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法简答论述题》.docx
31页劳动法简答论述题简答题1、简述19世纪下半叶劳动法产生的原因P4一、劳动法的产生,是大工业时期“人类理性”的体现二、劳动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2、简述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P2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调整两部分社会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主要社会关系,除劳动关系外,劳动法还调整与其密切联系的一些社会关系3、简述劳动关系的种类有哪些?P22一、从不同所有制关系可分为:全民所有制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个体经营劳动关系、联营企业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等二、从职业分类上可分为:企业的劳动关系、国家机关的劳动关系、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等三、从资本的组织形式上可分为:国有控股公司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有限责任公司的劳动关系等四、从工人运动角度可分为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五、从集体谈判制度上可分为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4、试列举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主要有哪些?P23一、列举式方法如1、国家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2、社会保险中的某些关系3、工会组织与企业在执行劳动法、工会法过程中发生的关系4、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5、其他有关管理机构在监督劳动法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二、区别式方法可以用三个因素区分1、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2、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如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3、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附带产生的关系,如职业培训中劳动者与培训机构产生的关系5、简述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P30一、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民法是调整财产关系以及财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人身关系,劳动法虽然有一部分也涉及财产关系如工资报酬和人身关系如职业安全,但这些关系是基于双方主体的劳动关系而产生的二、两者的主体不同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可能是公民、法人,或一方为公民另一方为法人劳动法的一方必须是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三、两者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民法以双方平等主体等价有偿为原则劳动法除一般性双方平等原则外,对某些主体还有特殊保护原则,如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劳动法的某些关系也不可能是等价有偿的,如社会保险中的一些关系6、简述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P31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非常广泛,它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的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的调整是为了对国家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加强经营管理,显然与劳动法的调整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关系是不同的7、简述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P31劳动法和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显然不同,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职务时发生的各项社会关系,行政关系必须有一方是行政机关,而劳动关系必须有一方是劳动者8、简述我国《劳动法》的渊源P33劳动法渊源是指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有: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部门规章;5、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6、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7、地方规章;8、国际法律文件;9、国际惯例9、简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有哪些?P39一、劳动法基本原则指导着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有助于劳动法制的统一、协调和稳定二、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劳动法,解决各具体劳动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三、劳动法基本原则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具体规定的不足,用于解决某些实际问题10、简述劳动者个人的权利有哪些?P43~47一、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二、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三、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四、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五、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11、简述劳动者集体的权利有哪些?P48~49一、结社权;二、集体谈判权;三、罢工权;四、参与权12、简述劳动者的基本义务有哪些?P50~52一、完成劳动任务;二、提高职业技能;三、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四、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13、简述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和联系P62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依照法律规范的要求缔结劳动关系,所缔结的劳动关系便具备了法律关系的形式,而法律关系则以劳动关系为实际内容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现实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就联系方面而言,国家总是依据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制定劳动法律规范,从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发展变化了,要求劳动法律关系作相应调整,于是劳动法律关系也会随之变化实际的劳动关系也正式通过法律关系的形式得到巩固和保护两者区别:1、两者所属的范畴不同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一种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2、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劳动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有共同劳动存在就会有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法律关系则是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所以它的形成必须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14、简述劳动合同的法律特征P75一、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二、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三、劳动合同具有双务、有偿、诺成合同的特性;四、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15、简述劳动合同的成立与劳动合同的生效的联系与区别P85~86所谓劳动合同成立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就确立劳动关系意思表示一致,并就劳动合同条款经协商一致,签订了协议劳动合同生效是指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