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深究曾国藩 探寻企业管理用人之道6500字.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凹**
  • 文档编号:162008182
  • 上传时间:2021-01-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5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深究曾国藩 探寻企业管理用人之道6500字   摘要:企业的发展最关键因素在于人合理用人,因人施用是评价企业领导干部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人得当则事业兴,用人不当则事业衰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人才,不惟成绩、经验,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放在重要岗位上去,并使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善于因人施用每位员工都有各自优势,而管理者就各自特点,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同时,企业管理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如果不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能力素质,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做不好既有的工作   本文通过对曾国藩的探讨与研究,总结其在选人用人方面的成果,及其在镇压太平天国中所表现出的战略思想和经验,作为管理者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在实践的过程中用理论去研究、分析和总结,总结出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自己行为,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关键词:曾国藩 企业管理 管理者 用人  一、前言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荷叶塘人,湘军创始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原名子诚,字伯涵,号涤生六岁入学,十四岁参加童子试,先后历经七次,直到二十三岁方中秀才。

      进入宦途后,立下了澄清天下、藩卫家国的志向,改号为国藩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暴发,曾国藩临危受命,以正二品在籍侍郎的身份到长沙帮办湘勇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终于训练出一支儒教色彩浓厚的湘军,并在镇压太平军斗争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太平天国平定后,曾国藩致力于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军事工业――安庆军械所,并促成选派了第一批留学生曾国藩的一生,历尽周折沉浮,极尽人生睿智,可谓功成名就、极尽荣华他奉行程朱理学,灵活运用于为官治军;创办湘军、扶植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鼓吹中体西用,率先举办洋务,开近代风气之先当时,曾国藩被誉为“圣相”、“古今完人”、“第一等忠臣孝子”、功比周公孔孟,名垂千秋万世后人也誉其为“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之人  纵观近代历史,很少有人像曾国藩一样获得天壤之别的评价,一方面说他是国之栋梁,另一方面则说他老奸巨猾、道貌岸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饱受世人争议的人,竟创建了清王朝首屈一指的湘军,屡屡创造出以少胜多的战役,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延缓了清王朝的灭亡当然,这与曾国藩的治军、用人之道密切相关他重视人才选用、唯才是举,并将其作为成败基准,始终如一  二、曾国藩人才任用之道  1.德重于才  曾国藩在《冰鉴》中提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

      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德才俱全者为圣人,德胜于才者为君子,德才俱无者为愚人,才胜于德者为小人若无圣人,则用君子,若无君子,则用愚人曾国藩从德出发,把人分为圣人、君子、愚人、小人四种,并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用处品行好、业绩突出的人,类似圣人者要提拔,委以重用;对品行好、业绩较差的人,类似君子者要培养使用;对品行差、业绩好的人,类似愚人者要观察慎用;对品行差、业绩差的人,类似小人者要坚决弃用  品行表现是内在的,属于道德范畴,强调品行而业绩表现是外在的,注重做事,强调结果  曾国藩认为人的品德重于人的才能,故尔他在选拔任命人才时候总要把人的品德放在首位;认为人的品德有问题,无论其多么的才华出众都不会任命这样的人,如是有“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能用”(《冰鉴》)  曾有一位穷困的读书人在曾国藩帐下谋得一份差事,终于吃上了饱饭此后,他在吃饭前必定要先仔细地将饭中的谷粒挑出来丢在地上,然后才吃饭曾国藩见后立刻通知账房要此人结账走人旁人不解,便请教他,曾答:此人先前受苦吃不饱,吃饱没几天就忘了根本,变得如此挑剔,将来一旦位高权重,那还得了?他根本不会考虑黎民百姓的利益  不以物小而不为,凡事从点滴小事做起,这也是曾国藩用人识人之道。

      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德才兼备,人人都向往,而这样优秀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有人说:对于企业,没有德的人,你能放心用吗?又有人说:如果没才,企业还会有利润吗?德是企业导向,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德”、“才”不同的组合,会有不同类型的人有德有才”是全人;“有德无才”是庸人;“无德有才”是小人;“无德无才”是废人对于企业而言,有德有才者重用;有德无才者量用;有才无德者慎用;无德有才者坚决不用,这是做好一个企业管理的用人之精髓  俗话说,用对一个人,比做对十件事都要重要得多,而用错一个人,比做错十件事要可怕得多只有建立完善的德才用人机制,才能赢得口碑,做出品牌,获得信任,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2.以人为本  曾国藩求才若渴,爱才如命,每与人谈话、通信,总以人才相询,以荐才相托行军在外,每到一地,即广为寻访,尽力延揽行军期间,他还在军营设置秘密信箱,请官兵坦承自己和地方官员的过失,以鉴别各类人才,挖掘埋没人才同时他注重人才开发和利用,以“知人善任”著称  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企业中员工的聪明才智是企业重要的知识资源,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发展,所以,“以人为本”贯穿着企业管理的始终。

      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应该做到重视人的需要、鼓励培养员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致力于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吻合如何体现呢?概括为知人善用知人包括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怀人、激励人;善用即用其所长、用其所思、用其所愿、用当其时,用当其位  惠普的创建人之一比尔.休利特曾说过:“惠普的所有政策和措施都是来自于一种信念,那就是我们相信每一个员工都有把工作做好的愿望只要公司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舞台和环境,员工必定全力以赴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惠普才建立起独特的企业文化,制订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总之,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发展企业的必然选择,把员工当成具有远大理想、执着追求和丰富情感的企业主人翁,个人和团队的业绩才能得到提升和持续  三、曾国藩人才管理方法思想的核心――四项原则  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政治、军事实践,曾国藩总结出对于“人”的四项原则,即“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1.广收原则  曾国藩在人员的招募与选拔上,以广收博取,大量网罗有用之才他曾说:“大厦非一木所支,庞业以众智而成苟其群贤毕集,肝胆共明,虽金石而可穿。

