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45522426
  • 上传时间:2018-06-1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20.46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望汉?年 月第 ! ∀卷第!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日尸,北京?第一作者! ≅岁3男,博士生∃摘要初步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基本规律?指出该区人类活动及其文明进程具有深刻的环境演化背景,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认为人地关系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工业革命以来的刀〕 一 ΑΒΧ内3关链词农牧交错带?考古学文化?环境演变?相互关系分类号Δ∋科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为现代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背景 与参照系3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一直是人类频繁活动的地区,该带东南部更是区域古文化的发展中心之一?同时,该带又是我国的生态脆弱带和环境演变的敏感区,因此,对该区的深人研究,最有可能获得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相互 关系的 图景3?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以鄂尔多斯一岱海 地区和西辽河流域为代表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的研究,我们认为,该带人类活动与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Ε农牧几经交替,人类文明进程曲折多变,“断层”、“逆转”、“跃变”、“波动”并存3Α%铁荣的仰韶农业文明该区仰韶时代#= 侧 Δ ∃一>《Α旧Χ)323∃文化类型多样,地方特色鲜明3在西部主要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红台坡下类型、王墓 山下类型,海生不浪文化?在东南部# 西辽河流域∃主要有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等3从遗址的分布特征看,早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岱海、黄旗海等湖泊周围和黄河、西辽河及其支流等河流两岸地区,中晚期活动范围扩大,西辽河流域,包括科尔沁沙地,普遍分布着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3从遗址中出土的遗物来看,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主要 有石制 的锄、铲、斧、凿、裤、石耙、石族、石片、石刀、磨盘、磨棒等,且数量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精细,此外,还有骨质的鱼镖、鱼钩、剑、锥、凿、针、骨柄石刃刀等,显然,人类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采集3仰韶时代聚落址一般由若干半地穴房址组成,周围有壕沟环绕,说明先民们过着定居 的农耕生活3遗址中还发现大量鹿、抱、璋、庸、糜、黄羊、野猪、狗灌、狐、松鼠等野生动物骨骼,胡桃揪果核、桦树皮等,表明 当时森林、草原、湖沼、农田相间分布,自然环境适宜农耕与渔猎3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仰韶时代中后期,人类活动范围大大扩展,生产力水平也较前有大幅度提高,文化面貌已是空前繁荣3?∀龙山时代的“文化断层”仰韶农业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正 当繁荣兴旺之时,本区却突国家“八五’攀登计划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收稿日期Ε∋男>一? 7一为≅ ? 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卷然 出现了古文化“断层”,人类活动受到严重挫折3西辽河流域>#Α幻一≅《】 洲 〕Χ)323未发现人类活动的遗址和遗迹,岱海地区>仪】 ∃ 一≅孤〕Χ)323,≅歹 洲 〕一 ≅以 刃Χ)323也出现 了考古学文化的缺环现象3?!繁盛的青铜早期农业文化鄂尔多斯一岱海 地区继龙山农业文化的发展之后,以朱开沟文化为代表的青铜早期农业文化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西辽河流域青铜时代早期为夏家店下层文化#≅《Δ】 〕 一 ! 旦Δ∃Χ)323∃3该期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均非常丰富,其房址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较大的聚落周围常有围墙或壕沟作为防御设施?