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上)第一章:证明(二)试习题.doc
9页第一部分:基础复习九年级数学(上)第一章:证明(二)一、中考要求:1.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2.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3.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能够证明与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4.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5.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已知角的平分线;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二、中考卷研究(一)中考对知识点的考查:2012、2013年部分省市课标中考涉及的知识点如下表: 序号所考知识点比率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5~7%2命题6~7%(二)中考热点: 新课标对本章的要求不高,但比较简单的几何证明题仍是2014年中考的热点题型三、中考命题趋势及复习对策 本章主要考查对命题、定理等概念的理解及运用定义、定理证明问题的过程,在中考题中以证明题的形式出现,一般占5~7分,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应注意认真理解概念,分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正确地写出证明过程 ★★★(I)考点突破★★★考点1:利用定理证明一、考点讲解:公理1、一直线截两条平行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公理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公理3.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或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公理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定理1.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定理2.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定理3.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定理4.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断定理: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定理5.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内心) 定理6.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外心) 定理7.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定理8、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二、经典考题剖析: 【考题1-1】(深圳南山)如图l-l-1,AB、CD交于点E,AD=AE,CB=CE,F、G、H分别是DE、BE、AC的中点.(1)求证:AF⊥DE;(2)求证:FH= GH. 证明:【考题1-2】(湛江) 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三、针对性训练: 1.如图1-1-4,Rt△ABC中,AC≠AB,AD是斜边上的高;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则图中与∠C(除∠C外)相等的角的个数是( ) A.2 B.3 C.4 D.52.如图1-1-5,△ABC中,△ABC和△ACB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O,设∠BOC=α,则∠A等于()3.如图1-1-6,△ABC是不等边 三角形,DE=BC,以D、E为两个顶点作位置不同的三角形,使所作三角形与△ABC全等,这样的三角形最多可作出( )A.2个 B.4个 C.6个 D.8个4.如图1-1-7,△ABC是直角三角形,BC是斜边, △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能与△ACP重合, 如果AP=3,那么PP′的长等于( ) A.3 B.2 C.3 D.45.如图1-1-8,在Rt△ABC中,∠BCA=90°,点D、E、F分别是三边的中点,且CF=2 cm,则DE= _________cm.6、如图1-1-9,在△ABC和△DEF中,已知AB=DE,要使△ABC≌△DEF,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还需添加条件______________(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7.在方格纸上有一个△ABC,它的顶点位置如图 1-1-10所示,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三角形.8.如图1-1-1 所示,把△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 35°,得ΔA′B′C′交AC于点D,若∠A′DC =90o,则∠A=__________.9.如图1-l-12,△ABC中,AB=AC,DE是AB的中垂线,△BCE的周长为14,BC=6,则AB长为 ______________.10 如图1-1-13,在△ABC中,∠BAC=90 在,延长 BA 到D,使AD=AB,点E、F分别为边BC、AC的中点.(1)求证:DF=BE;(2)过点A作AG∥BC,交 DF于点 G,求证:AG=DG. 考点2:命题一、考点讲解:1.命题的组成:命题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2.命题的形式:命题的形式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3.真命题与假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注意: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二、经典考题剖析: 【考题2-1】(湖南长沙)请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写一个命题:_________________.【考题2-2】(南宁)如图1-1-14,下面四个条件中,请你以其中两个为已知条件,第三个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只需写出一种情况)① AE=AD ②AB=AC③OB=OC ④∠B=∠C【考题2-3】(江苏盐城)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 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B.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C.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D.菱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三、针对性训练: 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B.有两边及一组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D.有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实数是有理数B.无限小数是无理数 C.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一一对应D.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3.下列命题为假命题的是( ) A.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B.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C.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上的高重合 D.等腰三角形是中心对称图形4.下列的真命题中,它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的是() 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B.两个图形关于轴对称,则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C.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5.如图1-1-15,在△ABC中,CD⊥ AB,请你添加一个条件,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不在图中添加辅助线) 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将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如图1-1-16,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给出5个论断:①CD⊥AB;②BE⊥AC;③AE=CE;④∠ABE=30°;⑤CD=BE⑴如果论断①、②、③、④都成立,那么论断⑤一定成立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从论断①、②、③、④中选取3个作为条件,将论断⑤作为结论,组成一个 真命题,那么你选的3个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只需填论断的序号)⑶用⑵中你选的3个论断作为条件,论断⑤作为结论,组成一道证明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考点3:尺规作图一、考点讲解:1.五种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三角形.2.尺规作图要求: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二、经典考题剖析: 【考题3-1】(湖北宜昌)如图1-l-17, 已知△ABC,(1)作∠B的角平分线(要求: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和证明) (2)若∠C=90○,∠B=60○,BC=4,∠B的平分 线交AC于点D,请求出线段BD的长. 三、针对性训练: 1.利用基本作图,不能作出唯一三角形的是( )A.已知三边 B.已知两边及夹角 C.已知两角及夹边 D.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2.用尺规作图,不能作出唯一直角三角形的是( )A.已知两条直角边 B.已知两个锐角 C.已知一直角边和一锐角D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3.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请根据图1-l-19所示的作图痕迹,填写画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步骤. 第一步:分别以_______、________为圆心,以大于_________半的长度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B的两侧分别相交于点_____和_______; 第二步:经过点_______和______画______,直线CD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5、∠AOB如图1-l-20所示,请用直尺和圆规作出∠AOB的平分线.要求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6.如图1-l-20是由1个圆1个半圆和1个三角形组成的图形.请你以直线AB为对称轴,把原图形补成轴对称图形.(用尺规作图,不要求写做法和证明,但要保留作图痕迹)★★★(II)新课标中考题一网打尽★★★【回顾1】(杭州)如图1-1-22,在等腰 中,AC=BC,以斜边AB为一边作等边,使点C,D在AB的同侧;再以CD为一边作等边,使点C,E落在AD的异侧.若AE=1,则CD的长为() (A) (B) (C) (D) 【回顾2】(安徽)下面是数学课堂的一个学习片断.阅读后,请回答下面的问题:学习等腰三角形有关内容后,张老师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角A等于30°,请你求出其余两角”.同学们经片刻的思考与交流后,李明同学举手讲“其余两角是30°和120°”;王华同学说:“其余两角是75°和75°”.还有一些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1)假如你也在课堂中,你的意见如何为什么 (2)通过上面数学问题的讨论,你有什么感受(用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