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时代深处发出的上海声音.pdf
1页3 3责任编辑: 任晶晶:(010) 65389197电子信箱: wybyszk@2014年12月24日星期三艺术日前,“山东梆子进北京——山东梆子精品剧目 展演” 在北京落下帷幕 展演活动安排四台山东梆子 优秀大戏进行了8场精彩演出, 这也成为新中国成立 65年来, 山东戏剧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单一剧种晋京 演出的文艺盛会 这些剧目文本上挖掘经典、 瞄准生 活; 声腔上遵循传统、 大胆探索; 表演上名家与新秀同 台竞技, 其演出带来的轰动景象, 是近年来不多见的 可以说, 此次展演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山东梆子的新发 展、 新成果、 新人才, 张扬了该剧种的艺术魅力和齐鲁 梨园的多彩风姿, 创造了独特的 “山东梆子现象” 作为山东的一个地方戏剧种, 伴随着专业院团的 纷纷解散, 山东梆子从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走向沉 寂 为什么30年后的今天突然出现了一次这么宏大的 组团晋京演出? 为什么山东梆子精品剧目出现人才和 创作的双重井喷? 这是必然还是偶然? 本文主要通过 对这四台戏的探讨, 分析山东梆子崛起的深层本质和 根本原因, 梳理几点有价值的经验, 使山东梆子复苏 这个 “个案” 上升为 “范型” , 为该剧种和其他地方戏的 后续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和可行性的启示。
政策的扶持 是剧种发展的强大引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大众审美取向的变化以 及文化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山东梆子要重振雄风, 光 有激情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在其衰落的近30年 中, 大批流失的艺人和爱好者在山东梆子曾经流行的 鲁西南地区陆续创办了不少庄户剧团, 但也只限于节 假日、 婚丧嫁娶、 农闲时节等进行小规模的小戏小段 演出 不可否认的是, 这些业余班社的演出, 对培养观 众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仅有这些, 对山东梆 子的复苏来说, 无异于杯水车薪 进入21世纪以来, 党和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艺 术的振兴和扶持力度, 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程 山东梆子先后被确定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 山东省委省政府科学布局全省地方戏曲传 承发展, 大力实施了 “山东地方戏曲振兴工程” , 从财 政支持、 人才培养、 剧目生产、 宣传推介等各个方面推 动山东地方戏曲的传承、 保护和发展 正是在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 “山东地方戏曲振兴工程” 的大 力扶持和巨大推动下, 近10家山东梆子剧团得以恢 复, 流失的数百名艺术工作者重新归队, 大批新培养的青年人才进团, 山东梆子重整旗鼓。
可以说, 政府的 重视、 政策的支持是传统戏曲传承、 保护和发展开启 腾飞模式的引擎和强有力的保障 文本是剧种发展的坚实基础随着政策的推动和传统文化的振兴, 近年来, 一 批创作人才投身戏曲编剧的行列,“剧本荒” 的问题在 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但是, 各大院团还是为找不 到合适的文本而头疼 判断一个文本是否合适的最核 心标准有两点: 一是剧作与剧种风格的协调统一; 二 是创作的理念是否与当代观众的审美协调统一 第一 点强调的是坚持艺术本体, 第二点指的是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本次展演的四台戏, 在这两 方面有新的突破 首先, 尊重传统、 挖掘经典 山东梆子有300年的 历史, 具有非常丰富的剧目财富 山东梆子 《两狼山 上》 就是根据该剧种的经典传统剧目 《两狼山》 改编而 来, 它在继承原著精髓的基础上, 进行了符合当代意 识的改编 摒弃了原剧中将 “杨家将” 、“萧太后” 、“潘 美” 、“王侁” 等人物一分为二的创作理念, 而赋以更加 人性化的设计, 使该剧纠结的 “爱国与忠君” 主题拓展 为 “个人、 家国、 荣辱、 尊严等陷入困境时的沉浮” , 让 该剧由一部爱国剧上升为一部大气磅礴的史诗戏, 从 而使该剧完成了一次较为完美的创造性转化。