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石铲、石刀、石锄、石斧# 楔∃等3代表一种发达的农业文化类型?骨质制品有链、锥、针等?已发现的金属制品多为小型饰件,如青铜耳环、指环等?遗址中多 出土牛、羊、猪、狗等家畜和鹿科动物骨骼3该期文化遗址一般堆积深厚,构成数量众多连续居住的聚落址和城址‘从出土的遗物、遗迹分析,该期文化的生产、生活发展水平不低于 中原同期存在的农业文 明3?鸿青铜晚期人类文 明进程的“逆转”正 当该区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却再次出现了人类文明时程 的逆转,即于!刃〕Χ)323前后,农业衰落,畜牧业迅速发展,西辽河流域甚至于! 旦Δ ∃ 一! 7以 ∃Χ)323出现了文化“断层’,岱海地区!刃∃ 一∀夕 】 〕Χ)32 3也出现文化空缺3及至!#??∃Χ)323左右出现的游牧文化,文 明程度已远远落后于青铜早期的农业文化3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刀∃ 一 ∀≅ #Δ∃Χ)32 3∃,陶器制作工艺粗糙,陶质粗疏,器壁厚而 不均匀,烧制火候低,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只发现可用于Γ ∋ %割的双孔半月形石刀,没有用于松土的锄、铲等石质工具,表明其农业种植极为简陋?遗址 中出土大量 的羊、马等动物骨骼及铜制 的马衔和骨制的锥、链等器具,表 明文化性质也 出现了“跃变”,即由青铜早期的农业文化跃变为半农半牧文化3?>两汉前、后两次文化性质的跃变鄂尔多斯一岱海地区∀ ∀ # 幻Χ)323前后,古文化性质出现跃变,即由游牧文化跃变为农业文化,两汉农业文化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最繁盛的,农业的发展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空前的3从遗址分布看,其旱作农业的范围包括了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南的广大地区?从出土的生产生活工具看,其技术水平与 当时中原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不相上下?史料记载 当时的移民甚至 当地原来游牧民族在这 时均从事农业生产,丰衣足食,剩余的粮食还就地供给出征和戌边的士卒,仓储部分还用于救济周 围地区?人口密度也空前增加,根据史料记载各郡、州的户数推算,西汉 时,仅鄂尔多斯高原居民即达∀Φ ∀Η Φ户,人口∋的∀ 7= 7人3该区繁盛的两汉农业持续了别】 〕一粼洲 〕Χ,但到了东汉末年,即?Η以 〕Χ)323前后,古文化性质再次出现跃变,农业文化再次让位于游牧文化,到三国时期,该区已为乌桓、鲜卑族所占据,他们都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3经历 了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该区游牧文化的面貌一直没有改变3?石唐末和元朝古文化性质的波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辽、金时期,遗址分布密集,且大都连续居住,堆积层深厚,一般都在! 一>−3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分析,当时居民的经济活动以农 业为主,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是陶瓷业3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据史料记载,当时辽代政治、经济的中心—西拉木伦河两岸的上京道 临满府诸具,“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到辽代中后期,农业获得高度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3金代时,农业继续发展,人口也有所增加,据《金史》地理 志记载,仅西拉木伦河流域就有=3 万 户! ?3Φ >万人,几乎比辽时增加了 = 7Ι3蒙古族于? ∀世纪末崛起于蒙古高原,? !世纪 Η 7 年代建立 了元王朝,缔造了统一 的多民族的第!期杨志荣等Ε我国北方家牧交错带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国家3元朝建立之初,蒙古族就游牧于西拉木伦河流域3到元代中后期,内蒙古 中南部游牧文化因素不断增长,农业日趋衰落,空牧交错带人口也不断减少,及至元末 明初,农业经济不得不再次让位于游牧经济3∀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基本规律.农牧交错带西部内陆封闭湖泊蕴含着丰富的环境变化 的信息3我们选择农牧交错带西部的鄂尔多斯泊江海子、大青山调角海 子、凉城县岱海等内陆封闭湖泊进行了湖沼沉积物的高分辨率的人工采样,采样分辨率平均为印Χ,通过对样品进行“ϑ测年、物理、化学、生物的定量测试分析,结合该区古土壤、冰缘地貌、湖泊演化、树木年轮的综合分析校正,初步建立了该区全新世以来较高分辨率的年气温变化序列 # 全 文将另行发表∃,如图?所示37口?明犷? !∀#∃?∃ 距今时间%∃?’ )一 1 1 (拭〕Β ,乙≅!苏 隆呼都一ΧΔ11 ?。

