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东部沿海地区.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206****923
  • 文档编号:40300498
  • 上传时间:2018-05-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节第四节 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指从渤海湾到杭州湾的这一区域该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呈 现出南北两大块的发展趋势北部地区(今山东省的鲁中、鲁南山地和鲁东丘陵地区,即 海岱文化区)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或称 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继龙山文化发展起来的岳石文化时期已出现少量青铜器,说 明岳石文化时期已进入了青铜时代辽东半岛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胶东半岛沿海 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有许多相似性,这是两个地区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果南部地区(今太湖 平原和杭州湾地区)在太湖周围和杭州湾以北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为:马家浜文化—— 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崧泽文化因素向北影响到江淮地区良渚文化因素向北影响到鲁 中地区,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存中可见到良渚文化的因素分布在杭州湾南岸宁(波) 绍(兴)平原上新石器文化属河姆渡文化系统河姆渡文化晚期和马家浜文化晚期,其文 化因素逐渐融合该地区继河姆渡文化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带有良渚文化因素的新石器晚期 文化江苏和安徽的长江以北和淮河以南的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南、北两大地区 文化的过渡区域这一过渡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既受海岱文化区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的影响, 又受到长江以南宁(南京)镇(江)地区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如安徽省潜山县 薛家岗文化,其早、中期遗存既带有大汉口文化因素,又带有宁镇地区北阴阳营遗址下层 文化因素;晚期遗存则带有龙山文化因素江苏省海安县青墩文化遗存中,既含有太湖流 域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因素,又含有海岱文化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因素 北部地区(海岱文化区)北部地区(海岱文化区)一、北辛文化北辛文化主要分布在泰沂山区的南侧及西侧的湖东山前平原地带,多数遗址位于山区 至冲击平原的过渡地区主要遗址有山东省滕县北辛、泰安县大汶口(1974 年发掘的第一 期遗存) 、兖州市王因 (下文化层) ,江苏省邳县大墩子(下文化层) 、连云港市二涧村 (下层)和大村等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北辛文化大约距今 6700 年至 5600 年,跨越年代 约 1000 年 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石器采用直接打击法器形有斧、敲砸器、铲、刀等, 其中石斧和敲砸器的数量最多,盘状器和小型石铲次之磨制石器有铲、刀、磨盘和磨棒 等,其中石铲的数量最多骨、角、牙器发现得很多,常见的器形有镞、鱼镖、锄、凿、 匕首、针、锥、梭形器等,其中镞和针的数量最多此外,还有少量的蚌铲、镰、镞等蚌 制工具 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以夹砂陶的数量最多。

      夹砂陶以夹粗砂的黄褐陶为主, 夹砂灰陶和黑陶很少泥质陶多红陶和红褐陶均为手制纹饰有竖直和斜行的短泥条组 成的花纹带、人字形或菱形的压印纹划纹,剔刺纹、乳钉纹等彩陶数量很少,纹饰简 单,仅在陶钵口沿的外壁绘一周红色或黑色宽带纹 墓葬大多为单人仰身直肢,头向东随葬品很少,一般只有二、三件陶器,有的无随 葬品有些墓葬,死者的头部覆盖一个红陶钵此外,在北辛遗址还发现两座幼儿瓮棺葬二、大汶口文化 大汉口文比主要分布在鲁中、鲁南和苏北的淮北地区,但其晚期遗址分布较广,西达 豫中豫西,西南到皖北,北到鲁北东北的辽东半岛,也受到该文化的影响据放射性碳 素断代,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始于公元前 4300 年,结束于公元前 2200 年根据大汶口、大墩子、刘林、上因等遗址的地层关系,并结合碳 14 年代,可将大汶口 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阶段的遗址分布在鲁中、鲁南、胶东半岛和苏北的淮北地区,分布范围比北辛文化广泛主要遗址有山东省兖州市王因、滕县岗上村、泰安大汶口,江苏省邱县大墩子、 刘林等早期的石器均为磨制,制作较精致,石器的穿孔技术发达种类有斧、锛、铲、 刀、凿、镰、纺轮、弹丸、砺石等骨、鱼、牙器主要有骨锥、角锥、骨针、獐牙勾形器、 骨栖、骨梳、雕花骨筒、骨管、穿孔龟甲等。

