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马克思文艺理论王杰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寓言.ppt

39页
  • 卖家[上传人]:w****i
  • 文档编号:91786725
  • 上传时间:2019-07-0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31MB
  • / 3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 民族寓言,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的形成是世界历史和世界文学或文化形成的前提与条件 当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轰鸣引发了工业革命、建立了世界市场的时候,各国文化之间先前的联系和交流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所说的各国文学或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世界文学或世界文化的时代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一、世界文学的提出 “世界文学”的概念是由德国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提出来的,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 1827年1月31日,歌德在与其秘书艾克曼的谈话中,首先称赞中国传奇小说《风月好逑传》,然后首次使用了“世界文学” 一词歌德认为: 第一,每个人都有诗歌创作的才能(可能),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第二,民族文学的发展在当时已较为成熟,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这是文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第三,世界文学的发展得益于各民族文学的交融贯通,兼收并蓄,而不是仅仅以某一个民族的文学作为范本 第四,如果要为世界文学寻找一个典范,那就是古希腊文学这是欧洲文化和文学的根源所在对歌德的“世界文学”这一提法,19世纪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在《诗歌的分类和分科》一文中作了回应。

      此后,他多次论及民族文学和人类文学的相互关系他写道:“只有那种既是民族性的同时又是一般人类的文学,才是真正民族性的;只有那种既是一般人类的同时又是民族性的文学,才是真正人类的一个没有了另外一个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二、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世界文学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世界的文学”的论断,则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具体而言,马克思是从世界的社会经济的矛盾运动以及资本主义发展所形成的世界市场的这一最为基础的层面来思考“世界的文学”这一意识形态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马克思对世界文学的理解,最为大家熟悉的是他在《共产党宣言》中的那段著名的文字这段关于世界的文学的论述,始终贯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则与方法,对包括世界的文学在内的社会意识的分析建立在生产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分析之上这一思想对理解现代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潮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启示:要在世界范围内来看文学艺术和审美思潮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文化视野的拓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积极影响及其资本主义生产所带来的全球范围的一种开放和进步。

      三、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 综合歌德、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文学的理解阐释,观照具体的文学艺术发展实际,我们认为,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民族文学是各个民族生活与情感的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活内容、风土人情和情感体验,这就决定着不同民族的文学必然呈现出其他民族所不具有的风格特点第二,由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文学唯有置于世界性的文学交流之中,才可能得以发展与繁荣,民族文学的特性才可能得以保存与发扬,才可能以自身的不断发展、丰富,不断成熟而赢得世界意义和世界地位这种趋势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各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逐渐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其次,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其他民族文学艺术的影响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中,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文化的有益成分的民族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是晚年马克思探索的重要问题 第三世界文学与民族寓言等问题的提出,可以视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现实的经济落后国家的文学发展的一种严肃的思考,是对革命导师所预言的“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问题的当代复杂形态的一种阐释。

      第二节 第三世界文学与民族寓言,一、第三世界文学与民族寓言的提出 第三世界文学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者詹明信(也译为杰姆逊)在《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中提出的 詹明信对三个世界的划分基于冷战后期的国际政治格局促生“第三世界文学”概念的当代语境是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对伴随着跨国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西方知识霸权的激烈反应詹明信认为,第三世界文学不但能够为第一世界提供准确的定位,而且还有助于克服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困境,弥合第一世界主体的精神分裂,以促进第一世界文学的发展 他借用黑格尔的“主奴关系”理论来把握第一世界文学与第三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美国正处于类似于奴隶主的地位,自己并不能认识和把握现实的真实情况而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第三世界能够更真实地体验到自己的处境从詹明信的具体行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第三世界文学受压迫境遇的同情,这是应该肯定的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其第三世界文学批评的局限性:划分三个世界的标准较混乱、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及难以克服的优越的殖民情结民族寓言理论也来源于詹明信 他认为“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均带有寓言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把这些文本当作民族寓言来阅读。

      特别当它们的形式是从占主导地位的西方表达形式的机制——例如小说——上发展起来的从经济基础和生产模式的角度看,第三世界的居民更加依赖整体的生活;从文学表现来看,作家无法用现实主义直白的笔调表达愤懑,因而转用隐晦的语言方式;从意识的表达方式看,作家刻意地把创作动机和为民众立言的政治意图连接起来,公开展现在读者对文本的深入发掘当中 这些与寓言精神的内涵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詹明信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晚期发展阶段,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西方的各种新的批评方法,来透视、分析和批判消费社会的种种文化现象 从其总的理论特质来看,他力图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以一种较为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第三世界文学和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文化压迫与渗透,在此基础上充分肯定第三世界文学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二、世界文学与第三世界文学 詹明信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划分为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多国化资本主义三个阶段在多国化资本主义阶段,消费主义空前膨胀,大众传媒、信息交流飞速发展 詹明信指出,在这一阶段,资本主义虽然没有前两个阶段那么多的地域扩张与侵略,但在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上的扩张却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以主权、经济为目的的侵略已发生了战略性转移,文化渗透与控制已经代替军事与政治侵略而上升到主导地位。

