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电梯轿厢乘坐环境的改善措施.doc
5页《浅谈电梯轿厢乘坐环境的改善措施》摘要:电梯已然成为人们必须的交通工具,但是与汽车不同的是,电梯只是一种消极的交通工具,是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死角”,而不是建筑的装饰点轿厢内部只是作为运载“车厢”而存在,乘客无法获得相应的愉悦感、享受感本文重点阐述轿厢环境差的原因,进而提出从设计本身、内部环境等方面来改善乘客的乘坐环境,提高电梯空间的心理舒适度关键词:轿厢环境 轿厢设计 个人空间 心理环境轿厢是电梯产品中距离使用者最近的部分,也是人们最直接判断电梯生产和设计水平的部分对比电梯控制、安全技术上的一次次改革和创新,电梯轿厢的进化速度却差强人意受井道及惯性思维的限制,电梯轿厢设计缺乏创新,已然成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死角”轿厢内卫生环境差,空气质量污浊,成为细菌病毒的滋生地设计人员对于“以人为本”考虑较少,轿厢内人文环境更是无从谈起,轿厢内成为了人们交往活动的“停滞点”一、电梯轿厢环境现状1、管理不到位,轿厢卫生环境堪忧电梯空间不大,大多仅能容 10 人左右,很容易成为病毒的传染区2003年际京华酒店一名客人就是在 9 楼的电梯中将 SARS 传染给了另一名客人,后者又将病毒带到其他几个国家,导致后面国际间的爆发。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 1200 人中,31.9%的人认为电梯按钮很多人用脏手触摸,14.8%的人看见有人将污物放在电梯地板上,也有 1.9%的人看见宠物在电梯里小便让我们看看最近几年内有关电梯环境的报道2004 年 10 月 26 日《环球时报 生命周刊》电梯内运垃圾臭味难消2007 年 3 月 20 日《海南特区报 》报道,小区电梯有怪味 公共场所电梯应常清洁消毒2008 年 6 月 5 日《武汉晨报》报道,垃圾袋“坐”电梯 惊扰居民2010 年 5 月 21 日《西安晚报 》报道,狗狗电梯内 “方便”污染环境 邻居遭殃物业叫苦2010 年 10 月 25 日《绵阳晚报 》报道,吸烟、宠物狗的屎尿,电梯里异味刺鼻2011 年 5 月 21 日《楚天都市报 》报道,电梯里丢垃圾居民很头疼2010 年 9 月 24 日国外媒体报道,电梯按钮上细菌数是马桶座圈上细菌数的 40 倍从以上报道可以看出,由于物业管理的不到位,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电梯轿厢,却成为了楼宇中卫生环境最差的部分,此种现象急需改善2、设计人员缺乏,轿厢设计意识落后长久以来,轿厢设计不受重视,从事电梯轿厢设计的专业人才和专业资料更是少之又少。
轿厢出厂时的配置通常比较简单,设计师在生产设计中往往只关注它的承载面积、承重能力等因素,不会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在这种情况下,电梯仅仅是是一台机器,一部装人的、可运行的“机械” 一般来说,轿厢内部环境的主要设计要素可以有以下几方面:轿厢操纵面板设计、照明设备设计、辅助装置设计以及整体的环境设计轿厢操纵面板的设计:电梯的操纵面板有左置、右置(面向轿门)或左右双操纵面板,有些还要另设残障人士专用的横向操纵面板操纵面板上按钮的设计过于单一,缺少形象性、趣味性,无法满足人性化设计需求,操纵面板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也不完善照明设备是电梯轿厢内部环境的灵魂好的灯光能烘托温馨舒适的乘坐氛围目前灯光设计可以分为冷暖两种,虽有形式上的变化,但还只是作为单一的照明来用,而不是用来改变环境,不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辅助装置设计包含扶手、监控、视频显示等扶手是为乘客提供便利,国家标准规定观光电梯必须安装扶手,其他电梯视客户要求而定目前,扶手的变化集中在材质(木质、不锈钢)和形状(圆形、扁形)上,没有考虑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不能成为轿厢的装饰点轿厢的整体环境设计主要是轿壁、轿底、轿顶等材质设计轿壁的视觉面积最大,最易让乘客产生对轿厢内部环境的直观感受。
而目前的设计中,大多数轿厢的装饰材质是四壁的钢板和轿底的复合地板;轿厢的装饰材料颜色以深色为主,往往给人冰冷沉闷之感在满足刚性要求的前提下,以环保和降噪为出发点,可以大胆引入新材料、新色彩同时,轿厢的内壁设计可以为模块化,以实现内壁的可替换性及安装的方便性;同时,客户可以根据工厂提供的数据模块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壁,实现产品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外部来看,轿厢与楼宇大环境之间缺少联系在现代建筑美学的要求下,电梯轿厢不能只是作为一个运输工具存在,而应该成为建筑的点缀,甚至成为一道风景总之,轿厢设计应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使用电梯时所处的“环境”,以及电梯轿厢作为产品与大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这样才能使设计过程更加主动3、轿厢空间有限,心理环境质量较差心理学上,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即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其近范围在 6 英寸(约 15 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 6 英寸到 18 英寸(15 厘米~44 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电梯心理环境质量差的主要根源是人均面积过小若按人均 75 kg 计算,各类电梯提供给使用者的人均面积仅为 0.16-0. 