其次, 瞄准现实生活, 直面当代矛盾 山东梆子 《圣水河的月亮》 主要围绕一个农村留守女人面对在 城里创业成功的丈夫跟城里女子结合后的故事展开, 这个题材在有些创作者看来, 是非常敏感不好表现 的, 但这确确实实是我们当代的生活, 这是事实且不 是个案 该剧主创不仅正面大胆地去写这个问题, 而 且, 还揭露了隐藏在背后的深厚意蕴——中国城镇化 进程的代价 这样的文本便具有了厚重的文学性和思 想性, 该剧当之无愧地成为戏曲现代戏画廊中一个有 分量有胆识的作品 保持唱腔特色 是剧种的生命力所在一个剧种的风格特色, 可以从多方面得以体现, 但区别于不同剧种的最主要标志则是其唱腔音乐, 也 即声腔艺术 令人担忧的是, 地方戏出现了一种向京 剧、 昆曲看齐的倾向, 戏曲音乐变了味, 剧种之间的差别也变得模糊不清 这次晋京演出的四台戏, 在唱腔设计中, 对山东 梆子声腔的继承和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 在唱腔设计方面, 不仅保持了各种板式的基本结构特 点, 而且在旋律上也基本遵循着传统的行腔方法和旋 律 尤其在矛盾冲突尖锐、 人物情感丰富的唱段设计 中, 多采用了传统的板式组合方法, 充分发挥了该剧 种唱腔高亢激昂的优长。
同时, 在充分尊重传统, 保持剧种风格特色的前 提下, 也做了一些改革性的探索和尝试 为了克服山 东梆子传统唱腔中因音域偏高而形成的高亢有余、 低 婉不足的弱点, 一些唱腔将音域向低音区扩展, 增加 了表现力, 如 《圣水河的月亮》 中老耿的几段 【二八 板】 , 使唱腔更为流畅, 高低旋律对比鲜明, 对人物形 象的塑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 增加合唱、 伴唱和 重唱, 赋予古老的山东梆子艺术以新的时代气息, 也 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领军人物和后备人才 是剧种发展的关键戏曲自古以来是 “角儿” 的艺术, 一个名角儿能带 动一个剧种 参加本次展演的主要演员都是目前活跃 在山东梆子舞台上的最顶尖的艺术家 如 《萧城太后》 中太后的扮演者章兰是 “二度梅” 和 “文华表演奖” 获 得者;《圣水河的月亮》 中老耿的扮演者李新花是中国 戏剧 “梅花奖” 、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获得 者;《古城女人》 中陶贞兰的扮演者祝凤晨是第十届中 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获得者、“山东梆子十大名演” ; 《两狼山上》 杨业的扮演者杨圣军是第十届中国艺术 节优秀表演奖获得者、“山东梆子十大名演” 同时, 一 批青年新秀在这四台戏中崭露头角, 表演和演唱各有 千秋。
据统计, 近年来, 各地市的山东梆子剧团通过 “依团带班” 和与艺校联合培养的方式, 共培养青年人 才200人左右, 他们年龄基本都在25至30岁之间, 很 多人已逐渐成长为各个院团的主要力量, 在各项赛事 的演出中开始崭露头角 人才是一个剧种发展的关 键, 可以说, 山东梆子已经储备了非常丰厚的后备人 才, 并且建立了一支老中青三代演员有机结合的艺术 队伍, 这对山东梆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 用 领军人物扛大旗, 青年新秀做后盾, 这是山东梆子 和地方戏剧种振兴的重中之重文本是戏曲剧种发展的坚实基础——山东梆子晋京展演的启示□高志娟由陕西文投 (影视) 艺达投资有限公司、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的电视剧 《大漠苍狼》 于今晚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 提起西北大漠, 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穷荒绝漠鸟不飞、 云阴月黑风沙恶, 充满 了原始野性的力量此次 《大漠苍狼》 选择广阔而神秘的大漠为故事背景, 增添了 异域风情, 更凸显了主人公的豪情壮志黄志忠饰演的巡捕探长洪泰为妻女报仇 远走大漠追杀敌人, 最终走上保卫祖国稀有资源之路粗犷大漠与激烈枪战戏的 结合, 令该剧的悲情色彩更加浓郁, 流露出无尽的孤独感和沧桑感。