      高超的制作技术,大量的骨、角、牙器,是 大汶口文化的特色之一 陶器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黑陶制法以手制为主.轮修技术已 普遍使用纹饰有弦纹、划纹、乳钉纹、附加堆纹,锥刺纹和指甲堆纹等彩陶的数量较 以前增多,有单彩,也有白衣多彩,花纹繁缛彩纹有圆点、弧线、勾叶、波折纹等典 型器形有罐形鼎、釜形鼎、钵形鼎、盆形鼎、平底觚形杯、三足觚形杯、三足带把罐、豆、 壶、钵等(图 19) 这些器形皆为实用器,只有三足觚形杯无实用价值,可能是专门为宗 教活动而制作的“法器” 早期的墓葬,头向—般朝东,也有朝北的,如刘林遗址墓制以单人葬为主.有较多 的合葬基合葬墓以同性合葬和多人二次合葬为主,一对成年男女合葬墓是到早期的后期 阶段才出现的在该时期中,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比较显著,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 则—无所有早期的墓葬,还普遍使用獐牙和獐牙勾形器及龟甲随葬男女的随葬品有一 定差别,男性多随葬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锛、石凿等,女性多随葬纺轮之类的生活用具 墓葬的人骨中还普遍存在对成年男女拔除侧门齿和头骨人工变形的情况中期文化遗存的分布大体和早期一致主要遗址有山东省邹县野店、滕县山岗上村、 泰安大汶口(第五、六期) ,江苏省新沂县花厅村、邳县大墩子(晚期墓)等。

      石器一般棱角整齐,通体磨光穿孔有琢穿和管穿两种主要器形有斧、石锛、有段 石锛、铲、刀、镐、纺轮等,其中有段石锛和石镐是新出现的器形骨、角、牙器有獐牙 钩形器、骨镰、骨镞、骨针、骨锥、骨匕、骨筒、骨鱼镖、角锥等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黑陶和灰陶次之,还出现一些火候较高和质地细密的白陶 制法以手制为主,轮修比较普遍,如豆等一些小型器皿已开始轮制纹饰有弦纹、划纹、 陶索纹、附加堆纹、编织纹和楼孔等有少量彩陶,彩绘母题有弧线三角纹、圆点纹、弧 线纹、勾连纹、波折纹、网折纹等器形有鼎、鬶、钵、觚形杯、壶、豆、罐、瓮等,其 中以高凿形足的钵形鼎、锥形足带盖罐形鼎、高圆足大楼孔豆、细颈圆腹实足鬶、椭圆腹 背壶、圈足觚形杯、高圈足大楼孔器座、尖圆底缸等,最为典型 (图 20)墓葬发现较多头向大多朝东或东北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合 葬墓合葬基有同性合葬、一对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合葬、大人和小孩合葬三种形式,其 中—对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合葬的数里最多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比以前突出,富有的 大墓,不但随葬品多,而且用数量较多的象征财富多寡的猪下颌骨和猪头随葬,甚至用整 猪、整狗来随葬大墩子发现的两座墓葬(M117、M160) ,其随葬的石斧上涂有红色颜料, 这种现象在黄河流域的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中也有发现。

      这是一种崇拜太阳和崇拜火的遗 存,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晚期文化遗存的分布已从鲁中、鲁南和苏北扩大到鲁北、皖北和豫中等地区主要遗 址有山东省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胶县三里河、日照东海峪,安徽省肖县花家寺,河 南省偃师县滑成、禹县谷水河、平顶山寺岗等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白陶最少制法有较大发展,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 陶器烧窑技术也有了改进,烧制出的所谓“蛋壳陶” ,胎厚仅一、二毫米,通过提高窑温, 烧出薄胎、质硬和色泽美丽的白陶、黄陶和粉色陶器典型器形有薄胎黑陶高柄杯、平底 或圈足觚形杯、袋足鬶、盉、宽肩壶、通体瘦小的背壶都是新出现的器形彩陶到晚期减 少,但仍有纹样复杂的多色陶器 (图 21)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刻划符号有的在一个陶尊上同时刻两种不同符号,有的遗址同时发现数个符号,而在不同的遗址里又会出现相同的符号有的学者将这类符 号视为比较成熟的意符文字,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东海峪遗址发现的晚期房屋是一种夯筑的土台建筑一般房屋都由土台、墙基、墙外 护坡、室内地基、灶址及出入口等部分构成长方形土台由两层筑成,中部平坦.四周边 缘呈漫坡状,以便散水室内基地分三层筑成屋顶为两面坡式,屋顶的南北端直接搭在 南、北墙上。

