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日维新之新见.docx
6页“百日维新”之新见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百日维新以仅仅103天的短暂改革而告终,令很多人耿耿于怀的是到底是谁导致了这次重大改革的突然结束?有两个人物最为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是实际掌握当时最高权力的西太后——慈禧;另一个是作为光绪皇帝的军师也是改革的策划师的康有为虽然一百多年来,多数人都认为是慈禧致使戊戌变法的夭折,直接将中国推向穷途末路;但是,慈禧太后在变法之初也是极力支持的,是什么原因使得她的态度大变;这与康有为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关键词百日维新慈禧太后康有为1898年6月11日,一旨“明定国是”诏,宣布了戊戌变法的开始,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辅助下,想要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来改变当时摇摇欲坠的大清朝但是,这场维新变法运动却只持续了短短103天,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光绪帝被囚瀛台,康梁出逃,清末的中国好象又一次失去了机会是谁断送了可能改变清末中国的这个机会,所有矛头好像都指向了慈禧,的确,是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直接导致了维新的流产,但慈禧太后是否应当负上全责,这个是值得商榷的。
一、慈禧太后的两面性在变法之初,不得不说,慈禧太后也是支持的,不然以懦弱和并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即使身边有如军师般的康有为等人献策,也没有胆子在不经过慈禧的同意下发布进行大规模改革的诏书,更何况,朝中有那么多的顽固势力的阻挠包括《定国是诏》在内的不少‘圣旨’下达前都曾送慈禧审定”;而且,在变法期间“光绪曾12次转乘赴颐和园朝拜慈禧”这样的朝拜一定不只是请安这么简单,有很大可能是光绪在向老佛爷请示事宜,所以,至少,慈禧太后不象我们一直所认为的那么反对变法维新,或者说,并不是因为反对维新而发动政变那么,既然慈禧也有心要改革,为什么要发动政变将维新成果一一葬送呢?从百日维新期间的几百份“上谕”来看,光绪帝又或者说是康有为等改良派人士太过操之过急,在时机还未成熟、根基也不深的时候便匆忙裁减冗官、撤销闲衙,造成了一个“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事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撼,颇有民不聊生之感的局面,让光绪帝成为众矢之的、四面树敌并且,康有为的一个冒险的军事行动完全触怒了老佛爷,那就是,勾结武将,兵围颐和园,捉拿慈禧慈禧太后作为一个满清贵族又是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处于劣势的女子,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写照;她在掌握了最高的权力、垂帘听政后,与大多数的帝王一样,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和享受放在首位,为了个人的享受,她可以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牺牲海防来建造颐和园;她也无所谓各位大臣、王爷到底是不是有利于朝纲社稷,只要他们对她恭顺听话就行。
所以,在听到皇帝会举兵造她的反,甚至威胁到她的生命时,她当然选择发动政变,让康有为等人不能再“蛊惑”皇帝,而她自己还是那个万人之上的老佛爷如果要说,慈禧是一个食古不化的人,她就不会越权发动了两次宫廷政变但如果说慈禧是个有远见的开明的掌权者,那么,她就不会选择中断改革、继续守成这本来并没有错,如果是在一个平稳的年代,也许慈禧也不用背上这么多骂名,但,处在当时这样一个摇摆不定的时局,掌控着一个走向衰亡的大清朝,只是随波逐流就注定会被大浪打翻,况且,慈禧太后的心思主要用在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荣上去了慈禧太后的两面性在于一面是推进洋务运动,支持改革;另一面却是扼杀了满清生机二、康有为的“教主”梦在维新改良派中,康有为的确称得上是一个领袖人物,从公车上书到维新变法,他及其友人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上的风暴;但是同时,康有为却有着另外的一面,在宣扬维新先进思想的同时,他妄图建立一个以孔教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而在这个类似宗教的思想体系中,他将自己看做是“顺应天意阐发真理降世界救民的教主”,在他的《孔子改制考》中,称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改革家”,他要求在他的教派里绝对服从孔子这样一来,不难发现,康有为要建立的是一个与他之前所宣传的西方先进思想背道而驰的思想文化专制的一个体系。
作为维新领袖的康有为和妄想成为“教主”的康有为都是存在的,但却又是矛盾的,前者宣扬先进思想,后者却把人们带回愚昧而且,在公车上书到维新变法,康有为一直在依靠并无实权的光绪帝,而并非真正认识到是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腐朽的制度;他将慈禧看做是唯一的敌人,将希望完全的寄托在皇帝身上,他认为只有皇帝才能重振朝纲、才能救中国在他的身上,依然还是读书人的迂腐的思想,入仕为官,忠心于皇帝可以说,“康有为的维新事业被落日传统文化桎梏的另一个康有为给断送了三、死于腐朽的传统文化之手分析这两个在维新变法中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不难发现,无论是处于社会顶层的只顾享乐的老佛爷,还是为中国带来先进思想的康有为,他们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一面而,造成他们的两面性的共因也可以说是断送维新运动的凶手,归根结底,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得慈禧一味的守成、同时又竭尽全力地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也让认识到西方先进思想、胸怀大志的康有为深深陷入了一个建立以宗教为幌子的专制的、腐朽的思想文化体系的梦里当然,传统文化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她作为几千年历史、思想的精华沉淀,但,当这一文化体系制约了民族的进步,是不是应当追求更有利于民族发展,更适应历史潮流发展的新式的文化教育制度。
一百多年前的清王朝并不是没有认识到,只是错过了时机,统治阶级也守着“祖宗家法”四、以教育为本从清末的大变局来看,只有从民族、从人民的思想观念上真正的改革,维新,这个民族才有新的希望在今天,也是如此,好的教育制度、教育体制带给国家、带给人民的不仅仅是人才、资源,更能给国家带来真正的富强分析一下当今世界上的强国,都是在好几十年前便确立了一套完备的教育制度所以,看今天的中国也是一样,因为特殊的国情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中国的义务教育制度普及起来缓慢但是,无论如何,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能为国家带来真正的富强参考文献【1】孔祥吉:“百日维新失败原因”,《戊戌变法运动新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360.【2】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389.【3】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485.【4】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398.【5】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402.【6】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404.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