的起始时间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劳动合同成立是劳动合同生效的前提,但劳动合同成立并不意味着劳动合同一定生效,只有依法成立的劳动合同才具有法律约束力16、简述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有哪些?P89~91劳动合同应具备以下七项法定条款:1、劳动合同的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合同终止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17、简述集体合同的重要作用P~集体合同的推行,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与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一、集体合同是确保职工劳动条件与劳动待遇的必要手段;二、集体合同是协调劳动关系,促进公平与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三、集体合同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四、集体合同是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8、简述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有哪些?P~一、集体协商,拟定集体合同草案;二、讨论并通过集体合同草案;三、签署集体合同与审查备案19、简述劳动就业的法律特征P劳动就业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有以下主要法律特征:1、劳动就业的主体具有特定性;2、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3、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即劳动就业要求劳动者必须从事法律允许的有益于社会的社会劳动,这是劳动者的劳动是否得到社会承认和法律保护的客观依据4、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20、简述劳动就业服务的主要内容劳动就业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1、失业登记;2、职业指导;3、职业介绍;4、就业训练;5、失业保障;6、生产自救21、简述特殊群体包括哪些人?P包括:妇女、残疾人、退役军人、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特殊对待的群体22、我国《劳动法》中规定的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原则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什么?该项原则存在的客观基础包括: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工资立法,确认用人单位享有完全的工资分配自主权2、在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是工资分配的核心原则,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工资制度,就是依据这一原则建立的3、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中,国家有责任保证劳动者获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使劳动者实现物质帮助权4、由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如利息、股份分红、风险补偿、雇工收入、资产增值等23、简述我国工资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我国工资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保障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立法;二、保障工资按规定支付的立法;三、严禁非法扣除劳动者工资的立法24、在我国实行缩短工时制应当遵循哪些规则?P缩短工时制是指工作时间短于标准工时的工作时间制度国务院规定“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和有特殊情况需要适当缩短工作时间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劳动部规定“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和有特殊情况,需要在每周工作40小时的基础再适当缩短工作时间的,应在保证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劳动法》第36条的规定,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缩短工时制的适用范围,只限于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或有特殊情况的职工就现阶段而言,具体包括1、从事矿山井下、高山、有毒、有害、特别繁重和过度紧张的体力劳动职工,以及纺织、化工、煤矿井下、建筑冶炼、地质勘探、森林采伐、装卸搬运等行业或岗位的职工;2、从事夜班工作的职工;3、哺乳未满12个月婴儿的女职工;4、16岁至18岁的未成年劳动者25、劳动者的休息权具体包含哪些内容?P~休息权是我国宪法以及劳动法律法规赋予劳动者的一项基本的权利具体内容是指:1、劳动者依法享有一定期间内休息时间总量的权利,即《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每日至少享有16小时、平均每周享有小时的休息时间的权利2、劳动者在特定时间休息的权利,即劳动者有权在法定节日、单位确定的公休日内休息,用人单位不得任意调换3、劳动者享有相对连续性休息时间的权利即《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4、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其他休息或休假的权利如工间休息、年休假、婚丧假、探亲假等特定休息或休假26、国家关于职工探亲假都有哪些具体规定?P1、享受探亲假的条件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1年的固定职工,与配偶或父母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规定的探望配偶或父母的待遇;与父亲或母亲一方能够在公休假日团聚的,不能享受探亲待遇2、探亲假期1)职工探望配偶,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2)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3)已婚职工探望父母,每4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4)凡实行休假制度的职工,可由本单位适当按排3、探亲假期间待遇1)工资待遇按照本人标准工资发给工资2)探亲路费的报销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姆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单位负担27、简述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特征P一、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二、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三、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过程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28、简述职业安全法律保障的法律特征P~一、职业安全法律保障以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为目的二、职业安全法律保障是对各种劳动条件和生产设备的安全规定三、业安全法律保障具有突出的技术性特点29、简述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法律制度的特点P一、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是国家为实现社会目标的一种宏观调控性质的法律制度二、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具有高度的法律强制性30、简述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法律的意义P一、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兴旺发达31、简述我国职业纪律的基本特征P1、职业纪律是为了劳动者的自身利益服务的2、职业纪律是由劳动者自觉遵守的纪律3、职业纪律是劳动者自愿执行的纪律S会Z义建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是设不可或缺的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对于加强S会Z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建设S会Z义精神文明,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者区别:1、性质不同:职业纪律属于法律关系的范畴,是一种义务;职业道德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是一种自律信条2、直接目的不同职业纪律的直接目的是保证劳动者劳动义务的实现,保证劳动者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以及实现其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