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军第一次入闽战事资料.doc
6页太平军第一次入闽战事资料 ——?建宁府围城日记?介绍 邹身城 编者按:作者邹身城同志从杭州来稿,并附有文中所述的?建宁府围城日记?全文复印本,因未见原物,无从鉴别是原稿本或后人抄本太平军第一次入闽围攻建宁府城(今建瓯县城)失败一事,略见于?建瓯县志?,经查对与?日记?稿本内容根本吻合,而?日记?所载始末细节备详,前所未见对当前修志工作,具有研究参考价值,因原稿为反面资料,本刊不拟照登,存于省地方志编委会资料室以备内部查阅使用对于邹身城同志提供资料信息的热心,我刊谨表感谢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广阔干部和群众必须深入地“理解我们民族的光芒历史和革命传统,理解百多年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正是百年前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芒一页福建是太平天国革命后期太平军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国宗杨辅清、翼王石达开、侍王李世贤及康王汪海洋等部,曾先后屡次入闽遗憾的是历史著对于太平天国时期福建战区史事记载简略,尤其是1857年太平军第一次入闽,几乎只一笔带过,缺乏史料笔者近偶得清人程戢斋?建宁府围城日记?手稿一册,稿中记国宗杨辅清率太平军第一次入闽战事及建宁府围城之役始末甚详。
这是一件反面资料,但能补史志所缺,可供修志参考 考此书稿作者程戢斋,系浙江省绍兴府萧山县(今属杭州市)人,科举不第,专习漕粮、会计、文牍实务,为地方官吏作幕僚,即清代所谓“绍兴师爷〞者流咸丰中,程戢斋被建宁知府刘云樵聘为僚属,协助刘云樵管理漕务适逢太平军杨辅清部自江西来,在闽北红军导引下,连克建宁府所属的崇安、建阳等县,1857年4月进而包围建宁府城(今建瓯县城),知府刘云樵集结驻军、征募壮丁,守城顽抗,命程戢斋任城防参军,负责“粮台支应〞,筹划粮油杂费及军用物资器械,供给城上防御程戢斋对每日“攻守情形,至晚必记之〞,三十多天间,连缀成这本建宁城攻守战斗实录战后,作者曾加整理,题名为?粤匪围城日记?粤匪〞一词自是封建官僚对太平军之污蔑,又未标地名,题意不明,为此本文把它改称为?建宁围城日记? 卷首加有?序?一篇系程戢斋的表兄所作作序的时间为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即建宁战役后的第三年序文证明此书为1857年守城记录,1860年前后整理成稿,应是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当时人的手稿,属于第一手资料原书照片见本期封三) 书稿未能付梓的原因不明,稿由程氏后人保存,近年转辗流入书肆,看来从未问世。
此书稿和序本来是由剥削阶级分子写出来的,而太平军方面很少留下流动作战的记录,即使有一星半点,也早被清廷销毁了为要了解历史的面貌,这类反面材料所提供的线索,也不可无视笔者认为本书史料价值约有以下数端: (一)辅王杨辅清,为太平天国中后期重要战将但有关他的事迹,史籍所载极为零碎,较系统者,唯有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中?杨辅清传?,但全文亦不过四、五百字,其间述及他在革命前期和中期事迹局部仅百余字,录如下: “杨辅清,东王杨秀清族弟初封国宗,未预军事,太平天国丙辰六年秋始奉命统兵经略江西不久内讧乱作,辅清在外得免于难丁巳七年二日,辅清自江西入闽,连克光泽、邵武、崇安、建阳等郡县,六月折回江西十月翼王石达开从安庆入江西,辅清与合军,再攻福建明年正月,辅清与达开分裂,复折回江西八月,自江西德兴进克安徽婺源天王大喜,以为中军主将,命与陈玉成、李秀成共掌兵符〞对杨辅清这次用兵福建仅此寥寥数语究竟杨辅清部的兵力、战术、胜败、所打旗号等无从知晓本书稿(以下简稿?日记?)对杨辅清所指挥的这一战役的记述,足以使人了解杨辅清虽受冤案株连,曾被天京列为株杀对象,在外兵力缺乏的情况下,仍高举太平天国旗帜,尽力为天国开疆拓土,驰骋战场。