      格 塔拉日1∗?活 日、刃!∃ ∀#图1大水诺尔湖岸地质地貌剖面图 苏隆呼都格地质地貌剖面∃∗湖相中、细砂层∗灰白、锈黄色,∗Ε戏泥炭层头娜困硒眺体,的Φ ,∃药邻弋年龄为1翔土即&::,底部为1! ∃2土即&.∗/ ∗Γ玉泥炭层夹风沙层,Η 5Φ Γ! ∗风沙层苏隆呼都格剖面中黑沙土厚? ∗2一? ∗ #Φ ,底部样品“ 侧Δ ∃Χ)323和≅ 《Β〕一! 酬 】 〕Χ)32 3,即仰韶文化和青铜早期文化期间,先民们两度创造了繁荣的农业文 明,其与中原地区农业文 明相比毫不逊色?此时恰好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温暖湿润时期,夏绿阔叶林、森林草原植被繁茂,农田、湖沼分布其间,土地肥沃、宜于耕垦3∀ ∃> 仪 洲 ∃ 一 ≅《】 】 ∃Χ)323和! 夕 Δ ∃一! 〕 】 ∃Χ)323人类文明进程∀次受到严重挫折,如西辽河流域,∀次出现文化“断层” ,从文化侵人和迁移的角度看,还没有发现有另外文化人侵这一地区,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也没有整体迁人其分布区以外其他地区的过程,很显然,文化在当地的自灭现象与气候环境的剧烈突变有关3>《 ΑΔ∃Χ)32 3前后的剧烈降温,在华北地区已有许多证据,从调角海子全新世沉积剖面获得的气温曲线,>侧 Δ ∃Χ)323前后和!旦Δ ∃一∀! ?∃Χ)323为∀个冷谷,调角海子> 夕 】 ∃:>侧 Δ ∃Χ)323和! 别 】 〕一!《】 】 ∃Χ)323发育的古冰楔 # 原生砂楔∃是气候干冷的标志,气温比现在低7 3>一∀ 3>℃,而 与大暖期的平均气温相比,气温突降了! 一 > 3 >℃,同时降雨减少,从大水诺尔湖岸剖面分析,!! 刃一!《Δ Δ∃Χ)3Κ,湖泊迅速缩小,农牧交错带风沙活跃3气温灾变性的突降和气候干早,使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原始农耕文化和畜牧文化失去 了存在的基础3!7以∃Χ)32 3#岱海地区∀珊Χ)32 3∃以后 出现的游牧或半农半牧文化,其文明程度远远低于≅侧 ∋∃ 一 ! 夕 ∋∃Χ)32 3的早期青铜文化3!《Δ刃Χ)32 3是我国全新世大暖期结束,形成晚全新世环境特征的重要转折点3! ∃! 侧 洲 ∃Χ)323以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考古学文化或经济形态又经历过多次波动,时而以农为主,时而以牧为主,而波动的深刻背景仍然是气候变化,∀次农业发展时期,相应于汉代暖湿期和中世纪暖湿期,而游牧文化发展时期,对应于三 国一南北朝冷期、明清小冰期3≅结论与讨论考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我们深深感到,自然 环境的发展演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掌握着人类活动与文 明的进程,人类文 明的兴旺、衰落、倒转、波动、突变,每一次重要的变化,都有其深刻的环境背景3回顾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历史,我们认识到,我国北方真正 的草原牧业文化是!# Δ幻Χ)323左右才形成的,其与整个欧亚大陆草原带游牧文化的兴起时代是一致 的,因此,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也只是在! 〕洲 〕Χ)323后才开始存在的3探索人类活动与湖泊、沙漠、植被演化的关系,我们认为,至少在工业化发展之前,环境的自然演化起着 主宰作用,人类活动只是对环境发展起了一定程度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那种根据某条史料记录,发现某地有沙丘# 沱 ∃,即认 为是人类活动引起沙漠化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3例如,科尔 沁沙地自中更新世就开始出现了,晚更新世流沙的范围比今天要大得多,史料?己或辽、金 时期西辽河流域的沙丘 #沱∃,是历史遗 留的产物,辽、金 时期该区人类活动强度很大,但该区#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卷同时又是一个流沙固定、黑沙土发育、植被相 当繁盛的时期,这主要是环境 自 然演化的结果3有鉴于此,我们建议人地关系的研究应集中在工业化以来的万刃 一别刀Χ这一段时期3本文承张兰生先生审阅并修改,谨此致谢3>参考文献史培军3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3北京Ε科学出版社,?卯?杨志荣3论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与演变3见Ε武吉华主编3国北方资源开发与环境研究3北京Ε海洋出版社,?望趁孔昭衰3内蒙古 自治区赤峰市距今Η 《 】Δ ∃:∀《幻年间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3见Ε周昆叔3环境考古研究#第∋辑∃3北京Ε科学出版社,?卯?22可那阎小伪丑Μ, 几刃理Λ6ΚΝ Α 日以灰》侣) Ν ΑΟΝ Ν 6Π . Θ阵6Ρϑ∋∋4 ∋ ?幻为苗比,肠」? + ,吻− 川. + ?:/ 0 ,?# 兀 阳= >,州歹+ , ,2ΚϑΡ Ψ由] &⊥ ∗Α ∗ ∋Χ/ ? &+ ⊥Ψ ?Ζ 5改, 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