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吴甘霖:用智慧统率知识-21世纪智慧宣言.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2727102
  • 上传时间:2018-06-0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3.95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用智慧统率知识—21 世纪的智慧宣言(一)几百年前,英国思想家培根提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观点:“ 知识就是力量 这一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如今进入“ 知识经济时代 ” ,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知识就是力量 ” ,似乎更是金科玉律然而,我对此有三个疑问,需要进一步明确:一、知识 “ 就是 ” 力量吗?是否还需要一种合适的转换,它才会变成力量?二、是否所有的知识都是力量?三、即使知识真的是力量或很能形成力量,那它到底是一种建设性力量,还是破坏性的力量?质询这些问题并非偶然在回答问题之前,不妨先看台湾学者傅伟勋在其《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中记录的一段亲身经历:傅伟勋到美国一个大学的哲学系教书在同事中, 他与一位叫赛达的年轻教授十分要好赛达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英才,已出版一本精彩的伦理学著作后来,傅伟勋移居费城赛达每年暑假必带妻女来访一次,探讨共同关心的伦理学问题突然有一天,傅伟勋惊悉赛达吊死在自家门前的树上原因是:虽然赛达的家庭生活美满,学术研究成果出色,但是数年来在事业上逼自己太紧,攻治学问的标准过高而影响精神状态,终于自杀了结短暂的一生。

      这个悲剧故事,实在引人深思: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一个研究哲学的高级知识分子在人们的印象中,一个成功的哲学研究者,是能为人指引生活道路的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他们应该比别人更睿智,更有力量可是,这位教授的知识足够渊博,并且展现了不错的研究能力可他最后却成了一个软弱无力的人,在没有遭遇外在悲惨遭遇的情况下,选择了一个比一般人都不如的懦夫行为 —放弃生命 知识就是力量 ” 的名言,很容易造成一个印象:有知识的人必然有力量,占有的知识越多,就越有力量不错,在许多情况下是这样但与此同时, 像上述赛达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在看到不少人因为拥有知识变得有力量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知识使人迂腐、使人穷酸、使人软弱乃至给人反作用力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知识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价值,以及在21 世纪知识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但是,对知识的简单膜拜,缺乏前提地空喊 “ 知识就是力量 ” ,会产生很大的误导我们需要全面而科学地认识知识的作用,需要从人类的整体性发展与时代的需求,来考究知识的价值,并进一步明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知识才会真正有用、有力,并创造出积极的价值来!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就在根本一点—用智慧统率知识。

      这不仅是一种新的理念,更是一项21 世纪的智慧宣言明确这一宣言,不仅是为了让我们真正做“ 知识经济时代 ” 的主人,而且是为了在这个急剧变化、充满机会与问题的时代,赢得个人成功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下面将从九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一、我们需要关于生命和心灵的智慧,在面临知识爆炸的时候,明晰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来指导人生道路人类获得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创造幸福,智慧固然要指导人们很好地认识世界,但智慧的起点与根本,依然是指导人生的道路几百年来, 尤其是 20 世纪以来, 人类大大发展了对客观世界的知识,飞机、外太空探险、 计算机、原子能等多方面的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文明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对人生智慧的探讨,却越来越淡薄对此,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曾发出一声悲叹: “ 为追求哲学飞走的密涅瓦的猫头鹰,到现在还没有归来,丧失人生哲学的时代太长太长了20 世纪的精神危机, 主要集中在两类人大大增多:一是“ 空心人 ”— 由于失去生命的价值感和方向感,他们成了无根的浮萍; 二是 “ 碎片人 ”— 不仅失去外在的完整性,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处于分裂和斗争状态,而且失去了内在的统一,结果被各种冲突与矛盾弄得支离破碎。

