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五年级语文课时练习试卷完整版(含答案和解析).docx
2页江苏五年级语文课时练习试卷完整版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陶行知的两只口袋 陶行知是一位既有言教,更有身教的人民教育家,他律已甚严,以身作则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而陶行知则“每天四问”1942年7月,他在重庆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提出"四问"的内容,就是每天要反躬自问身体、学校、工作和道德上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越会为非作歹( ),残害人民他曾大声疾呼,要全校师生“建筑人格长城” 他自己就是用他的实际动来“建筑人格长城”的在育才学校,就流传过一个关于陶行知的两个口袋的故事 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和全校师生赤手空拳办起来的,有时全校师生几乎无以举炊,陶行知东张西罗,左支右绌,迫不得已就停止体育锻炼,每天改吃两顿稀粥,以勉强维持生活在这样艰难困苦中,有人劝陶行知把育才停办了算了,但他坚决不答应他发动全校师生走街串巷,向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募( )捐,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陶行知带头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涓滴归公,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借故挪用分文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袋公款,一只袋私款。
有一次他到远处去募捐,走访了好多地方,募捐了不少现款,袋里装得满满的在归途搭车时,忽然发现放私款的那只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当时就有一个坚决的想法,决不那用公家一分钱,尽管一天奔波下来,既疲惫( )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仍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 当育才学校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感动,赶到陶行知先生的住处慰问时,陶行知亲切地、深刻地跟大家讲起韩非子在《喻志》中所说的一个比喻:“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在现实生活中,小漏洞往往可以酿成大灾祸,千万不要以小失大陶行知就是这样“以教人者教己”,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bi B、l C、dǎi D、nu E、m 2.陶行知先生宣布的募捐纪律是( )(多选) A、募捐来的钱大家一起用 B、募捐来的钱涓滴归公 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借故挪用分文 3.他自己就是用他的实际行动来“建筑人格长城”的这里的“实际行动”指的是( ) A、注重自己的道德修为,从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坚决不以小失大,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B、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可以留一点点的空隙 C、“以教己者教人”,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4.你认为陶行知先生的“两个口袋”装的还有什么? ( ) A、募捐来的公款 B、一个口袋装的是公款,一只装的是私款 C、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5.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下列句子对“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千丈长的大堤,因蝼蚁的洞而溃决;百尺高的房屋,因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苗而焚毁 B、比喻不注意小事则会酿成大祸或不注意小事则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C、比喻蝼蚁和火苗的力量之在,令人畏惧 【答案】 1.C E A 2.B C 3.A 4.C 5.C 【解析】 2.概括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陶行知带头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涓滴归公,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借故挪用分文可直接得知 3.根据第五自然段,陶行知先生宁可饥肠辘辘地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也不挪用公款,及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在现实生活中,小漏洞往往可以酿成大灾祸,千万不要以小失大陶行知就是这样“以教人者教己”,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可以总结出答案A;而B选项的内容与短文内容明显相悖;C中的“教己者教人”与短文中表达的意思明显不符 4.根据题目的要求,需要在“一只袋公款,一只袋私款”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陶行知先生要将公款和私款分开来,而且坚决做到不挪用?这首先是他要求自己遵守募捐的纪律,即“以身作则”,也是他“律己甚严”的具体表现,与开头的“陶行知是一位既有言教,更有身教的人民教育家,他律已甚严,以身作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