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含绪论)新.ppt
655页教 育 概 论重庆文理学院教科系 刘波 绪 论一、课程历史 二、课程性质 三、学习意义 四、学习章节 五、学习建议 六、参考文献 七、考核方式一、课程历史§1、230多年的历史; §2、第一位教授此课的人是特拉普(德国)( Trap); §3、第二个是哲学家康德(I.Kant)于1776- 1777、1786-1877年间两度于哥尼斯堡大学教授此 课程,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始;《康德论 教育》 §4、、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1806 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 §5、1898年,我国的京师大学堂始开设此课程二、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教育系本科生、研 究生以及教育培训课程计划中的一门专 业基础性课程,在我国的师范院校教育 计划中,它也是一门必修课程三、学习意义1、是学习其他教育类课程的基础 2、提升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念 3、帮助我们学会思考教育问题 4、帮助我们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5、是获取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资格的两重含义: (1)在求职时,教育学是获得教师资格的一门课 程2)具有教育理论素养,按教育规律办事四、学习章节§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 课程与课程改革 §第六章 教学 §第七章 课堂教学设计与技能 §第八章 德育五、学习建议§1、课前作好预习,课上作好笔记,课后 作好复习。
基本要求:每人一本专门笔记 本) §2、广泛阅读教育名著、教育期刊 §3、关注现实教育改革,对教育问题保持 一种高度的敏感性 §4、努力思考教育问题 §5、善于交流和对话六、参考文献§1、教育政策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六、参考文献§2、教育名著类(1)中国:《论语》、《学记》、《中庸 》、《大学》、《师说》、《劝学篇》、《中国教 育的改造》、《梁漱溟教育文选》、《晏阳初教育 文选》、《蔡元培教育文选》,等等2)西方:《理想国》、《教育漫话》、 《大教学论》、《爱弥尔——论教育》、《民主主 义与教育》、《人的教育》、《林哈德和葛笃德》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等等六、参考文献§3、教育专业杂志(1)《教育研究》(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教育研究与实验》(5)《高等教育研究》(6)《教育理论与实践》(7)《比较教育研究》(8)《清华教育研究》(9)《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等等七、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10%:(满分100) § 期中成绩20%) § 期末成绩70%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的概念2、辨析区分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3、掌握教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4、理解教育的本质属性;5、识记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教育家及其 代表作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什么是教育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要素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概念”所要解决的是“什么是教育” 的问题。
这是教育中一个最为核心和基本的问题, 也是一个既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历史上,不同的 教育家和思想家都对此作过不同的回答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只有深刻理解了“ 什么是教育”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指引 我们践行真正是“教育”的教育因此,这是我们学 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一、教育的概念§(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用法 §(二)教育的三种定义 §(三)教育的词源 §(四)“教育”概念的原典精神 §(五)我对教育的认识(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用法§1、作为一种制度的“教育”Ø例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Ø又例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教育被当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和社 会机构,即学校系统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用法§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Ø例如,“你是如何教育好孩子的?”(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用法§3、作为一种过程或结果的“教育”Ø例如,“看完电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Ø又例如,“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 小说,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日常生活中“教育”概念的内涵§1、“教育”意味着向善的方向发展“教育” 不等于“教唆” §2、“教育”意味着深刻的精神转变过程“教育”不等于纯粹的“训练” §3、“教育”意味着对象的主观接纳和认同真正“教育”的发生是“两厢情愿”的 事而非“一相情愿”的事(二)教育的三种定义§1、广义的和狭义的“教育”定义(P33)Ø(1)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增进人们 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 都是教育。
二)教育的三种定义Ø(2)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教育, 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 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 人的活动二)教育的三种定义§(3)更狭义的教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 二)教育的三种定义§2、三种“教育”定义的共同基础三种“教育”定义的共同基础:把“教育”看成是 在外在的影响下,促使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发生深 刻的和自觉的转变过程,这种过程追求的是一种符 合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善的价值方向§思考:学校是教育机构,在当今功利主义倾向 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学校里所发生的所谓教育教学 活动都称得上“教育”吗?