      这种由台基、护坡、室内地基分层夯筑的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夯筑技术的 开端晚期的墓葬仍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有少量的合葬墓合葬墓多为一对成年男女合 葬墓,同性合葬消失头向一般朝东,胶东半岛的一些地区则盛行头向西或西北的葬式 氏族墓地上已出现小片的家庭墓地家庭墓地之间已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墓地中出现 的无尸富墓、断头富墓,应是对氏族新贵“凶死者”的一种厚葬 关于大汶口文化的性质,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早期处在母系制的末期,中期阶段 已进入到父系社会,晚期氏族制度已处于崩溃的前夜三、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 1928 年在山东省历城县(现属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先发现而得名的 其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其中包括山东全境、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 区,其中影响所及西到豫东和豫北,东北达辽东半岛南端主要遗址有山东省章丘县城子 崖、胶县三里河,诸城县呈子,茌平县尚庄,泗水县尹家城,江苏徐州市高皇庙,连云港 市二涧村等龙山文化的年代大约距今 4100 年至 3800 年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打制的罕见穿孔技术发达,一般是用石钻头两面对钻法器 形以斧、锛、穿孔石铲、长方形或半月形双孔石刀、柳叶形或菱形石镞的数量最多。

      鲁东 的一些遗址还出土细石器有些遗址还出土一些精制的玉器,如三里河处土成组的玉器, 日照两城镇出土的兽面纹玉斧等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冶铜业,在三里河遗址曾出土 两件铜锥,经鉴定为黄铜,栖霞杨家圈遗址山土的铜锥,可能是青铜制造的龙山文化的陶器,轮制极为发达,故使器形浑圆,胎壁厚薄均匀,器身各部分比例匀 称、和谐,造型规整、优美;陶色纯正,表里透黑,火候较高一套磨光黑陶器物群构成 龙山文化的突出特征陶器多素面,纹饰有凹凸弦纹、竹节纹、划纹、楼孔和附加堆纹, 个别大型央砂陶器上有篮纹器表常有显著的分格和凸棱器形以三足器和圈足器为主, 平底器次之器身上常加盖,并有流、耳、鼻、把手等附件典型器形有“鬼脸式”足的 曲腹盆形鼎、三角形足的罐形鼎、三环足盘、高圈足豆、蛋壳高柄杯、袋足鬶、甗、盉、 曲腹盆、双耳带盖罍和各种形制的杯等,其中蛋壳陶的高柄杯的制作技艺达到了史前制陶 业的顶峰(图 22) 龙山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还带有大汶口文化晚期特征,背壶仍然存在, 鬶的颈部和腹部有明显的分界 “鬼脸足”的鼎数量很少中期,泥质黑陶的数量增加,制 法以轮制占多数龙山文化的典型器形均已出现甗是中期出现的器形。

      晚期陶系以黑陶 为主,有少量白陶、黄陶和橙红陶普遍采用快轮制陶,器形规整鼎的典型器形是“鬼 脸足” ,腹为曲腹盆或曲腹碗式鬶的颈部和腹部浑然一体蛋壳陶的高柄杯,杯身陷入杯 柄,形成内外两层,内层是容积部分,外层有花纹和镂孔房屋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建筑两种形制有圆形和方形东海峪还发现过土台式建筑 房屋建筑大多采用挖槽筑基的方法,居住面及墙壁经过夯打城子崖还发现过防御性围墙, 可能是城墙建筑,南北长约 450 公尺,东西长约 390 公尺,为一正方位的长方形在山东 省寿光县城南 10 余公里的孙家集,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中期的古城遗址城址呈不规则的 圆角梯形,南北长 175 米,东西宽 220 米,总面积为 44000 平方米地面上的城墙已被破 坏,但墙基保存尚好;城墙东、两、北三边都有缺口(可能是城门) 城墙的地面基槽宽4~6 米基槽内的填土经过夯打填土中有完整的人骨架及猪、狗的骨架,这可能是一种 祭祀遗迹(奠基)墓葬虽在许多遗址中都有发现,但都比较零星,很少发现分布集中和排列有序的墓葬 群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的墓坑各个地区都发现了一些有葬具的墓葬葬式以单人仰身 直肢葬为主,有极少数的屈肢葬和俯身葬。

      随葬品一般很少,个别大墓有较多的随葬品龙山文化时期,手工业的巨大进步,冶铜业的产生,设防城堡的出现,礼器以及体现 奴隶主阶级意识形态的饕餮纹、云雷纹的问世,都反映出龙山文化时期已进人了阶级社会四、岳石文化岳石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胶东、昌滩、淄博、济宁、临沂等地区,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