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bin****86
  • 文档编号:56717671
  • 上传时间:2018-10-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39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篇一: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第一节 区调现状及方法概述 区域地质调查是指在选定地区的范围内,在充分研 究和运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地质理论和方法进 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这是一项十分 重要的基础地质工作 区调工作一般是按国际分幅的图幅进行的根据比例 尺的大小,可分为小比例尺区调(1∶100 万、1∶50 万) 、 中比例尺区调(1∶20 万)和大比例尺区调(1∶5 万) 同 一地区一般先进行小比例尺区调,然后再进行中、大比例 尺区调我国小、中比例尺区调除少数地区外,已基本完 成,现已全面开展 1∶5 万的大比例尺区调 一、国内外区调现状 区域地质调查一直是地质领域中基础的和长期不间 断开展的工作,受到所有国家政府和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 成为国家重要公益性的工作全世界各国的小比例尺 (1:500 万、1:250 万、1:100 万、1:50 万)地质填图 已基本完成发达国家中大比例尺(1∶25 万、1∶20 万、 1∶10 万、1∶万、1∶5 万)的地质填图,除国土面积比较 大的几个国家以外,也大部分完成,部分国家正朝更大 (1∶万)比例尺地质填图发展。

      由于地质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在不断 地深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不少发达国家开始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地质填图及修编 工作,并向社会提供了第二版、第三版等多版地质图及相 关图件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各国更加重视地质填图工作,并 设立“国家地质填图计划” 如美国的国家合作填图计划、 加拿大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澳大利亚的国家地质科 学填图计划、英国的新系列填图计划、印度的陆地地质填 图计划、俄罗斯的国土资源调查计划各国填图战略也发 生了重大改变,高度重视海域地质填图,海洋地质填图成 为一个新领域 我国自 1916 年前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以后,少数中 外地质学家在我国一些著名山系,如秦岭、南岭、祁连山、 天山以及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做过一些零星的路线 地质调查工作在北京西山、江苏宁镇、湖南、江西、四 川等部分交通方便的地区曾填制过大中比例尺区域地质图, 奠定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培养了一批世界著 名的地质学家 解放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国家基本 建设对基础地质的需求,自 1953 年起国家有计划地开展了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1953—1980 年间先后完成了我国除台湾外的全国区域 地质调查,编制出版了全国 1∶100 万地质图、矿产分布图、 大地构造图、内生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图等系列图件。

      1956—1999 年间全国除内蒙古、青海和西藏外,大多 数省(区)完成了 1∶20 万区域 2 地质调查,完成陆地面积 691 万 km,占国土面积的 72% 自 1985 年以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 1∶5 万填图的 比重逐渐加大,完成了部分重要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 区及重要经济区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万 km,占国土面积的% 全国目前共有约 3000 名地质技术人员在直接从事区域地 质调查工作 22 历经 36 年才基本完成的 1∶20 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许多因地质理论和工作手段的落后而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 地质科学的需要已完成的近 160 万 km 的 1∶5 万区域地 质调查,提供了新的地质资料,但未形成较全貌的区域资 料国家测绘工作的 1∶25 万基础图件已同国际接轨基 于上述原因, “九五”以来在全国九省部署了 9 幅 1∶25 万 区域地质调查试点万 km以 1∶25 万地质图为最终成果的 1∶5 万区片总结,在 20 个省区部署 23 万 km,现已基本完 成 我国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本上沿用前苏联的工作规 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先后研制了不同阶段的 1∶20 万、1∶5 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1991 年完成了沉积岩、 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 1∶5 万工作方法指南,1995 年出 版了可适应计算机成图的“地质图色标标准及用色原则” 这些全国统一的工作要求和标准,保证了我国区域地质调 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国性的区域地质调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一批具有 相当水平的基础地质资料1∶20 万区域地质图已为许多行 业所利用,截止到 1997 年已出版的 2896 幅 1∶5 万区域地 质图也已向全社会公布1994 年全国各省市完成了“区域 地质志” 、 “区域矿产总结” ,对全国近 30 年来的地质调查 成果作了系统的总结1994 年“中国区域地层数据库”完 成,实现了全国地层的动态对比研究为我国准备进行的 大陆科学深钻进行了前期基础地质工作与编图工作 目前区域地质调查正在扩大服务领域,开展一系列专 题填图,实现野外调查微机辅助、遥感图象解译系统的最 优化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从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 陆续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开发出基于“多 S ”集成的计算机辅助区域 地质调查系统(GeoSurvey),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 1999 年 开始立项进行《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研究,在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四个 1∶5 万图幅及十个 1∶25 万图幅为试点,数字填 图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XX 年 续项开展了矿产资源野外数据采集、环境地质调查野外数 据采集、地质灾害野外数据采集、地下水地质调查野外数 据采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XX 年数字填图 222 技术在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中已全面推广应用区域地 质调查将努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服务领 域、表达方式上将有突破,实现快速、准确地全方位提供 基础资料 二、 1:5 万区调要求 1:5 万区调成果可以直接为矿产地质研究、国土资 源调查、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的调查监测、经济开发区和 中心城市的资源开发与规划以及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因此,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的进程不仅始终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紧密联系着,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地质工 作的总体水平 1∶5 万区调的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 1∶5 万地质图, 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构造、 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 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 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 础地质资料 1∶5 万区调的基本准则主要是: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 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 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图幅质量;在优先考虑国 民经济需要的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 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 单幅或多幅(一般 2—4 幅)进行测制。

