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二章基础练习(共4页).doc
4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课堂练习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及分类、溶液与胶体、物质的量的基础练习一.单项选择题I(共15题)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B )A.盐酸 B.CuSO45H2O C.汽油 D.水煤气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B )A.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B.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C.能否透过滤纸 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3.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这一观点,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A.煤的干馏 B.胆矾晶体受热由蓝变白C.石油的分馏 D.漂白的草帽久置空气中变黄4.一定温度下的某饱和溶液,下面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它一定是浓溶液 B.加热后它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C.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一定仍是饱和溶液 D.它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5.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B )A.加入水 B.加入硝酸钾 C.加入饱和硝酸钾溶液 D.保持溶液质量不变,升高溶液温度6.1g氯气含有n个Cl2分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可表示为( C )A.35.5n B.(1/71)n C.71n D.(1/35.5)n7.下列各指定粒子的数目不等于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的是( D )A.1g氢气所含的原子个数 B.4g氦气所含的原子个数C.23g金属钠全部转变为金属离子时失去的电子个数D.16gO2所含的分子个数8.等质量的下列金属分别投入足量的稀硫酸中,置换出氢气最多的是( C )A.铜 B.钾 C.铝 D.铝镁合金9.要配制0.2mol/L的NaOH溶液1L,需要2mol/LNaOH溶液的体积是( D )A.2L B.1L C.0.5L D.0.1L10.元素R的化合价为+n,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它的硝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B )A.62nx B.62n+x C.62x+n D.62+nx11.广州市区禁止燃放鞭炮,其原因之一是燃放鞭炮会产生一种有毒气体污染空气。
该气体由两种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它是下列气体中的( D )A.CO2 B.NO2 C.CO D.SO212.下列物质中,含铁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B ) A.Fe3O4 B.FeO C.Fe2O3 D.FeCO313.在100mL0.2mol/LAl2(SO4)3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B )A.0.2mol/L B.0.6mol/L C.0.06mol/L D.0.3mol/L14.下列五种物质中均含有氮元素:①NH3 ②N2 ③NO ④NaNO2 ⑤HNO3;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B )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⑤④ C. ②①③④⑤ D. ①③②⑤④1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由于操作不慎,使液面略超过了容量瓶的刻度(标线),这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D ) A. 倒出标线以上的液体 B. 吸出标线以上的溶液C. 影响不大,不再处理 D. 重新配制二.单项选择题Ⅱ(共10题)16.某物质经分析,只含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D )A.一定是纯净物 B.一定是一种单质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17.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C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8.0.8g某物质含有3.011022个分子,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B )A.8 B.16 C.64 D.16019.1.2molCl2与元素A的单质完全反应生成0.80moAClx,则x值为( C )A.1 B.2 C.3 D.420.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甲和乙均不含结晶水)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 D )A.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 B.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C.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D.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21.等物质的量钠、镁、铝分别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B )A.1:1:1 B.1:2:3 C.3:2:1 D.6:3:222.用20g氢氧化钠固体配成1mol/L的NaOH溶液,所得溶液的体积是( B )A.1000mL B.500mL C.100mL D.50mL23.50mLBaCl2溶液所含的Cl-,与20mL0.5mol/L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原溶液中BaCl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C )A.0.8mol/L B.0.2mol/L C.0.1mol/L D.1mol/L24.amLMgCl2溶液中含有bmolCl-,则该MgCl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A. B. C. D. 25.把200g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到1000g,稀释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B )A.20% B.4% C.5% D.10%三.多项选择题(每题中至少有2个选项是正确的,共5题) 26.下列各组物质,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纯净物的是( ABD )A. 玻璃 明矾 B.汽油 液氯 C.石油 盐酸 D. 漂白粉 干冰 2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D )A.1mol任何物质都约含有6.021023个原子 B.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个物理量C.1molH2O的质量等于阿伏加德罗常数个H2O质量的总和D.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近似值为6.0228.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A.1mol氖气分子中有1NA个氖原子B.2L0.3mol/LNa2SO4溶液中含0.6NA个Na+C.7.1g氯气与足量氢气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D.18g水中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29.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造成实验结果偏低的是(AC) A.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 B.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 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中 D.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30.下列关于摩尔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BC )A.氯气的摩尔质量是71g B.氯化氢的摩尔质量为36.5g/molC.1molH2的质量为2g D.氧气的摩尔质量为16g/mol四、电解质、离子反应(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其水溶液导电性的强弱B.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电离C.酸、碱和盐类都属于电解质,其它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D.常见的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都是强电解质,其它化合物都是弱电解质2.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D )A.CH3CH2OH B.Al C.CH4 D.H2SO4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B )A.锌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Zn + Ag+ = Zn2+ + Ag B.盐酸加到氢氧化铜中:Cu(OH)2 + 2H+ = Cu2+ + 2H2OC.少量金属钠放到冷水中:Na + 2H2O = Na+ + OH- + H2↑D.碳酸氢钙溶液加到醋酸中:Ca(HCO3)2+2CH3COOH=Ca2++2CH3COO-+2CO2↑+2H2O4.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C )A.H2SO4与NaOH反应:H+ + OH-=H2O B.HCl与AgNO3反应:Ag++Cl-=AgCl↓C.CH3COOH与KOH反应:H+ + OH-=H2O D.Na2CO3与BaCl2反应:CO32-+Ba2+=BaCO3↓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D )A.Fe粉加入稀盐酸中:2Fe+6H+=2Fe3++3H2↑B.金属钠投到水中:Na+H2O=Na++OH-+H2↑C.石灰石投入到稀盐酸中:CO32-+2H+=CO2↑+H2OD.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稀硫酸中:OH-+H+=H2O6.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D )A.K+ HCO3- NO3- ClO- B.Na+ SO32- NH4+ Ba2+C.Ba2+ S2- Cl- SO42- D.K+ CO32- Cl- Na+(二)不定项选择题7.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BD )A.H+ Na+ CO32- B.K+ Cl- SO42-C.NH4+ SO42- OH- D.Al3+ NO3- H+8.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BD )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H+ + OH- = H2OB.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CaCO3 + 2H+ = Ca2++H2O + CO2↑C.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CO32- + 2H+ = CO2↑+ H2OD.铁粉投入FeCl3溶液中:Fe + 2Fe3+ = 3Fe2+五、氧化还原反应(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B )A.2H2O2 2H2O + O2↑ B.2Al(OH)3 Al2O3 + 3H2OC.Cu + 2H2SO4(浓) CuSO4 + SO2↑+ 2H2O D.Fe + CuSO4 === FeSO4 + Cu2、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有氧元素的得失B.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C.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D.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还原反应3、下列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就的是( D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4.下列反应中,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①H2+Cl22HCl ②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2H2O2H2↑+O2↑④CuO+2HNO3==Cu(NO3)2+H2O ⑤2HgO2Hg+O2↑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