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德刚谈口述史学.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32974877
  • 上传时间:2022-08-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德刚口述史学简介1、 唐德刚其人:唐德刚,1920年生于安徽合肥,少年圈点《资治通鉴》1939年秋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历史学系,1948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后兼任系主任12年主要研究近代史,是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著有《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晚清七十年》、《张学良 口述历史》、《袁氏当国》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唐德刚作品集六册除此之外,他还撰有小说《战争与爱情》,被文学史家夏志清称为“别树一帜的散文家”   2、 口述史学过程(1) 机缘与历程 赴美求学读博士赶上哥伦比亚大学成立口述历史研究室留校成为哥大的东亚研究所成立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成立于1957年)最早的研究员之一此时,大批国民党政要流亡美国,诸如李宗仁、孔祥熙、陈立夫、顾维钧、张发奎、蒋廷黻、陈光甫等,对这个中国口述历史计划来说,可谓天赐良机这批流亡者多生活清苦窘迫,唐德刚等与之接触亦更为容易口述史学并不容易做(2) 历程:胡适落魄之际做胡适的口述史:当时胡适流亡异域,生活清苦,“我可以打工、开出租车、洗盘碗;而可怜的胡老师,那时贫病交迫,心脏衰弱、胃溃溃疡,虽然有点儿养老金,但那养老金抵不了一场大病。

      李宗仁,沟通重要,得到受访者信任未做成宋子文的口述史口述计划对象并非唐德刚一人定夺位列四大家族之首、曾长期担任民国时期财政部长的宋子文曾有意加入计划,却无缘获准,因为在哥伦比亚大学主持计划的另有其人后来,宋子文于1971年因误吞鸡骨而被鲠死,唐德刚引为憾事张学良的口述史未做完3、 口述史学体会 “有人说,口述历史很简单,拿录音机一录,然后整理出来文字就行了吗?不是那么简单禤福辉是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的会长,这个学会1991年由唐德刚创立,总部设在纽约他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很多人对“口述历史”望文生义,唐德刚则为现代口述史立下了范例  唐德刚曾说:“我替胡适之先生写口述历史,胡先生的口述只占百分之五十,另百分之五十要我自己找材料加以印证补充李宗仁的回忆录情况更甚,其本人口述仅仅占到可怜的15%,其他85%是唐德刚从相关的历史文献中一点点考证修订而成的!  李宗仁是军人出身,文学、历史完全不懂,之前的信函电文完全由秘书完成,所以回忆录也完全由唐德刚扶植我和李宗仁谈,他讲不了英文,而且他有时信口乱讲,要是直接这样写出去要被别人笑死的  顾维钧是贯穿整个民国时期外交史的关键人物,精通外语,记忆力超强,但也会经常出错。

      有一次,顾维钧把“金佛郎案”当中一段故事张冠李戴了,唐德刚指出了他的错误,但顾维钧不服气,还坚称“事如昨日”最后唐德刚不得不找出顾当年自己签署的文件来,才驳倒了顾维钧  据唐德刚披露,为了撰写这部回忆录,他不仅到图书馆查阅当时的报刊,还查遍了顾维钧自己保存的37箱资料!  没能彻底完成的张学良口述,被很多史家看做唐德刚口述工作的一大遗憾其实,这部分原因也出于唐德刚不愿盲从做一个单纯的录音师和记录者在生前的一次采访中,唐德刚披露,在做录音口述的时候他曾向张学良表示:“这个事情靠不住啊,我知道的不是这样的但张学良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直斥他说:“你知道什么,你要听我的话!”  “所有的官场要人,都是如此他们一出来,都在替自己说话,都认为自己对得不得了唐德刚说他的态度是,口述史并不是对方说什么就记什么,还要查大量的资料来校正他们他把口述历史研究的态度分为鼓手、枪手和杀手三种无论是充当鼓手还是枪手,都是不妥的,只有通过较量努力追寻历史真相的“杀手”,才是可取的态度  “现代口述史学,是有一套规范的丁东说,“它有明确的学术目的与规范,要与文献比对,不是有闻必录,记录者不仅仅是个被动的秘书或者助手  国内很多人接触口述自传,是从唐德刚的《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

      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也被史学界视为不可不读的文字,甚至被认为具有更大的学术和史料价值上世纪70年代,海外史学界曾如此盛赞此书:“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口述之难,不仅难在操作,也难在读识即使对自己用力最深的《李宗仁回忆录》,唐德刚也一再严重警告读者,这本书是“桂系的一面之词”,偏听、偏信、不听、不信,皆不可取  这种“难”,实际上也是对秉笔直书的坚持曹凌志是广西师大版唐氏系列图书的责任编辑,他表示,唐德刚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写历史的时候,没有遮遮掩掩  比如,对于在五四运动中,被学生斥之为“卖国贼”的外交次长曹汝霖唐德刚一方面承认其有妥协倾向,同时也引用日方会谈记录,描述其在谈判桌上“激愤之情溢于言表”“情绪颇为激越”—这跟我们之前的历史教科书的刻板描述有很大差别再比如,在内地影响甚大的《袁氏当国》,被很多读者认为近乎为袁世凯翻案他的结论是,袁世凯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之能臣,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在近代中国历史转型期中,也算是个悲剧人物”在周遭谋士的精心策划下,袁氏做了皇帝,其悲剧在于,“予岂好独裁哉?予不得已也历史三峡”的身后争议  除了口述历史,唐氏对中国历史界影响最大的就是其“历史三峡”说,这个后来影响巨大的社会转型命题,出自他晚年的史学巨著《晚清七十年》。

          “历史三峡”可说是唐德刚解释中国历史转变的核心词,它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阶段,约为200年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历史三峡”,社会各层面变革巨大,之后就进入长久的稳定期;而从晚清开始,内忧外患的中国进入了第二个“历史三峡”,也要持续200年他在《晚清七十年》中说:  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我们的传统制度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三峡,大致也要历时两百年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这是个历史的必然到那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洋了  尽管争议诸多,唐德刚依然乐观地认为,中国过去的五千年,是一部“帝王专制史”,第二次转折后的中国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他笃信,此趋势将是不能逆转的必然而按照这一理论,中国第二次“历史三峡”的曲折历险,直到本世纪40年代才能结束  因此,当唐氏卒去,当代学者傅国涌日前撰文说:唐德刚先生走了,历史却仍在“三峡”中  这是口述史之外的另一个唐德刚口述史中的那个唐德刚严谨平实,比如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中时,“一切以李氏意志为依归,未参杂我个人半句褒贬之词。

      而在其成名作《梅兰芳传稿》中,其文字雅致,风格艳丽,连胡适都觉得“稍显渲染”;再到《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时,笔法亦庄亦谐,汪洋恣肆,已经自成一派  那么,就不妨以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一段有趣的“附注”作结吧:  “1935年,我在上海报刊上读到一则新闻: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结婚,新郎66,新娘33,新郎为争取新娘欢心,竟为她割须弃袍婚礼进行中,新夫妇梨花海棠,表现得恩爱无比,据说是‘你不嫌我老,我也不嫌你丑’云云当时曾掷报大笑想不到六十多年后,面对电脑屏幕著书,竟然又提到此老,不禁也推开鼠标,笑叹不已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