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述马克思的生产力理念及其生态意义.docx
9页论述马克思的生产力理念及其生态意义本文导读:这是一篇关于论述马克思的生产力理念及其生态意义的文章,传统的生产力概念偏重于量的发展, 生产力被理解为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最终带来了人对自然的支配 论文题目:论述马克思的生产力理念及其生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生产力; 生态价值; 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作为中国政府近年来反复强调的新理念, 重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P233)这一重要论述, 既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纠偏, 也是对未来生产力绿色发展走向的理论引领, 深刻地阐明了生态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实现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学界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人们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维度切入展开研究, 有的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切入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2】, 有的从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生成的原初语境维度展开研究【3】, 这些讨论对我们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提供了理论借鉴。
本文试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及其生态价值展开研究, 以期实现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统一 一、对生产力概念的误读 传统的生产力概念从量的维度出发, 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按照这一逻辑,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需要创造大量物质财富、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并向自然界排放大量废弃物对生产力概念的误读使得生产力成为与大自然对抗的一种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为了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背离困境, 需要我们对传统的生产力概念阐释予以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一) 误读之一:生产力是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长期以来, 人类秉持发展生产力旨在获得物质资料的观点, 认为生产力是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比如, 传统教科书指出,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4】(P102)生产力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以生产物质利益的力量";【5】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指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6】(P2)从这些界定来看, 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在于从事物质资料生产, 获得物质财富。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 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越强, 获得物质资料的数量越丰富发展生产力,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 如果仅仅从量的维度来理解生产力的内涵, 把生产力的发展理解为获得大量的物质财富, 以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 不考虑生产力发展的质性要求, 不注重通过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来获得物质资料, 以及生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必然会导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偏向, 出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二) 误读之二: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 传统生产力概念把生产力看作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说获得物质资料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那么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则是生产力发展的手段, 人类通过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来获得大量的物质资料、攫取巨额的物质财富蒋学模主编的教材指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7】(P4)逄锦聚等主编的教材提出:"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 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P23)传统的生产力概念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把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视为对自然界的征服和改造。
从量的维度来理解生产力的概念, 把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料、更多的劳动产品 (粮食、汽车及各类物质商品等) 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催生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然而, 人类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地球是有限的";(P56), 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自然空间有限、承载污染和净化污染的能力有限地球有限的生态承载能力难以支撑人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带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 人类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三) 误读之三: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对自然的支配"; 传统观点从量的维度, 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这种对生产力发展目标的误读, 导致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最终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支配解放生产力是马克思未来理想社会的最大愿景马克思试图扬弃异化, 解放被资本主义压制的生产力, 然而, 马克思的努力遭到西方学者的曲解和批判鲍德里亚在《生产之境》序言中说道:"一个幽灵, 一个生产的幽灵在革命的想象中徘徊它到处支持着没有约束的生产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of Productivity) 。
";(P1)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受到鲍德里亚的质疑, "革命的想象";, "被用来隐喻当下一切批判资本主义的激进话语构境, 他试图透视性地指认, 在这些表面凸状看似激进的革命期冀眼皮子底下, 其实放养着一条人们至今不曾知晓, 也未被擒获的毒龙, 这就是生产浪漫主义"";(P199)鲍德里亚指出,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锋芒虽然尖锐, 但从来不曾怀疑自己脚下的生产的逻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革命性批判的目的, 是把被资本主义体制重重压制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可他绝没有意识到, 最大的恶魔却就是这个被不断滋生和放纵的改变自然和社会生活本身的生产力!(P202)在鲍德里亚看来, 马克思注重生产力的发展, 但这种努力带来的是人类对自然的支配, 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如果说基督教是人类破坏自然的文化根源, "基督教与古代偶像崇拜以及东方宗教截然对立, 它不仅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双重化, 而且认为上帝的意志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剥夺自然";(P47), 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一样, 犯了同样的错误, 即"依据生产力的根本发展来解释问题";(P48)鲍德里亚以批判基督教对自然的破坏为基础, 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认为马克思也持有人类超越自然、支配自然的理念。
马克思的解放生产力愿景其实就是一个"幽灵";, 是没有约束的生产浪漫主义鲍德里亚批判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和整个马克思主义本身, 认为马克思主义导致了对自然的支配, 进而提出"马克思主义有助于资本的诡计";(P12)鲍德里亚没有看到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但关于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对自然的支配";的批判, 是契合对传统生产力概念的批判立场的 概而言之, 传统观念对生产力概念的误读, 主要表现为从量的维度把生产力视为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把生产力的发展理解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 认为人类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数量越多, 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越高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 大自然受到人类无情盘剥, 自然被人类踩在铁蹄之下, 备受蹂躏对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的量的无止境追求, 最终带来了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 人类生存堪忧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实现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本质统一, 需对传统生产力概念予以纠偏 二、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辩证诠释 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辩证诠释, 能够引领我们走出目前生产力发展的误区, 改变现在的生产力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冲突的困境, 回应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批判, 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推进中国绿色发展。
(一) 生产力的概念 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是指人类在劳动活动中所蕴含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是劳动者与自然进行物质、信息、能量变换中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力量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 生产力是一种力量在马克思看来, "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 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P43)生产力是人类在以往活动基础上传承下来的一种力量, 能够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第二, 生产力是人类在劳动中产生的力量马克思指出, "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 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P59)我们应该在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基础上来理解生产力的内涵,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P207)马克思用"物质变换";来定义劳动, 把劳动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因此, 生产力本质上是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变换中产生的力量生产力的发展, 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为限度第三, 生产力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力量生产力是人与自然打交道中迸发的一种力量, 但不能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
生产力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 这意味着人类不仅要从自然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 还要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还原和污染净化能力要在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与改善生产力之间确立一种正向关系, 通过发展生产力, 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二) 生产力的质与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分配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时, 提到"生产力, 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P1000)有学者将其理解为人们生产使用价值或财富的能力,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我们认为, 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包括质和量两个层面, 是人们生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力量 生产力的量是指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中生产交换价值, 创造物质财富的力量;生产力的质是指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中生产使用价值, 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力量人类的劳动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之分抽象劳动是人类凝结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的劳动, 生产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具有可比较性生产力的量, 主要考察的是人类在抽象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力, 以物质财富的数量来衡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讨论"资本和劳动相交换的两个不同过程";时指出:"资本家换来劳动本身, 这种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活动, 是生产劳动;也就是说, 资本家换来这样一种生产力, 这种生产力使资本得以保存和增殖, 从而变成了资本的生产力和再生产力, 一种属于资本本身的力。
";(P231)这里的生产力概念, 是在量的意义上来使用的, 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和再生产力, 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让资本得以保存和增殖对生产力的量的考察, 关注的是生产力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 为GDP作出了多大贡献人类在具体劳动中的生产力水平是由物质财富的数量来决定的, 无论人类从事什么样的生产劳动, 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创造了多少劳动产品, 最后都抽象为统一的物质财富或货币, 通过计算和比较生产力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量来判断生产力的水平从量的维度来看, 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和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 从质的维度来看, 生产力的水平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实现良性物质变换的力量人类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与自然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 发展生产力的质, 要求在人与自然之间维持一种生态平衡, 不给地球太多负担, 不超越大自然的承载能力, 真正做到发展生产力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劳动的社会的和一般的生产力, 是资本的生产力;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