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doc
11页1名词解释1.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成就较高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贫乏,立足模仿,缺乏时代气息和自立精神2.白体诗人:宋初效法自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 、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3.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以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晚年却视奇崛为平常,后期诗作雅丽精绝,既有清新闲适之作,又有沉郁悲壮之作,主要体裁是绝句它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诗派的先驱4.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 ,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
宋末,方回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5.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因宋室南渡再度中兴,故名陆游诗多爱国诗篇,也有对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语言明朗,气势恢宏杨万里的诗主要是写景,想象丰富,描写生动,语言通俗活泼范成大的诗题材广泛,以田园诗最为突出,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尤袤在当时也是著名的诗人,但作品大多已经散佚 6.诚斋体:杨万里字诚斋,因其诗自成一格,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杨诚斋体” 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诚斋体的形成要素:①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投身在客观事物上,他笔下的草木虫鱼乃至山水风云无不充满生机和灵性;②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且使用浅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代表性作品有《晓行望云山》 、 《小池》等7、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 ,其中惠崇的成就较突出。
他们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其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是晚唐体的盟主三、问答题1、柳永对慢词发展的贡献(词境的开拓、词的特点、地位)一、创制和推动慢词的发展①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他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2②柳永的创体之功是基于他的创调,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他首创或首次使用③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对题材的开拓 首先,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以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其次,写与歌妓来往的歌妓词,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宣泄,但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而要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并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再次,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也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其他文人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渴望 三、柳永词的特点雅俗并存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 ,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柳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他写了许多描写城市生活的词和歌妓词 “雅”的方面:一是以赋为词,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二是羁旅行役词,以男性口吻写离愁,所写的辽阔的山河,多了一分自然雄浑的力量,扩大了词境的容量2、欧阳修受韩愈影响的表现A.自幼喜爱韩文,以其为典范取法于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弃掉奇险深奥倾向,追求平易文风。
B.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继承韩愈的观点,重申道对文的重要性,反对片面追求文辞他主张以道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充道以为文,但他不霞道轻文欧阳修还注重道的实践性,他认为道并不是要远离人,而是人弃百事不关于心,不能在实践中充道,他从生适实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影响了后代的古文理论C.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行了革新他重视韩愈是个“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的特点,并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重视生活内容D.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 散文手法的以议论入诗欧诗中的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燥艰涩之失,具有散文化倾向如《再和明妃曲》议论精警,又富有情韵欧诗的散文手法不是体现在句法上,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叙述宴游经历,平直周详,深得古文之妙3、概括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以太学生为主的青年士子由于矫枉过正形成“太学体” ,所以欧阳修在反对西昆体的同时还必须反对“太学体” 与柳开、穆修到石介的重道轻文不同,欧阳修对文与道的关系持有新的观点,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其次,欧阳修文道并重此外,他还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这种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重意义: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是把文学的形式看得3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大大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柳开等人着眼于道统,而欧阳修却着重与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4、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答: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苏轼散文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一、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他早年写的史论、政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但见解独到,富有启发性此外,杂说、书札、序跋等议沦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二、他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多数是文学性散文,以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苏轼善于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如《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喜雨亭记》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在艺术手法上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三、苏轼的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情实感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的日常所见所感,代表作有《记承天寺夜游》等,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辞达” 、 “通脱” ,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5、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举实例)地位: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贡献首先,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虽有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是一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其次,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用纪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4合再次,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 ,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一笔写就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最后,苏轼词的风格具有多样性。
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如《水调歌头》表现出的奔放豪迈的诗风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 6、苏轼在诗史上的表现首先,在诗歌内容上表现为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抨击封建社会陈旧的弊政、陋习,体现出深沉的批判意识,如晚年所作的《荔支叹》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等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其次,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如《百步洪》中连用七喻描摹奔水:“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真正做到了妙喻连生苏诗的用典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例如他作诗安慰落第的李廌“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就堪称用典精妙的范例苏诗中的对仗则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如《过永乐文长老已卒》中的“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对法生新,不落俗套。
再次,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的表现能力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人诗的题材临流照影,汲水煎茶,都是极其平常之事,但苏轼写成“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显示出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最后,体现出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苏轼对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苏轼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呈现出“清雄”的风格苏轼在创造宋诗生新面。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