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语文朗读情况调查报告.doc
6页1关于农村初中学生朗读情况调查报告英语本科 061 批次 陈玲玲我所任教的湘河镇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生源来自 10 个村的各所小学学校设有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共有学生 1385 人,由于基础教育的问题,本校学生的朗读能力比较差,也没有形成正确的朗读习惯一、调查目的朗读教学是文科教学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朗读教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湘河镇初级中学工作的几年中,我感觉到学生的朗读情况不令人乐观为此,我做了此项调查,目的是了解中学生朗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文科教学质量二、调查对象对象是湘河镇初级中学初一至初三的学生三、调查时间2007 年 11 月 1 日 -2007 年 11 月 16 日四、调查方法与内容本次调查历时 15 天,有效调查问卷 450 份,各年级分别抽取 150名学生调查方法为问卷法、座谈法我设计了两张表格,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表如下:2表一学生朗读情况调查表喜欢朗读的内容儿歌诗歌课文其它自己朗读水平?优秀良好一般差喜欢朗读程度?一般不喜欢老师经常要求朗读?有时不要求天天布置朗读作业吗?布置不布置认真完成朗读作业吗?认真不认真表二朗读现状调查表朗读要求是什么?十分清楚只知道大概不知道朗读的作用? 重要一般不重要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范读分析指导、听录音不指导如何进行朗读训练?经常一般没有过对初一至初三 45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百分比),数据如下:喜欢朗读儿歌的占 28%,喜欢朗读诗歌的 46%,喜欢朗读课文的占 18%,其他的占 8%;认为自己的朗读水平,优秀的占 11%,良好的占 39%,一般的占 30%,差的占 20%;喜欢朗读的 32.4%,不喜欢朗读的占 29.2%;语文教师经常要求朗读的占 48%,不经常要求的 51%;老师天天布置朗读作业的 36%,不天天布置朗读作业的占 58%;认真完成朗读作业的占26.4%,不认真完成朗读作业的占 28.3%。
五、存在问题31、学生忽视朗读,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朗读这一形式对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对朗读的要求只知甚少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识其字,解其意,而且久而久之,也能融会贯通,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两千多年来传统教育证明的经验老一辈的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矛盾等,都曾在年轻时代得益于私塾的读书,甚至背诵过许多文学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和他们的文学成就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以心理学角度看,朗读是有利于学习效率提高的必要手段,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越多,大脑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再从阅读理解方面看,朗读有利于语感的培养,一些优美的文句语段往往不是通过分析、讲解所能领悟到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须让学生借助敏感的感受能力,去直接领悟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感这种对语言文字的微观感受,就是语感,它是阅读的基本能力朗读的意义还在于它不仅是“读”的能力的一部分,更能促进听、说、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此话道出了朗读、熟读和写作的关系2、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能充分充斥于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 45 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七分钟,朗读联系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43、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闹,其实读前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4、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只是让学生朗读课本上的内容,且老师只注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5、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一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指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 “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与一体,有的教师既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内涵常听教师直接了当的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导致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重读,而不知道有些重音轻读,表达效果更强烈,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埃斯内尔紧紧握住肖邦的手说的一句话:“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其实,体验埃斯内尔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5声声有情,更富有感染力。
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松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是敢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直到救护为零6、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至四次,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一分钟,便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7、很多时候,朗读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学生齐读之后便进入文本的分析、探讨,老师对读本身缺少指导或者指导只停留在表面,学生知识被动的完成朗读过程,没有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激荡,也就享受不到阅读带来的愉悦在自由朗 读时,充满个性化的阅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甚至是学生在朗读文本时只动口,不动脑的和尚念经式的朗读,自然就更谈不上美感的享受了8、目前的文科中考试题,不利于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造成的,而其核心能力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尤其如此高水平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在前人栽树,后人培土浇水的基础上才能枝繁叶茂,到了中学阶段,要看的文章长了,要理解的内涵深了,朗读费时费力,尽管朗读对口与、阅读、写作均很重要,但毕竟是间接的,在调查中发现,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师生的心态都趋于功利,考什么学什么,怎样得高分怎样学,甚至有人会公开提出抗议,学生无朗读习惯很大程度源于这一重要的教学过程。
在中6考朗读几乎不占分,学生们的普遍心态就是你不考我就不学,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少些花哨,多些实在,而这里的“实在”应理解成多做点阅读题殊不知,朗读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要义,在朗读的过程中,词汇积累,语感增强,文意自现,心灵受到震动,情感得到熏陶,口才得到锻炼,连作文能力也在这种无形的积累中得到了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改革现行的考试题型,要将朗读同等于英语的口试,加大朗读这方面的分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读”起来,才能使文科教学真正的“活”起来六、几点改进要求1、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2、扩大朗读训练面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4、精选练点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6、加强教师朗读技能的进修7、在教材中补充有关朗读的训练材料,并在中考中加大朗读分值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