22 m2而实际上,在高峰时期,电梯内容纳的人数往往会超过计算数值,心理环境更为不适从卫生学和建筑学等各种因素来看,人均居住面积 9m2 较合适从人口密度上看,美国心理学家简各布斯的调查发现,当每个人可自主保持个人空间时,所需要的最低值为0.93 m2,若小于此面积,常有人表现出由于入侵带来的不快 ”…而在电梯内,乘客的人均面积仅是最低值的 1/5容积过小使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增高,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但是,改变轿厢的面积直接影响电梯的曳引能力,由于国标的要求,从设计上改变这一现象是不可取的只能从轿厢的装饰上下功夫,扩大乘客的心理空间,增强心理舒适度,提高心情舒畅率二、电梯轿厢环境改善措施为使乘客在乘坐电梯时能获得享受的感觉,轿厢内外环境亟需改善,笔者认为目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增加电子设备,改善轿厢内部环境1)使用消毒电梯按钮,切断细菌传染的途径由于每天都会被许多人按来按去,电梯按钮上滋生了大量细菌如前面所述,电梯按钮平均每平方英寸上所滋生的细菌是马桶的 40 倍所以,如何减少按钮上面细菌残留量,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免触摸式电梯按钮,每个按钮都被做成了一个小孔,只要将手指伸进去,即可实现与按按钮相同的效果而且,每个小孔里面还配有紫外线杀菌设备,不仅不会传播细菌,还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蒂森电梯的某些型号已经配置2)使用空气净化器,改善轿厢内空气质量轿厢内通风设施少,空气质量差在通风口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如要改变此种情况,可以使用相应的电子设备,模拟创造出清新自然的空气工作步骤大致如下:首先获取电梯轿厢内空气质量数据信息;根据所述空气质量数据信息产生不同的控制指令;根据不同的控制指令来控制电梯轿厢内相应的空气净化设备工作,以提升电梯轿厢内空气质量使用这种电子设备,可以给乘客提供一个空气清新、健康的乘坐环境,从而改善乘客的心理舒适度 2、突破固定思维,改变轿厢设计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重新审视轿厢的设计:1、将电梯轿厢纳入建筑设计范围内,使轿厢完美融入建筑之内,成为建筑的一个亮点;2、从环境上,引导人们的行为模式,改变人们进入电梯时沉默、冰冷的消极心理;3、以人为本,设计人员充分考虑轿厢对乘客心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心理舒适度;4、充分挖掘电梯特色,与其他功能或空间结合,为使用者带来新颍独特的体验。
从节省建筑空间的角度考虑,轿厢外形设计不一定是方形的盒子,例如可以引入蜜蜂蜂巢——六棱柱体,未来电梯将可能不是一面开门而变成三面开门,形态设计的改进会带来乘坐方式的改变建筑大师高迪提出的非直角坐标系的建筑思想,同样适于电梯轿厢形态的创意,打破原有冰冷的直角坐标会使电梯的内部空间更加充满温情轿厢环境设计的最终目标是给使用者一种乘坐安全舒适的感觉因此,要使乘客在乘坐时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吸引例如为儿童活动场所进行轿厢设计,就应该突出形象性、趣味性、拟人性的设计主题,内壁使用柔软安全的材质;操纵箱部分考虑儿童的使用方式,降低高度;交互界面的设计中添加语音提示功能,引导孩子自己动手;而色彩上要绚丽多姿,使孩子步入电梯的同时就被自己所处的环境吸引如果是为特殊人群服务的电梯,轿底要选择有一定硬度的材料,这样会减小轮椅的摩擦力,方便出入;操纵箱的按钮也应该选择水平方向排列,易于操作;同时从人性化设计出发,可以适当增加辅助部件,如固定轮椅的小装置、轮椅助推装置等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把“人”作为最终目标,设计时充分考虑人所处的环境进行设计,各部件形状设计要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的要求环境设计可以大体分以下几类:视觉环境的设计、听觉环境的设计、嗅觉环境设计、触觉环境设计、心理感觉的设计等。
设计人员除了掌握必需的机械知识外,还要了解相应的人体工程学、美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改变电梯功能的单一性,将电梯功能从纯粹的交通功能拓展到复合功能例如乘坐时,增加游戏、运动、健身等活动,能够最大程度地转变电梯内的氛围使电梯空间产生质的变化,人们可以在内部进行不同行为,不会不知所措如库哈斯设计的位于法国波尔多的住宅三、结束语鉴于电梯使用的广泛性,以及人们对周围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轿厢卫生、心理、人文等环境因素亟需改善作为先进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电梯轿厢设计浓缩着工业化产品的设计特点也包含着复杂的建筑设计要素,所以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全面只有综合机械、美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等各种设计之长,才能设计出符合未来人类要求的完美产品参考文献:[1] 钟 莹 乘客电梯轿厢环境设计研究[D] 沈阳:东北大学 2008[2] 张 菁 电梯轿厢空间心理环境设计探讨[J] 建筑设计研究 2008,(3):49-53[3] 吴学慧 李晓冬 赵加宁 龙秀艳 电梯轿厢通风热舒适性及改进方案的数值研究 [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6,(3):69-72[4] 于 洋 电梯轿箱色彩设计研究[D] 沈阳:东北大学 2007[5] 于 磊 《 电梯安装与保养 》[M]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