      整个第三世界文化的发展在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处于一种微妙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对西方现代化心存仰慕向往之心,一方面又对本土文化有依恋之情中国现在所实践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为了建立中国强大的、足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经济基础,这是文化建设的最为基本的物质保障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既要有国际化的开阔胸襟和气度,又要立足于本土的民族文化惟其如此,第三世界才能真正以平等的姿态跻身于世界文化之林,这也是第三世界文化发展的唯一出路三、文化传统与“民族寓言”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熔铸于其血液之中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形态,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文化传统是我们讨论民族性问题的中心所在寓言,首先是作为一种文体范畴存在的,然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表达范畴寓言是借助于叙事,表达一种相关的内在层面的意义寓言的最基本的特质是言此意彼,具有复义性 詹明信列举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系列著名作家作品为例,以阐明这些不同文本是怎样与本民族的历史、政治意识乃至经济形态和谐一致,个人的奇特命运如何内在地展示出民族的心灵。

      詹明信从其独到的文本分析视角发现隐藏于语言表象之后的民族意识与社会关系,概括出世界文学范围内第三世界文本的典范形式 在詹明信眼中,鲁迅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寓言化过程”的最佳例子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交流日渐频繁,联系日趋加强,世界正处在“一体化”的进程中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在全世界各地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流行和时髦的话语之一,作为一个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它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和中国的当代历史进程第三节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矛盾,一、全球化语境与文化多样化 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大大加速的全球化过程表现为三大特征:技术的全球化、经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和新信息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全球化肇始于经济领域,首先应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角度来考虑可以把全球化看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跨国资本主义阶段——的本质特征1997年,美国共产党的理论月刊《政治事务》刊登的《全球的帝国主义、文化和艺术》一文指出,随着全球的资本化,全世界的文化和艺术市场都已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的垄断。

      全球性跨国资本主义的蔓延造成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思想和文化的变形西方资产阶级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和电影等大众艺术形式,对思想文化进行联合控制的状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和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会对文化发展与交流产生深刻影响,但经济全球化又不可能直接导致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融合远比经济的接轨复杂困难得多2.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也支配精神生产资料,经济强势的民族(文化)会在文化交往中扮演中心角色 3.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实际上不平等的国际文化交流中求得本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是顽强固守还是交流借鉴从美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明信对全球化的理论描述中可以看出,全球化语境下产生的后现代性包括以下方面的因素:资本的全球性运作,信息时代的来临,高科技的冲击以及无所不在的消费文化在这些因素之中资本的全球性运作无疑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实际上,经济全球化浪潮并非是古代哲人描绘的乌托邦所幻想的天下大同、世界一体的趋势文化渗透和融合实质上是与维护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文化全球化实际上是一种有着深厚的经济、政治诉求的文化策略,只不过它的表现较之过去殖民统治的血腥要温和、隐晦得多。

      西方从来都想把东西方的关系操纵在自己的手里,在某种程度上,东方学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萨义德曾对此做过精辟的分析论述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简单地把文化全球化理解为完全平等的一种文化观念和文化交往行为了二、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虽然文化多元化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占优势地位的主导文化价值观念,但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一体化,而是隐藏着深刻的文化不平等关系或文化差异和冲突 文化全球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等载体的普及和发展,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显然是具有优势的,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左右文化全球化的方向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美国文化成为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文化 西方文化世界的标准定位和评鉴口味正逐渐内化为我们自身的目光和自觉的文化选择我们并不否认艺术与审美的世界共通性,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文艺与审美在世界不平等对话格局中的不平等状况面对全球化的现实,盲目的乐观与极端的排斥都是不可取的在决定我们的选择取向之前,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所谓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并没有能够真正彻底地突破现代人类多元文化和民族信仰之间的心理阈限,从而给予全球化以坚实的文化支持三、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文化多元化是伴随着全球化的而来的一种文化发展趋势。

      所谓文化的多元化是指在全球化语境中,未来全球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是一种文化独霸天下,而是多种文化共存,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都得到保存也就是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世界文学”文化多元化是当代世界无法回避的历史趋势目前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这个文化多元话过程中保持既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又能够为世界文化所接受 我们批判地审视文化全球化,是为了清醒地看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冲突、文化差异以及事实上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