《大漠苍狼》 首次聚焦中国稀土资源,揭秘了日本人侵略中国的另一大阴谋和 丑恶嘴脸,是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中视角独特的“抗日题材剧” 主人公洪泰原本 过着平淡幸福的日子,后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迫害,家破人亡,为寻仇只身走进西 北大漠央讯)由唐德影视、 吉林电视台、 广西电视台、 范冰冰工作室、《读者》 集团、 恒大 影视、 中影股份联合出品的大型古装电视剧 《武则天传奇》 于12月21日在湖南 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 《武则天传奇》 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女皇帝的传奇一生, 与以往讲 述武则天的影视作品不同, 该剧将着重讲述武则天的成长经历, 以全新视角解 读大唐盛世的风云往事该剧将用更年轻、 更新鲜的视角去全面展现这位已 经符号化了的 “武则天” , 使其回归到一个女人的身份, 将更多正能量的解读赋 予其中该剧除了范冰冰、 张丰毅、 李治廷等领衔主演外, 更是网罗了大批实 力派演员 据悉, 由唐德影视、 芒果互娱、 360强强联合推出的 《武则天》 DE游戏 《武则天传奇》 也将于该剧播出期间上线湘文)电视剧 《 大漠苍狼 》 展现西北大漠豪情从战争的硝烟和悲壮的历史中透视一个民 族的走向, 发出对和平的呼唤和对生命尊严的呼 声, 12月13日, 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 日当晚, 上海沪剧院新编沪剧 《邓世昌》 在上海天 蟾逸夫舞台上演。
这是上海沪剧人在甲午之年 集体献给和平、 献给生命的礼赞演出现场, 观 众深受触动, 反响强烈一个剧院可以承载一座 城市的历史, 凝聚一个时代的风云上海沪剧院 之于上海, 就属于这样性质的剧院 ” 文艺评论家 毛时安这样评价道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编演 《罗汉钱》 《星星之 火》 《芦荡火种》 , 到新时期以来编演的 《一个明星 的遭遇》 《姊妹俩》 《明月照母心》 , 再到近年来创作 演出的 《心有泪千行》 《人间至爱》 《敦煌女儿》 《邓 世昌》 , 上海沪剧院60多年如一日, 坚守现实主义 创作道路, 为时代立言、 为人民放歌, 在现代戏、 现 实题材创作上取得累累硕果几乎每一个历史的 节点、 每一次生活的变迁, 都能感受到上海沪剧院 跟随时代前进的创作脉搏那么, 在现实主义创 作道路上, 上海沪剧院是如何坚守的, 它为我们戏 剧艺术的传承、 发展带来了哪些宝贵经验?带着 这些思索, 本报记者走进了上海沪剧院 贴近现实: 沪剧创作的传统和优势沪剧曲调清新优美, 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 味, 是上海本土特有的戏曲剧种、 海派文化不可 缺少的经典代表和流动风景, 被誉为 “上海的声 音” 。
它原是吴淞江和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 民间俚曲, 在上海沪剧院60多年不懈的艺术追 求中, 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或缺的地方戏曲剧 种自上海沪剧院成立以来, 该院创作、 移植、 整 理的剧目多达560多出, 为沪剧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在现代戏创作方面, 不仅形成 了自己的创作传统、 风格特色, 而且带动了一个 剧种的发展, 让沪剧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走在了 全国各剧种的前列 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 密相关沪剧就像黄浦江的水, 永远在流淌我 们没有太多的传统和程式, 没有太多压箱底的老 本子没有变化就意味着死亡, 所以我们每个戏 从题材到创作到唱腔, 都在求新求变 ” 沪剧表演 艺术家、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打开剧院历 史的剧目单, 剧院创排的剧作始终聚焦于不断变 化前进的当代生活, 及时从纷繁复杂的当代生活 中寻找当下观众最热切关注的题材, 创作了大量 表现新时代、 塑造新人物的优秀现代戏, 让现代 戏成为了剧院创作、 演出的主体像最早的由老 一辈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主演的歌颂自由恋 爱、 反映婚姻制度变迁的 《罗汉钱》 和展现革命岁 月军民鱼水情的 《芦荡火种》 , 后者成为京剧 《沙 家浜》 创作的基本模板。
新时期以来, 讴歌地铁 建设者火热情怀和忘我精神的 《今日梦圆》 , 反映 禁贩毒题材的 《心有泪千行》 , 表现共产党人和人 民解放军艰苦朴素、 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崇高品 质的 《霓虹灯下的哨兵》 , 讴歌优秀知识分子献身 文化、 坚守理想的 《敦煌女儿》 等等, 我们能够看 到上海沪剧院在坚持现实主义。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