      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轻微一点的,无法在社会中找到幸福,重一点的,会给社会造成伤害最极端的,是像希特勒这样的恶魔,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作为普通人,假如没有人生智慧的指引,就会对自己的生命,采取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作为思想者,假如没有人生智慧的指引,就会把对思想的研究,退化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这一来,一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与一个在街头颠沛流离的乞丐,在智慧上并没有质的区别遗憾的是,当今的许多知识分子,包括某些以探讨哲学为使命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就背离了智慧的根本目的像上述那位自杀的教授,实际就是一个学哲学却不知智慧的活标本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善待生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智慧我们需要有关生命、心灵等人本身最重要的智慧,作为指引知识和生活的明灯一个人即使没有太多的知识,但是由于把握了人生的智慧,往往也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这正是老年的托尔斯泰羡慕一些普通村民的理由与此相反,一个人即使有很多的知识,但是缺乏人生的智慧,但也不过是一个瞎子然而,假如既有充分的知识,又有好的人生智慧的导引,那就如虎添翼,他就会创造非同一般的人生,就会成为值得人们仿效的楷模二、我们需要一种以人类作为终极关怀目标的智慧,以使知识不至于成为毁灭的魔咒,而成为人类的福音。

      知识是一把双刃剑 既能造福于人, 也能造祸于世 假如没有一种建设性的目标,知识就可以成为一种损害乃至毁灭人类的魔咒而知识的拥有者,就有可能成为把良心出卖给魔鬼的人在这方面, 没有谁比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更典型的了 他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让德国得胜,他竟然将自己的科学知识,用于毒气研究,成为世界科学家中,用科学知识为不正义战争服务的最早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狂热,竟到了这种程度 —妻子哀求他放弃这一丧心病狂的研究,见他不听, 最后拿他的手枪自杀了而这一 “ 死谏” ,还是无法改变他的决定妻子死去之后,他就收拾行李去了前线即使在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他还抱着通过化学武器来赢得战争胜利的“ 宏伟 ” 设想德国战败, 他被列为战犯, 后来逃到瑞士, 对他的指控结束后,他又回到德国, 并立即重新开始化学武器的研究这是一个何等 “ 爱国” 的人啊!纳粹上台后,他又想以自己的学识为之效力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纳粹发现他有犹太血统,,便将他驱赶出国,使他死于异国他乡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后不久,纳粹制定了灭绝犹太人的计划毒气是最常用的方式在这灭绝人性的运动中,哈伯的几位亲人,就死于哈伯的公司所发明的毒气。

      这是一个把良心卖给魔鬼的活标本,回过来头说,假如哈伯不是犹太人,他以及他的亲人,没有后来那种遭遇,他的所作所为,难道能够证明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吗?第一次世界大战,无非是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可是,在当时,有多少思想家、科学家, 都站在各国立场上,鼓吹战争、 参与战争! 作家罗曼. 罗兰与思想家罗素等为数极少的几个知名人士,曾发表反战宣言可是,不仅没有得到积极响应,恰恰相反,还受到多少:“ 欧洲知识精英 ” 的唾骂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朵夫》影响了成千上万青年,此时却有不少人向他投来憎恨的目光罗曼.罗兰后来被誉为“ 欧洲的良心 ” ,然而,当整个欧洲和世界都呼唤良心的时刻,为何更多的知识精英,却失去良心呢?1938 年,美国在世界筹办世界博览会,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打给爱因斯坦,请他来写一封给5000 年以后人类的信,让那时的人们了解现在人们的生活状况,这位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自豪地写下了人类在物质方面取得的惊人进步之后,却以更多的篇幅写下了人类的不平等、残酷杀戮、恐惧和痛苦,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高人类的才智和品格爱因斯坦还有一句名言“ 第四次世界大战将是木棒对石头” , 他还提出 “ 保护人类的整体目标必须高于一切目标” 。