      因而,他广纳贤士,博取良才,其幕府人才数量之众,范围之广,稀有其匹这些人才方方面面,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特点;论籍贯遍及湖南江苏等九省;论出身上至进士,下至布衣;论人缘既有曾氏门生故旧,同乡同年,也有识拔于风尘的陌路之人;论职业既有军事、吏治人才,也有洋务、外交人才曾国藩的幕府被誉为晚清人才的渊薮,殆不为过企业对于人的选择上应该根据行业性质和企业特点更加广泛,可以根据岗位需求多吸收各类人才,满足企业发展之需  2.慎用原则  人才的开发利用――恰当的利用,就是最好的发现;为此,曾国藩提出慎用原则  慎用就是知人善用,慎用的核心是量才器使曾国藩推崇“办事不用外人,用人必先知人”不用外人,有些门户之见,但用人必先知人,外人也就是自己不知之人,不知之人,当然不敢贸然用之,强调的还是一个“慎”字曾国藩指出:“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宜也而且,他还认识到,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用人者必须量其长而器使之  3.勤教原则  曾国藩主张育人与用人并重,反对只用不育的片面倾向,倡导“勤教”原则,深信“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历练而成”他将人的才能分为上智、下愚、中材三类,并指出上智和下愚之人都是极少数,“扰扰万众,大率皆中材耳”。

      他非常重视对中材的教育,认为中材“导之东而东,导之西而西,习于善而善,习于恶而恶”也就是,大多数人智力基本接近,能否成才,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教育曾国藩反对天赋论,坚信“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练而出耳”他特别注重“勉强”对成才的重要作用,将《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的勉强功夫奉为圭臬作为企业管理者,尤其需注重人力资源培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无道理当前社会,更需要多方面发展的全方位人才,通过“勤教”可使其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严绳原则  曾国藩重视激励的作用,“督责者,商鞅立木之法,孙子斩美人之意,所谓千金在前,猛虎在后也严绳是对所选拔的人员严格要求,既要弘扬其嘉言懿行,又要匡正其不良举止曾国藩深明严绳的重大作用,曾说:“圣人赏一人而天下劝,刑一人而天下惩他坚信“人才以奖掖而出”,即使是中等之人,若奖励得法,也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则往往停滞于庸碌而不能自拔同时做到“刑赏悉归于忠厚,用舍一本与公明”,反对滥用奖惩他曾上书弹劾与自己交情笃厚的将领李元度,使之因劾去职曾国藩力行“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也以子弟兵的方法来训练湘军。

      他常说:“管兵勇,如父兄之管子弟父兄严者,其子弟整肃,其家必兴;溺爱者,其子弟娇纵,其家必败  四、曾国藩策略思维――与时俱进  曾国藩并不像同时代的士大夫那样,囿于陈见,盲目维护旧的传统,而是独辟蹊径,顺应时势,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向西方学习的命题,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践行者,不仅率领湘军打败太平军,还在晚清倡导了洋务运动在率领湘军作战过程中,曾国藩形成了其战略管理思想,并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这一思想得到充分展示  1.强调对战略环境做系统、全面的分析  首先,在创建湘军期间,曾国藩非常重视内外环境对湘军的影响晚清时期,西方列强不断进行侵略战争,但曾国藩认识到,国内农民起义才是清政府的致命伤,最致命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同时,他还分析了清政府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决定重建兵制,建立新军在作战中,曾国藩同样重视对战争全局的系统思考与把握他认为:“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与太平军战斗开始,其战略思想从全局出发,制定了“夺武汉、攻九江、争安庆、克天京”的四步战略武汉、九江掌握后,曾国藩认为:“就全局观之,则两利相形,当取其重,两害相形,当取其轻又不得不舍小而图大,舍其枝叶而图根本这些充分体现了其重视战略全局、战略环境的分析能力。

        2.战略规划  作为军事统帅,曾国藩擅长于军事战略指挥,有着非常高超的战略规划能力,在创建湘军时为湘军的未来做了明确规划首先,曾国藩在湘军建军编制上进行改革模仿戚继光军队编制之法,采取以“营”为基本单位的兵员定编制度;其次,对选将、用将制度和标准的改革曾国藩认为选将需如树木,“统领如根,由根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凝聚力最后,在湘军作战过程中,湘军与太平军作战的许多战略规划是经由他参与谋划指导,而后确定下来的安庆会战的胜利,正是曾国藩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思熟虑的战略谋划  3.注重战略执行  在做好战略规划的同时,曾国藩也非常重视通过战略执行来达成战略管理的目的首先,曾国藩强调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他主张“虚实结合、变化不测”,“常宜隐隐约约,虚虚实实,使贼不能尽窥我之底蕴”其次,主张随形势而变的战略方针曾国藩说:“用兵之道,随地形贼势而变焉者也,初无一定之规,可泥之法或古人著绩之事,后人效之而无功;或今日制胜之方,异日狃之而反败惟知陈迹之不可狃,独见之不可持,随处择善而成,庶可常行无弊最后,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筹练湘军时,不轻易出山、出战、出省,每战必深思熟虑,分析各方面情况。

        五、曾国藩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  曾国藩的人才、战略管理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意义重大在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和具有更大不确定性的今天,使得企业深感加强管理是企业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企业发展和竞争制胜的法宝只有在企业中贯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