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和干部任职年限合理化问题调研思考(Word最新版).doc
4页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和干部任职年限合理化问题调研思考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要仔细探讨解决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和干部任职年限合理化问题年龄结构作为领导班子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梯次配备能够促进班子内部阅历、精力等方面互补,增加整体工作效能;年龄界限作为对干部任职的基本要求之一,合理划分能够促使干部在最佳年龄施展才能, 充分发挥各个年龄段干部的优势和作用本文结合实行相关政策的实践,就实现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和干部任职年限合理化问题提几点粗浅的看法、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党委不断探究改善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和干部任职年龄界限合理化工作,取得了肯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冲突和问题 一是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呈现出木桶型、疙瘩型的状况当前,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要么上下一般粗,基本上是“木桶”形态;要么“疙瘩”式分布不匀称,年龄扎堆、年龄老化、年龄断层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我市,市级党政班子14名成员平均年龄为44岁,全部是60年头诞生的,最小的39岁;554名科级领导班子成员中,年龄在45岁左右的干部占二分之一,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只有44名,仅占8。
二是部分结构型干部质量不高,公认度不够有些按年龄杠杠硬框进领导班子的年轻干部,实践证明并不全是最优秀的,没有干出群众满足的成果,也没有达到组织上期望的效果,以至于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党的干部政策产生了怀疑,甚至提出了质疑同时,在肯定程度上挫伤了其他年龄段干部的主动性 三是部分年龄偏大的干部工作激情提前衰退干部任职年龄界限上的“一刀切”,使一些年轻有为、工作敬业、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不得不退出领导岗位;相反,一些工作不思进取、敬业精神衰退、实力比较平凡的干部,因为年龄未到,还占据着领导岗位事实上,干部的活力、主动性跟年龄没有必定联系,干部的激情在肯定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干部任职年龄界限,当规定干部60岁才退出领导岗位时,他55岁都还有激情,但当规定干部50岁就要退出领导岗位时,他可能48岁时就没有激情了 二、缘由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缘由有多个方面,既有历史的缘由,也有机制上的不完善,还有地方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自身存在的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只注意换届时的驾驭,而忽视平常的把关,使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没能保持动态的合理化配备即使是换届时,往往也只对年轻干部职数作出硬性规定,而对其他年龄段的干部并没有明确要求。
平常调整干部基本上是论资排辈、上级下派和以票定人,既没有严格留意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合理配备,也没有高度重视对各个年龄段干部的选拔、培育和储备,导致换届时为了满意年龄结构上的硬性要求,往往是“矮子里面挑将军” 其次,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不够,使领导班子的结构质量难以保证一方面选拔的范围越来越小,对象越来越少过去,干部可以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优秀分子中选拔,现在实行公务员登记以后,这部分人才受到身份限制,难以进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干部选拔面窄了,质量自然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选拔的方式不够科学,没有反映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比如,当前干部民主举荐的范围虽然不断扩大,但实际操作中仍旧存在大量知情的人参加不了,参加的人大多又不知情的状况,看似敬重了民意,其实没有反映出真正的民意众所周知,最了解干部的、与干部“密切”接触的是其服务对象,而服务对象在参加举荐人员中所占比例很小这就简单使那些每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得票不高,使民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第三,干部的出口不多,流淌不畅,结构很难优化这些年,基层的机构改革不断,乡镇合并,职数精减,干部出口越来越小我市乡镇连续三次机构改革,领导职数由原来的17个乡镇301个削减到现在的10个乡镇80个,大量退出领导班子的干部无法安置,使年轻干部很难有进步的空间。
市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年龄最大的只有52岁,根据现行政策,意味着8年内都少有空缺,年长的干部退不出,年轻的干部就上不来加上干部沟通渠道单一,下派多,上调少,也进一步加重了基层干部的积压和结构失衡 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