这些史料可以充实杨辅清的传记 (二)白杨辅清入闽开其端,太平军曾有规取福建开辟东南根据地的方案这次军事行动并非“流窜〞性质,而是把矛头直指福州这可以从太平军派出的侦察人员被俘后的口供中得到证实日记?记“盘获细作〞,“讯系永春州人,姓李名毛仔,从贼多年,为其入省侦探〞再从敌对双方军事活动看,是一次投入主力的决战太平军主力兵分几路,一路自江西入铁牛关进占光泽县,一路从沪溪入云际关进克郡武府城;然后又一路趋泰宁,另一路进占崇安、建阳,进围建宁府城所谓“用兵如蟹,大局包抄〞;这是太平军进兵的常法清军方面,闽浙总督王懿德亲自出马,从福州进驻延平(今南平)督战,水师提督钟宝三任前敌指挥;又奏请清廷调来广东兵和浙江兵数千双方对这次战役都十分重视主攻方面是太平军,所以说太平军对开辟福建战区,是有方案的继杨辅清入闽之后,又有翼王石达开入闽,后来侍王李世贤也率军入闽,看来不是偶然的 (三)这一战役透视出杨辅清和石达开之间的维妙关系1857年太平军第一次入闽,有杨辅清的部队,也有石达开的部队参加,以杨辅清为主,石达开派有石姓国宗(石镇吉)进占福建光泽县和泰宁县,起了策应作用到第二年石达开规取浙闽,石达开主力入浙,杨辅清主力入闽,互相配合。
可见在天京事变以后,石杨之间曾协同作战但双方又各立门户,自树一帜,连石达开辅政期间,杨辅清始终打着“东殿〞的旗号,不甘接受翼殿节制,因而有时发生矛盾他们在联合得紧密时,往往相得益彰,进军顺利,而互相磨擦时,就自奔东西,甚或自相残杀,因而同受挫折表现于这次入闽,石达开部先克邵武府属的光泽县,吸引了一局部清军,六天后杨辅清部得以从另一侧面顺利地袭取邵武府城,杀死粮道王训芳、知府娄浩、同知王建等后来,石达开部单独先行撤退杨辅清部深入建宁府城攻坚,遭遇清方援兵和守军内外夹击,也只好被迫撤退 (四)书中记述建宁战役中双方兵力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情况颇为详尽,揭示出太平军屡攻建宁不克的原因建宁府辖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七县,北通浙江之江山、庆元、龙泉,西通江西之铅山、上饶,下通福州府之屏南、古田,延平府之南平、顺昌,福宁府之福安、寿宁,以及邵武府城,沿路山陵起伏,关隘林立,形势险要建宁府城北依黄华山,西南两面临大溪,城小而城墙高峻,直径不过一公里左右,而城高将近两丈,城上建有城楼二十四座,窝铺七十六座,女墙有三千一百三十八垛,城门有八座在太平军进入福建以前,清军在这一带已早有防范,广筑防城炮台,城上储足滚木、擂石、火药、铅弹、旗帜、器械。
城下多置木栅和各种障碍物仓库里粮、油、盐等物资也贮备充裕驻防清军有本府标兵三百人,外标兵一千一百人,本府临时募集之壮勇六百人,另有防守溪河兵船二十艘,还可随时招募“壮勇〞以数千人守直径一公里的一座山城,防卫力量足够,显然易守难攻太平军方面号称十万之众,实际攻城主力不过七千人本书作者记录两名太平军战俘的口供说:三月二十八日头队到者五千人,四月初一日又到五千人,初三日又到三千人太平军由崇安入关号称十万,实那么总共仅二万五千人,其善斗者祗有六、七千人这里可以看出杨辅清本部实力不强,倘无友邻部队支援,要在福建开辟广阔根据地,困难重重,是力不能胜的加以天时地利,利于防守,不利于进攻作者记述当时天气极坏,“风雨交作,月余无霁色〞,太平军在洪水和泥潦中仰攻,比平时作战困难要大得多太平军筑浮桥渡河,却逢“溪水暴涨,狂流急湍〞,“将浮桥冲断,舟船漂没过半〞太平军在黄华山挖地遭攻城,城中惊骇万分,但“山土坚硬有石根〞,无法穿通加以天时不正,兵士“冒雨受瘴,渐生疾病〞,影响斗志 (五)书中反映太平军攻城的“三斧头〞初时甚有威力,太平军逼近建宁时,声势浩大,号称十万之众,“冲突而来〞,清军闻风而惧,军心动摇,怯于抵御,所以建宁所属崇安、建阳等县都是不战而溃的。
