,所以“出彩难”所谓“成文易”,是指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能动笔作文,而且不会跑题、偏题同时,中考作文能面向整体考生,保证大多数人有话可说,显然这样的设计是恰当的所谓“出彩难”,说的是在能做、会做中出新、出彩有难度如何把普通的内容、司空见惯的事情,写出精彩,展现亮点,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当然,作为选拔性的升学考试,文题有难度也是必需的 题目中的“我们”,不是指一个人,而是多人,我与老师、我与朋友、我与亲人等,但要出新、出彩,还可以考虑:我与动物、我与植物、我与环境、我与网络等心”,不可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上,而是“心”的交往:思想、情感之间的交流,谈认识、诉情感、说体会、表感悟等,可以成为下笔的立足之点。
近了”,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要表现出“不近”(不理解、不认识、反感等)到近(理解、认识、好感)的变化过程 在这钢筋水泥充塞的世界,在物质生活日渐充盈的今天,人们更渴望心灵的沟通和交流,用真诚拉近心灵的距离,构建融洽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心相近呢?考生在写作时可以首先抓住“和谐”这一大的主题来立意古人云,立意当高远,大的方向定了,构思起来,自然有规可循至于怎么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最贴近自身生活的实际出发,选取曾经深深打动过自己心弦的材料,这样才容易叩动阅卷老师的心扉 【满分示例】 我们的心近了 同样的蓝天白云,同样的花花世界,不一样的你我他我们和他们都是上帝撒下的苗苗他们落在了沙漠山地,而我们有幸落在了肥沃的田地大家同样生长着、生长着…… 七岁,我们睡在暖暖的被窝里,早上睁开眼,面前是漂亮的衣服,营养的早餐:油条、鸡蛋和豆浆我们背上花花 绿绿的小书包,坐上爸爸妈妈的车子,安安稳稳地来到学校,打开书包,打开书本,跟老师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七岁,他们睡在冷冷的被单里,早上睁开眼,面前是补丁的衣服,无味的早餐:糠米、开水和窝窝头。
他们扛起重重的锄头和铲子,坐在爹娘的推车里,颠来颠去地来到田里,拿起锄头,跟爹娘喊:“嘿呦,嘿呦……” 我们看见山里的照片,志愿到山里扶贫;他们看见城里的照片,发誓一定要走出去 十四岁,我们在校园里谈笑风生,青春朝气从我们身上散发春天有郊游的欢乐,夏天有游泳的欢笑,秋天有风筝的漫天飞舞,冬天有圣诞的祝福安康当然,我们不忘七岁的志愿,包起曾经喜爱的衣服,装好用过的书本,看救灾的车辆驶向远方,带着我们的祝愿,我们的希望 十四岁,他们在田地里挥洒汗水,热情与希望从他们的身影中透露,春天有青山绿水的清新,夏天有散步花丛的彩蝶,秋天有饱满金黄的庄稼,冬天有围着火炉的温馨幸福当然,他们也不忘七岁的誓言,捧起捐来的书本,裹上捐来的毛毯,点燃蜡烛,在黑夜中苦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望着送粮远去的车辆,带着未来和希望驶向远方 在不久的未来,我们来到山区,带去了光明和财富,我们笑了,他们也笑了,我们大家的心近了;在不久的未来,他们来到城市,来的还有动力和惊喜,他们贡献自己的智慧,让城市更美丽,他们笑了,我们笑了,我们大家的心近了 我们没有“我们”和“他们”之分,我们都是上帝的宠儿。
同样的蓝天白云,同样的心“扑通!扑通!”我们的心近了,紧紧地靠在了一起! 山里的孩子需要爱,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点评】 这是一篇让我们阅卷老师感动的文章一个初三的学生,在这紧张的中考考场上,面对“我们的心近了”这一题目竟然挥洒出立意如此高远,文笔如此老到的文章,确实难能可贵 立意高远这是阅卷老师对本文的充分肯定本文借“我们的心近了”这一题目,将乡村生活的“他们”与城市生活的“我们”进行对比,写出了同一蓝天下不同孩子的成长命运和美好愿望文章高扬的主题就是关注乡村儿童、关注中国农村、关注希望工程作为一名初中生,就能将写作的视角延伸到这么大的主题,立意确实不凡 写法巧妙这是本文给阅卷老师的又一亮点一篇文章处处运用对比,处处又在比较中渗透着作者的观点、作品的主题,对一个初中生确实不容易但本文小作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七岁”这个年龄的“我们”与“他们”对比,展现的是同一蓝天下不同孩子不一样的生活境况十四岁”这个年龄的“我们”与“他们”对比,展现的既有截然不同的生活画卷,也有彼此心灵沟通的美好愿望在不久的未来”展现的是“手牵手,心相近”这一让人感动的画面文章在对比中展开,在对比中升华,文笔确实不同凡响。
【同类拓展】题目:最好的奖赏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三、素材积累贴近学生生活<一>、改变一点点[审题与构思]题目是一个直白的动宾短语,关键词是“改变”构思时首先就要考虑,是什么使“什么对象”发生改变?然后,想清楚文章的重点是什么?既然是“变”,那么过程要写详细,变的前因后果要写清楚另外,要将变化前后的情感世界给予淋漓尽致地展示,以此打动人<二>、咀嚼生活的真味[审题与构思]题目是一个带有比喻色彩的动宾短语,第一个关键词是“咀嚼”,不能理解为原意,而是其比喻义,即对事物反复体会之意 第二个关键词是“真味”,亦是取其引申义,即真实的意旨或意味所以,题目的含义就是细细体会、品尝生活中蕴藏的韵味与意旨可以写什么内容呢?亲人的呵护,有体贴的真味;朋友的关爱,有友情的真味;文学的熏陶,有艺术的真味……幸福是真味,痛苦也有真味;成功有真味,失败也有真味……只要使我们的生命得到滋润,心灵受到润泽的东西,都可以写<三>、黑板上的记忆[审题与构思]命题中心词是“记忆”,学生只要写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