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色头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2页2020-2021学年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色头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朝的反腐败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炀帝“驱天下以纵欲,罄万物而自奉”,终致“率土分崩”,深刻指出:“为主贪,必丧其国他即位伊始便把后宫美女释放3000人,任其择偶出嫁贞观十二年出巡山西,浦州刺史赵元楷大肆铺张接迎,太宗斥责他此举纯属“亡隋弊俗”,吓得赵元楷“数日不食而卒”唐朝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是唐律中的《职律》唐律规定对监临主司受财“二十五匹绞”,收受钱财而枉法者“加役流”形象点说,在唐宋明清四朝,正七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县长和处长们)贪污受贿相当于其一个多月甚至低于一个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 唐太宗曾告诫群臣“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谕劝百官不要因贪图钱财而毁了身家性命《唐律·诈伪》设有谎报、虚报政绩罪,即自报、指使下属或授意他人谎报、虚报均属此列《唐律·职制》设有请托说情罪,明确规定没有使用财物而仅靠人情向主管人员求办某事,也要禁止非主管人员替别人请托,只要开口,就要杖一百;如果枉法,和主管人员同等处罚《唐律》还规定,主管官员受财枉法,受贿相当于一尺绢的,要判处杖刑一百,并且一匹加一等,十五匹判处绞刑。
官员在其管辖范围内收受百姓财物、牛羊瓜果等供馈,或向百姓借贷财物,役使人力等,均以贪污罪论处,以防止官吏对下属及百姓吃拿卡要、敲诈勒索而普通百姓盗窃,即使五十匹,只是流放服役而已 唐代开始,监察官“二周年一替”,且以较快的速度升迁,既鼓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又防止了在位长久带来的弊病,因为“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唐代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德”、“行”两个方面德”包括官吏的品质、道德修养、对君主的忠、信、笃、卫等;“行’包括官吏的能力大小,守职的勤惰、政绩的好坏等德”的标准是“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简称“德、慎、公、勤”这“四善”是对全国所有官吏而言的标准行能政绩的考核标准有二十七条,称之为“二十七最”这二十七条标准是针对各种不同业务,不同部门的官吏而言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 下列各项中对“唐律”中相关反腐败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律》中的《职律》是唐朝制定的反腐败的专项法律法规,其中有对官员收受钱财进行严格的处罚的规定B. 《唐律》规定自报、指使下属或授意他人谎报、虚报政绩,是一种犯罪,可以看出唐朝对官员的政绩考核较为严格C. 《唐律》也禁止没有使用财物而仅靠人情向主管人员求办某事,非主管人员替别人请托,要杖一百并和主管人员同等处罚。
D. 《唐律》对主管官员受财枉法有严格的规定,受贿相当于一尺绢的,要判处杖刑一百,十五匹判处绞刑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太宗亲眼目睹隋朝隋朝灭亡,深刻指出官员腐败的严重后果,并在上任伊始便释放宫女3000,这反映出他反腐的决心B. 唐太宗反对官员铺张浪费,出巡山西时严厉斥责赵元楷,吓得赵元楷“数日不食而卒”C. 唐朝对贪污受贿的处罚十分严厉,规定正七品官员贪污受贿相当于其一个多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D. 为防止官吏对下属及百姓吃拿卡要、敲诈勒索,唐律规定官员在其管辖范围内收受百姓财物或向百姓借贷财物等,均以贪污罪论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律规定普通百姓,即使盗窃五十匹绢,也只是流放服役,可见唐律对百姓犯罪处罚比较宽松B. 为了鼓励官员的工作积极性,防止在位长久带来的弊病,唐代开始,实行监察官“二周年一替”制度C. 唐朝主要从“德”、“行”两个方面对官吏进行考核,“德”包括官吏的品质、道德修养等,“行’包括官吏的能力大小,守职的勤惰等D. 唐朝对官员的考核有明确的标准,有对全国所有官吏而言的标准 “四善”,还有针对各种不同业务,不同部门的官吏的考核标准“二十七最”。
参考答案:1. C 2. A 3. A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选项对应的原文“非主管人员替别人请托,只要开口,就要杖一百;如果枉法,和主管人员同等处罚”选项少了条件“如果枉法”,混淆逻辑范围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C项选项少了条件“如果枉法”,混淆逻辑范围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选项对应的原文“深刻指出:为主贪,必丧其国”选项把文中的“为主”变为“官员”,张冠李戴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比如本题A项,选项把文中的“为主”变为“官员”,张冠李戴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A选项对应的原文的意思是为了强调对对官员贪赃枉法处罚的严厉,选项为“对百姓犯罪处罚的宽松”曲解文意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通俗史学家蔡东藩来新夏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中国失败到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日益加深其忧惠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日生活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
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而是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础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亡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也必然会结合自己的条件作自己的选择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
从中也能约略窥知撰者为什么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的奥和所在而自序中的词语也正是作者对“洪宪帝制”的历史鞭挞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黑暗现状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丈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
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l部600余万字.其有功史学自不待言!(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这使《历朝通俗演义》更具真实性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而遭到军阀的恐吓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应该效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的人相比之下应当惭愧2)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6分)(3)蔡东藩将《清史演义》提到第一,并在写书的时间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4)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参考答案:.(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和D不给分解析:A项,“增加了《历朝通俗演义》的真实性”,说法有欠妥当,《历朝通俗演义》涉及不同朝代,其真实性来自于史书,并非是作者的目见耳闻C项,“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的说法不当,原文有“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D项,“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的说法欠妥,在原文中蔡东藩批评罗贯中的话主要是就《三国演义》一书的历史的真实性来说的,没有说它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2)①虽家境贫寒而不降。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