(三)教育的词源§1、中文“教育”的词源§(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 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一句《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 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三)教育的词源§1、中文“教育”的词源 (2)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世 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 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20世纪初,从日 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 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3)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 来看,我国古代“教”与“学”的基本含义是“学 做人”,通过文化典籍的学习,辅以躬行践履 和反身自省,不断地体认和追求人生的意义 和境界甲骨文的“教”左下部分:指(男)孩子,(教育 对象)右下部分:(成人的)手 (教育 者)对“教”的理解的难点和重点在上面 两个部分同学们想想,对这两部 分应作何解释?为什么要这样解释 ?甲骨文的“教”§“爻”的理解 (1)三种不同的理解:枷;茅草;鞭子挥舞所留下的 符号 (2)我们的理解:占卜算卦的知识,原始社会的“教” 的内容 § 在现代汉语中,“爻”念“yao”,《辞海》解释其意思 是“卦词”,即占卜算卦的知识表明“教”是帮助孩子学习占 卜算卦的知识,学习占卜算卦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 进一步的推论:什么情况下需要占卜算卦? § 古代的“教”已经涉及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问题 因此,教关注到人的精神生活甲骨文的“教”§右上部分的理解:一般理解为“鞭子”,引申义为“体罚”但是这里仅仅是“体罚”的意思吗?这里的“体 罚”和我们现代所说的“体罚”有没有不同之处?§原始社会用鞭子抽打儿童既是对其生存意志的 一种考验,还有通过抽打身体以催醒人心灵的意思 。
因此,用鞭子的目的不是体罚学生,而是在意识 和精神层面上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古代对“教”的理解§关于“教”的意思,《中庸》解释为“天命 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教的目 的是帮助人踏上人间正道,走正确的人间道 路甲骨文的“学”上部左右两边代 表两只手中间代表占卜算 卦的知识下面代表房子含义是:在一个 地方,在别人的 帮助下孩子们学 习占卜算卦的知 识古代对“学”的理解§“学”的含义,《礼记·王制》中解释为:“ 学者,觉也,以反其质” 反”同“返”觉 ”指使人从无意识状态进入到意识状态,促进 人清醒、理智质”即指儒家所说的仁、义 、礼、智、信《礼记》中“学”的意思表明 学的目的是让人学习历史文化典籍以朝人性 的方向发展§ 小结:从关于“教”和“学”的解释可以看 出:教育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根本目 的是使人学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中 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和人道主 义三)教育的词源§2、西文“教育”的词源(P31) §(1)”education“ 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are“是个名词,它是从动词”educere“转换来的 ”educe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ere”合成的。
前缀e有“出” 的意思,而词根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 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 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教育作为一种引导,它从什么地方引出,又引向何方?这个过 程是怎样的?只有回答这三个问题,才能更丰富深入地理解英文教 育词源三)教育的词源2、西文“教育”的词源(P31)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 中,应用”洞穴中的囚徒“隐喻进一步将其 阐释为”促使心灵的转向“,一种在人的精 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四)“教育”概念的原典精 神§所谓教育的原典精神是指“教育”概念创 制时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从中西文”教育”概念的词源分析来看, 教育的原典精神是“以‘人’为本”而非“ 以‘才’为本”,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 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 ”人和“提升”人,而不是从外在方面“训 练”人、“塑造”人和“培养”人五)我对教育的认识§第一,“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 流和对话 §第二,“教育”是“通过知识而使人获得到解放” §第三,“教育”是人格的陶冶和人性境界的提升 。
§第四,“教育”而不是教学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 的核心和灵魂 §第五,“教育”通过关注“人的内在生命”而为“人 的自我实现”及社会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和平事业 提供基础 §第六,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回归到“教育”的原 典精神三、教育的要素§1、教育者 §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促 进学生发展的人在学校一般指“教师”三、教育的要素§2、学习者 §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者的特点: §(1)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3)遇到的问题、困难不同 §(4)学习能力不同 三、教育的要素§3、教育影响 §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 介”的总和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媒体、教育环境三、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论 §2、生物起源说 §3、心理起源说(教育的模仿说) §4、劳动起源论1、神话起源论(P19)§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它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C.Letoumeau, 1831—1902) §“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 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在脊椎动物中,人们已经可以确认存在着有意识的教 育 §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 §“从起源上讲,教育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 类社会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生物起源说(P19)§ 观点:(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 会之中,而且存在于动物界2)人类社会 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人类社会 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3)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