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天工开物》有感(四).doc
3页读《天工开物》有感 偶然的在购物中,选中一本历史课中背过书名的书,《天工开物》本是随意的买来翻翻,但开卷之后,赞叹不已实在没有想到,我国在明代,就有这样的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在理学占据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的当时,《天工开物》既是对古代科学传统的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各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反权威意识,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由空谈走向实践,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反思,这种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开始散发出近代的气息 《天工开物》经翻译,走向世界之后,获得极高赞誉,并且影响深远《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评议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日本现代科学史学家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
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欧洲从12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18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却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院院报》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馈,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终使原料危机获得缓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他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的例证之一 一直都简单以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自宋以后,日渐衰微偏执,没想到,在明代,阳明心学传播之后,能有如此经世致用的著作问世。
至今日,我国教育改革已久,科学之意识,已扎根在众人心中虽腐儒伪理假国学之名屡有泛起,但大势不可违唯科学之开明,能引领我国之复兴每每看到《厉害了我的国》,更坚定科学强国的信念 第 3 页 共 3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