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佛理禅趣讲义.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381863049
  • 上传时间:2024-01-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0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导学案〔讲义〕目标展示: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课时计划:三课时[自主学习]一、知人论著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唐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被推为禅宗六祖.本姓卢.世居范阳<治今##涿州>,生在南海<今广州市>新兴.据说是个不识字的樵夫.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饱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慧能被授为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坛经》是"具有中国特色"佛教——禅宗的代表性经典,是中国至今佛典中唯一的"经".它全面阐述了六祖慧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禅学思想,它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坛经》不仅是一部中国佛教特有名著,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品之一,以其深远影响,对世界文化也作出了贡献.《坛经》有五大特点:①简明化.高度浓缩了佛教宗旨与修行方法,直截了当地提倡个人反省自觉,顿悟成佛.②中国化.六祖是中国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开山祖师,前五代尚不具备此意义.③普与化.《坛经》是唐代白话语录体,文风不像其他大经深奥晦涩,故适合大众学修.④革命化.禅宗一反印度外在形式的佛陀崇拜风格,而取佛陀教化的精神实质,崇尚吾人对自己心性觉悟,可谓一场认识上的革命.⑤实践化.《坛经》立意在现实可行,将最重要的真实道场安置于个人的"念头",可谓方便至极.1.《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从速离开.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2.《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慧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二、古今对译慧能受法南能北秀[合作探究]三、诵读《慧能受法》,完成以下各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说《金刚经》<讲解><2>慧能一闻①,言下②便悟①<听> ②<顿时><3>便传顿法与衣<顿悟法门><4>衣将为信禀<信物,凭信><5>以心传心<凭借、靠><6>汝即须速去<离开>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译文: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佛堂里.句式: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唤慧能于堂内".<2>汝为六代祖.译文:你就是六代祖师了.句式:判断句,"为"表判断.3.弘忍选中慧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明确]"慧能一闻,言下便悟",慧能天资聪颖,对佛理能精深领悟.4.怎样理解"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这句话?[明确] 要让禅法学习者对禅法内心自悟:把握禅理不拘于文字,修习禅性不拘于形式,重点是"修心",关键在于知道"心即是佛".这是弘忍教给慧能的传授禅法的方法.它强调了修心自悟的重要性,当然最重要的是专心.四、诵读《南能北秀》,完成以下各题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未知根本事由<原因、根源><2>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名词作动词,担任住持><3>法即一宗<宗派><4>法无顿渐<顿悟和渐悟><5>人有利钝<敏捷与迟钝>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何以渐顿?译文:为什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句式: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被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渐顿".<2>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译文:悟性慢的就是渐悟,悟性快的就是顿悟.句式:判断句,以"即"作判断标志.7.请结合学习,谈谈对"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的理解.[明确] 法是一样的法,学法者却是不一样的人.一样的知识,一样的老师,但会有不一样的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有快慢之别.但不管"渐"还是"顿",都需要日常的积累,持久的专心.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7题.慧能受法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与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南能北秀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一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B.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C.第二段文字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南能和北秀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但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二者略有不同.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法即一种"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解析:"但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二者略有不同"错.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7.第一段文字是怎样表现慧能对佛理的精深领悟和天资聪颖的?参考答案:<1>"慧能一闻,言下便悟"说明慧能天资聪颖,对佛理能精深领悟.<2>"其夜受法,人尽不知"说明慧能受弘忍青睐,从侧面表现慧能天资聪颖.<3>"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一句说明慧能超群绝伦,易受人嫉妒,衬托慧能精通佛法,天资聪颖.《佛理禅趣•<百喻经>六则》导学案〔讲义〕目标展示: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课时计划:一课时课堂类型:自读课〔结合自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本44-45页,并完成探究题〕导学过程:[自读提示]一、知人论著伽斯那,又称伽斯、伽先,是公元5世纪印度的大乘法师,一生研究佛学.早年出家学道,游化诸邦,聪明绝世,多有述作,撰有《修行经》《大道地经》《僧伽罗刹所集经》等.其中,《僧伽罗刹所集经》叙述佛陀自成道后至涅槃间之诸种事迹,特以载有佛陀游化坐夏之年次而著称于世.他也参与《华严经》《贤愚经》的撰写,佛学成就非常大. 译者求那毗地,天竺<古印度>高僧,伽斯那的弟子.聪慧强记,能诵大小乘经十余万言.伽斯那所集百喻,他悉皆诵习,并深明其意义旨趣.他于南齐建元初<479>来建业<今南京>,住毗离耶寺,永明十年<492>九月十日译出此书,同时并译出《须达长者经》与《十二因缘经》各一卷.他的译文质朴流畅,简约明快,接近口语,易懂易记,在我国佛经翻译史和翻译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一席.后于建业止观寺摄受徒众,甚为有名,中兴二年<502>圆寂于止观寺.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写,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一百篇譬喻故事.《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百喻经》的第一个故事《愚人食盐》.经文的本旨是批评外道修持中过分强调"断食"而带来的弊端,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恰到好处.《渴见水》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讽刺那些一时不能全部得到就索性舍弃不要的愚蠢人.《入海取沉水》的故事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心,如若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尝庵婆罗果》中的小故事比喻说明了在生活中学会见微知著,懂得变通,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诈言马死》比喻有种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肯老老实实坦白认错,总以为别人不一定知道,于是,信口雌黄,编造谎言,结果弄得自己下不了台!《驼瓮俱失》比喻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对多种意见比较分析,选取最佳意见,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做"驼瓮俱失"的蠢事.二、古今对译愚 人 食 盐渴 见 水入海取沉水尝庵婆罗果诈 言 马 死驼 瓮 俱 失三、通假字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通"值",价值,价格四、古今异义1.昔有愚人,至于①他家②①至于②他家2.即便断食3.傍人语言4.经历多日,不能得售5.昔有一长者6.便以血污涂其面目五、词类活用1.极渴须水<名词作动词,喝水>2.有一老人来语之言 <名词作动词,告诉>3.我教汝出<动词作名词,出来的办法>4.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来>5.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五、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译文:之所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盐的原因,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句式:判断句,"……者,……"表判断.2.汝马本黑.译文: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句式:判断句,句意表判3.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译文:最后终因吃盐过多,反而被其败坏了口味.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4.默然无对,为人所笑.译文:他无话可说,被人们嘲笑.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5.若但尝一,何以可知?译文:如果只是尝一个,凭什么就知道个个都很好呢?句式:宾语前置句,"何以"应为"以何".6.诈现死相,卧死人中.译文:<他>装死躺在死人堆里.句式:省略句,"诈现死相"前省略主语"他".[问题探究]1.前四则故事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分别是什么?[明确] <1>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与的最佳状态.<2>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3>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4>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绝对的实践主义会时时碰壁,也不可能;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2."驼瓮俱失"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明确] 做事情不要顾此失彼,要兼顾两个方面.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