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 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65页
  • 卖家[上传人]:san****019
  • 文档编号:85678974
  • 上传时间:2019-03-1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57.50KB
  • / 6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元目标 1.掌握本单元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能够翻译重要文段 2.通过学习选文,比较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学者、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内容提要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要内容是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当仁,不让于师》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持守;《有教无类》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则向我们阐明了孔子对于“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作者背景】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 张九龄生前任唐开元尚书丞相,也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称他为“开元贤相”“岭南第一人” 诗人与情人相隔千里,在一个风清月圆的夜晚,诗人因望一轮明月而想起了与自己千里共婵娟的情人,于是将这种相思寄予明月主旨感悟】 第一句写出雄浑阔大的意境,点明题中“望月”,从第二句开始由景入情,写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对月而相思,因相思而望月,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情人深切的相思之情艺术鉴赏】 1.用平淡无奇的字眼写出雄浑阔大的意境和高华浑融的气象 本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2.情与景浑成自然。

      诗的第一句完全是写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使情与景浑成自然3.构思奇妙,描写细巧 如“披衣觉露滋”句,夜已深了,天气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湿润,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这一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相赠的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给你呢?还是睡吧!睡了也许能在梦中相见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2010年高考福建卷) 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侧重点在“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而非保留自己的观点 【答案】 (1)D(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1.掌握本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基础知识 2.比较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类人物的异同 3.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1.读准字音 佾:yì 沮:jù 耦:ǒu 舆:yú 耰:yōu 怃:wǔ 殆:dài 荷:hè 蓧:diào 芸:yún 2.一词多义,(2)倒装句 奚自?(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谁,作介词“与”的宾语,前置)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介词结构“于丧”后置) (3)省略句 至,则行矣至”前省略“子路”) 子路行以告以”后省略代词“之”,代这件事),7.丰富视野 (1)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封谥: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鲁哀公诔为“尼父”; 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追谥“褒成宣尼公”;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改封“褒成侯”;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谥“文宣尼父”;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封为“邹国公”;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赠“先师尼父”;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诏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封孔子为“先圣”,十一年(637年)尊称“宣父”; 唐高宗永徽年间一度改为“先师”,不久又尊为“先圣”;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封为“太师”; 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封“隆道公”; 武周天授元年(690年)封“隆道太师”;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谥“文宣王”;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封“至圣文宣师”;,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追谥“玄圣文宣王”,五年(1012年)又谥改“至圣文宣王”。

      又封孔子父叔梁纥为“齐国公”,封孔子母颜征在为“鲁国太夫人”,孔子妻亓官氏为“郓国夫人”; 元武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封孔子父叔梁纥为“启圣王”,孔子母颜征在为“启圣王夫人”,孔子妻亓官氏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又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曾参为“郕国宗圣公”、孔伋为“沂国述圣公”、孟轲为“邹国亚圣公”;,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封“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封“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诏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五代祖各为王爵:木金父为“肇圣王”,睪夷为“裕圣王”,防叔为“诒圣王”,伯夏为“昌圣王”,叔梁纥为“启圣王”2)孔子思想远播国外 孔子思想远播国外,对东亚、东南亚各国影响更大,试举三国为例: ①韩国 早在公元前3世纪,孔子思想便和汉字一起传入朝鲜半岛7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前后,曾多次派人到唐朝学习儒学10世纪起的高丽王朝,初立文宣王庙14世纪的李朝更重儒学,“大而国学以至术序皆有夫子庙夫子巍然端坐,门人弟子列配左右,历代群贤从祀两庑”日后各地都设有一些类似文庙一样的尊孔崇儒基地,目前保存232座。

      如汉城、釜山、庆州的孔庙,陶山书院、绍修书院、德川书院、琴山书院、培山书院、东莱乡校等在这些地方均阅读儒家的经典、讲解儒家的道理,敬奉孔子及先贤等②日本 285年,朝鲜三国时期百济博士王仁渡海到日本,献《论语》、《千字文》,为儒学传入日本之始,很快受到朝野重视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多为儒学内容大化革新时的《大宝令》,也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的在对孔子进行释奠时,尊为“先圣孔宣父”大化革新后设大学寮,专祀孔子江户时期设了“明伦堂”“弘道馆”“崇德馆”“止善书院”等,教授儒学和崇拜孔子德川时代崇敬孔子和朱熹,明治维新以后,虽着重学习西方,仍崇孔不衰陆续修建的孔庙名称不同,职能一样如汤岛圣堂、多久圣庙、长崎孔子庙、足利学校、闲谷学校、会津若松日新馆以及琉球群岛的那霸孔庙等有的地方除崇孔外,亦兼以儒道教育学子之职③越南 在我国汉朝时儒学即传入越南11世纪李氏王朝建立不久,便大修孔庙,祀孔子陈朝立国之初,更重视祀孔,黎朝亦然,阮朝祀孔更为隆重近世以来,不但在顺化彝伦堂举行隆重的祀孔,还将西贡堤岸古都街改名孔子大道,九郡设孔子路还定“孔子日”以宣传孔子思想,定孔子诞辰(九月二十八日)为教师节等1.子路问津中,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滥一样,谁能挡得住呢?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传说之中的大禹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

      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能救世,那我们怎么办呢?要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是长沮、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反对的;要么就避开那些坏人而寻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人——这是孔子的观点,所以他带领学生离开鲁国而奔走天下,即便是“累累如丧家之犬”也绝不后悔,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这也是长沮、桀溺们所反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举世皆浊,你到哪里去寻找净土呢?世人皆醉,你到哪里去寻求清醒的人呢?所以,与其避人,不如避世连整个浊世都避开了,隐居于山林之中,与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子这就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说到底是隐士的哲学从理论上说,长沮、桀溺们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所以,说他们在指点孔子、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 但从实践中说,我们就不能不认为孔子的话也有道理了事实上,避开整个世道而与鸟兽同群办得到吗?人毕竟不可以都去做“狼人”啊!正如孔子所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作为一个人,不和人打交道而完全隐居是不可能的就是长沮、桀溺,不也并没有到山林之中去与飞禽走兽同群,而还在耕田种地,食人间烟火吗?何况,他们不仅耕田种地,而且还“耦而耕”,二人并肩劳作,进行改变世界的努力。

      反过来说,正因为天下不太平,我们才于心不忍,汲汲于救世之道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在作驱动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2.在选文2中,孔子提到“鸟兽不可与同群”,那么“鸟兽”是否就是指长沮、桀溺?如何理解孔子的这番感叹? 孔子提到的“鸟兽”,并不是指长沮和桀溺,文中说到的“鸟兽不可与同群”一语是一种客观的叙述,是为下文作铺垫,即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鸟兽同群,就得同人相处,避世是不可以的 孔子的这番话表明了他力图改变社会现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社会理想和可贵的精神品质3.选文3中写到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接舆的歌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他对“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4.如何理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这一句出自有“楚狂人”之称的接舆讽劝孔子的《凤歌》,意思是说过去的事情已无法挽回,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改变接舆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做法是徒劳的,已经过去的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