      人类进入 21 世纪,从巴勒斯坦的街道到菲律宾的森林,从阿富汗的山谷到遭受“9 .11” 事件袭击美国的纽约,我们都不难发现:爱因斯坦所描述的现象毫不过时!巨人的语言总被世界的纷扰的声音淹没,正因为这样,它更应是长鸣在我们耳边的警钟!三、我们需要行知合一的实践智慧,能将“ 良知” 转化为真正的内在力量有了上述的理念, 应该说为避免目前盲目崇拜知识的误区,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然而,是不是懂得这些理念就够了呢?大大不够因为即使你掌握了上述全部关于智慧的知识,而不是智慧本身,最多只能算有“ 良知 ” 而已在用智慧引导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个陷阱,就是将智慧本身,又再次退化为知识即本来是能够指导人生的智慧,最后却成了不过是知识的东西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便来自知与行的互相分裂其结果,便会出现《圣经》中,圣保罗所悲叹的那种情况: “ 我愿意做的善,我偏偏做不了;我不愿意为恶,我偏偏去犯1988 年 1 月,全世界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举行会议会上发表了一项重要宣言,宣言的第一句,就明确指出:“ 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500 年前回音,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的确,与西方文化有着许多不同的孔子学说,的确有着治疗西方各种社会病症的良方,如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与自己的和谐等等。

      我们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在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中,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智慧—知行合一的智慧其实,不仅孔子、孟子是这样,同样作为中华文化其他主要学派代表的老子、庄子、墨子,都是这样他们不仅仅是一种学派的建立者,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他们以自己的行为为榜样,贯彻了其人生的各种智慧所以,他们的理论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知识永远是死的它必须转化,才会成为真正的、活生生的力量而作为智慧理念的“ 良知 ” ,也必须通过转化,才能有真正的内在力量能够完成这一转换的,只能是实践—实践的行为与实践的艺术而知与行的统一,更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只有知行合一的智慧,才能将一些好的理念,化为一个人血肉, 成为指导人行为的内在力量这种智慧强调即知既行,如果 “ 知非不能离, 闻善不能从 ” ,则离道甚远四、我们需要一种高效的猎取智慧,能够在信息和知识丛林中,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知识不仅需要智慧来“ 纠偏 ” ,也需要智慧来提高人们在学习知识方面的效率以智慧统率知识,并不是不重视知识,恰恰相反,还要求我们对知识进行更有效的猎取和运用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势必会成为一个低效的人而有智慧的人,却可直接成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因此而得到最理想的创造。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类的优秀人物是如何成为知识的主人并进一步做创造的主人,是很有价值的在《天才智慧》一书中,举了巧用智慧统率知识的一些例子,如:第一,用长按自己思维长项来寻找自己的学习定位和创造定位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觉,于是选择理论物理作为事业的突破点,取得相对论这样的成就;爱迪生偏向观察,于是选择发明,成为“ 世界发明大王 ” 第二,寻弱分析当前研究的弱点,摸清哪些问题既重要又是别人研究的薄弱环节,从而找到自己学习和创造的突破点如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就通过这种方式,仅用了几个月, 就找到了一种新的孤子理论,用来处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问题于是,在这个领域里,他便从一无所知,一下子赶到了别人前面第三,聚焦贝索是爱因斯坦的朋友,被誉为“ 相对论的助产士 ” 他知识渊博、思维敏捷,但是他一辈字也没有什么建树为什么?因为他兴趣过于分散,没有将知识和能力聚焦与此相反,爱因斯坦知识未必有他渊博,但是紧紧围绕相对论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所以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上述列举紧紧是一些方面,拘泥于它们就会挂一漏万与此相适应的, 是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得改变,强调主体性学习、 终生学习、创造性学习等自不必说,此外还有众多的学习方式,如渗透性学习、辩证性学习、T 型学习法、锥子学习法、快速读书法,学而能化,学而能通,也都很重要。

      五、需要明断的选择智慧,学会重视强势知识,而淡化弱势知识,舍弃无用的知识所谓强势知识,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一些知识,是最具备创造性和产生社会价值的知识,从一定角度讲,还是在现实中起支配地位的知识,而弱势知识和无用知识正好与之相反不妨来看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