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题附答案.doc
62页20诗歌鉴赏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题附答案一、诗歌鉴赏1.诗歌赏析 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⑴C; 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李端校书见赠司空曙绿槐垂穗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乍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注释】簪弁:籍,冠簪;弁,礼帽二者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山中生活的回忆,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B. 颔联中诗人感叹岁月流逝,黑发已变成白发,自己钟情的白云芳草也已经久违C. 颈联中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形成对比D. “昨日”句写诗人听闻李端已到京城,点出写作背景,暗合题中“见赠”二字2)诗歌末句对朋友的叮嘱劝告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A解析: (1)A(2)①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②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官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生活的厌恶 【解析】【分析】(1)A项,“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错误,从诗中来看,“忽忆山中独未归”中“独未归”三字流露的是诗人自己不得归去的慨叹,并不是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
故选A (2)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荷衣”,楚辞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本指人品高洁,后为隐者代称,簪弁是为官的标志,此指做官;李端最近忽然来到城市,诗人以为他有求仕之意,劝诫他说:不要认为簪弁就比荷衣好,也即不要认为做官胜过归隐,这两句看似是劝勉李端归隐之辞,其实也是诗人心曲的表白,是自勉之辞,流露出对生活的厌恶;再结合前面几联来看,“忽忆山中独未归”是回忆曾经的山中生活,“白云芳草与心违”是说钟情的白云芳草已经久违,这两处流露出对那种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而“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借助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进行对比,表达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②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官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生活的厌恶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王维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③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注释】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规定一些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③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这里借指敌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B. 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鸣”字写出了威势,“出”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C. 尾联以“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是写赵都督,更是写自己,表达了改变自身现状的想法D. 这首诗与王维以往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不同,呈现笔力雄大、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①惜别之情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第二句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忘身”“报国”两句体现出来赞叹之意③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的决心尾联表示不能像书生一样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当弃文就武,有一番作为 【解析】【分析】(1)C项,“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表述错误,“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句表现了作者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因而这两句诗不能作牢骚语看待,更不能解读为“凄楚之情” (2)从诗歌标题来看,“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送”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故应考虑分别之时的不舍;从诗歌内容来看,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写友人启程,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友人立功报国的思想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表达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惜别之情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第二句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忘身”“报国”两句体现出来赞叹之意③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的决心尾联表示不能像书生一样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当弃文就武,有一番作为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B. 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C. 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D. 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解析】【分析】(1)C项,“诗人对诈伪的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2)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