太平军善于虚声夺人,张大声势,顺利地占领城池建宁府城的清军将士,开始时也士气不振,纷纷逃窜太平军离城二十里时,“陈星河司马领广勇迎敌,军无斗志,见贼愈众,屯扎不住,相继退回至城闉亦不敢入梁参将进亭带泉勇五百人为后援,各勇闻贼至,皆裹物而道,仅存七名派防溪河之师船二十号已退往南雅口去矣……夜静,吴腾起率泉勇五百名越城遁,各标兵及壮勇继之刘太守重复派人招集:禄军仅存二百名,马军仅存九十名,舒军仅存五十名,易军仅存一百五十名,府勇仅存二百名,统计与城兵勇不满一千〞原有三千守军,一夜之间,未经战阵,就逃跑三分之二这时如果没有人出来组织,地方官也挂印一跑,那么城池将迅即为太平军所得但是这个知府刘云樵决心顽抗,他“聚文武于城楼,令马协戎、禄参戎、舒参戎、闽游戎、易守戎分守各门,令杨霞嶙大尹、杜志黑二尹等巡查街巷,令程戢斋等办粮台,令建安尉孙瑞林、瓯宁尉黄鼎、府学教授黄彦超等,偕团局总绅蒋孝廉劝谕民人助官固守有孝义坊武生杨,攘臂一呼,应召者四百人,同时登陴太守嘉奖之,每丁给器械一,日给银一钱,米一升,各坊市民闻风响应,陆续赴各城报名领械,先后得四千余人当于城垛编列字号,以就近壮丁分守之并将守城壮丁分作两班,日间定辰初,夜间定戌初,轮流以均劳逸。
另各坊之老弱及妇孺,分拨以供炊汲之用〞这样组织起来以后,以五千人守卫四千五百公尺城墙,平均每一公尺左右都有人轮班站岗环城旗帜鲜明,夜间火把高照,俨然一座坚城,与太平军对抗太平军第二招是采取攻心战,射箭书进城,说以利害,后又悬挂清军首级在竿上示众,并派入间谍扒城内应,均受到守军抵抗太平军的第三招是在用云梯强攻的同时,开挖地道爆破城墙结果云梯被钩走了好些;地道炸塌城墙五丈余,被守军严密防堵,竟未能冲入,当夜城又修复强攻相当剧烈,曾两度烧毁城门,几十名战士冲入瓮城,但城上矢石滚木象雨点般倾泻下来,终突不破第二道城门而败退下来就这样,战斗持续了三十多天太平军所采用的虚张声势、攻心战术、强攻爆破,来势虽猛,却都被建宁守军招架住了太平军别无更强有力的攻坚利器且城里贮粮一万数千石,饷银数万两,足够半年之用当然有所夸张)而太平军久屯于坚城之下,有内外受敌之虞,这是屡攻建宁不破的原因所在对照历来太平军作战经验,名将李开芳曾作过总结性的归纳,他说:“我们沿途攻打各县城,一攻即克,多因军民并不接仗,先期逃遁唯府州城池尚有几处接仗,亦属无多所以攻取甚易实无邪术〞(注1)他是从广西出发到南京,又从南京出发到天津一直打头阵的,上万里的征途中,仅在桂林、长沙、开封、怀庆、天津等几处遇到顽强抵抗,一般城池都是用“三斧头〞斫开的。
而每碰到这些坚决顽抗的城池,太平军就显示攻坚力量的薄弱 六、建宁之役还显示出它是太平军第一次入闽的关键性战斗建宁失利以后,太平军被迫迅速退出福建当初入闽,行动神速,使清军猝不及防包围建宁后曾严密封锁四周交通线使清军苦于“文报不通〞清知府告急文书“无敢赍报〞,后“悬重赏,得猛士,以方寸纸缮之,钤府印,卷置竹筒,伪为丐,缒城出,被要杀,不得达〞以致清军在“延平驻兵不少,迟迟未至〞,因“未知建郡固守礁音也〞这时,作者程戢斋为知府设谋划策,利用溪水狂流直下,“以木板写告急文书,涂以桐油,载明有人拾此送至文武衙署,给赏银五两〞,计投木板二十块,“木板文报沿途捞拾递送不少〞清闽浙总督正督师延平,得知建宁固守待援,吸引着太平军主力,使派出提督钟宝三驰赴松溪,会合游击毕定帮部,以及由浙江调来的各路援兵,几路包抄,内外夹击这样便使清军由被动转为主动,而入闽之太平军,相对地由主动变为被动由于清方总督督师,提督出马,各路会师,声势渐大,当地地主武装就蠢蠢然行动起来,四乡聚集从背后袭击太平军,见于?日记?记载的就有“南乡贡生江葆举义,民人相随者二千余人〞;“东屯联甲局蒋孝廉在东路各乡召集乡兵得万人〞;“东屯乡人许镇举义,集壮丁三百名,以蓝布缠首,蓝旗为号〞;“太守令其扎要口,俟援兵至,酌定夹击之处〞。
这些地主武装与清军正面战场相配合,牵制太平军的活动清军为此不断给他们“印谕〞,并“令其散发未到各乡,添募乡兵,以壮声势〞至此,清军城防武装与新来的援兵,合各乡地主团练,不下数万,人数不断增添,而太平军方面自翼王部属先期撤离福建,杨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