      1∶5 万区调工作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 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等程序(图 3-1) 其中地质填图是 在野外全面而又细致的收集第一手地矿资料的基础程序, 它是在实地观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配合遥感图像的地 质解译及地面调查,物、化探测试等手段,按一定的比例 尺和规定的图例将各种地质体及有关地质现象填绘于地理 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 1∶5 万区调工作的最终成果主要是地质图、简要的文 字说明书以及单测图幅或联测图幅合编的区调报告等附 有矿产调查任务的图幅,同时应提交相应的矿产图及报告 三、地质填图新方法体系 我国 1∶5 万地质填图的新方法体系在 1991 年国家 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总 则》 (1∶50000)中作了规定,它是我国现阶段 1∶5 万区 调填图工作的准绳四种岩区(沉积岩区、花岗岩区、火 山岩区和变质岩区)的填图新方法各有特色,简介如下 图 3―1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图 (一)沉积岩区 篇二:汉中梁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报告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言. . . 1 第二章地层. . . 7 第一节剖面列述 . 7 第二节地层特征与沉积环境 . 15 第三章构造. . . 23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 . 29 第五章矿产资源与环境地质 . 37 第一节矿产资源 . 37 第二节地质旅游资源 . 37 第六章结论. . . 39 主要参考文献 . 44 附图 篇三: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工作报告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实习报告 巢湖北部凤凰山、平顶山及周边地区 实习学生:x x x 学 号:00000000 指导老师:x x x 小组组长:x x x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1 第一节 实习目的、任务及要 求……………………………………1 一、实习目的与任 务………………………………………1 (一)实习目 的……………………………………………1 (二)实习任 务……………………………………………1 二、实习要 求………………………………………………1 第二节 巢北地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概 况……………………………………1 一、位 置……………………………………………………1 二、地 貌……………………………………………………1 三、气 候……………………………………………………2 四、物 产……………………………………………………2 (一)农副产 品……………………………………………2 (二)矿产资 源……………………………………………2 五、交 通……………………………………………………2 第三节工作方 法………………………………………………2 第四节成 果……………………………………………………4 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及评 述…………………………………4 第二章 测区地 质……………………………………………………5 第一节 地 层……………………………………………………5 (一)志留系 (S)…………………………………………5 1.高家边组……………………………………………5 2.坟头组………………………………………………5 (二)泥盆系 (D)…………………………………………5 (三)石炭系 (C)…………………………………………9 1.金陵 组…………………………………………………9 2.高骊山组……………………………………………9 3.和州组………………………………………………9 4.黄龙组………………………………………………6 5.船山组………………………………………………6 (四)二叠系 (P)…………………………………………6 1.栖霞组………………………………………………6 2.孤峰组………………………………………………7 3.龙潭组………………………………………………7 4.大隆组………………………………………………7 二、 中、新生 界……………………………………………7 (五)三叠系 (T)…………………………………………7 1.殷坑组………………………………………………7 2.和龙山组……………………………………………7 3.南陵湖组……………………………………………8 4.东马鞍山组…………………………………………8 第二节 地质构 造………………………………………………9 一、 概 述……………………………………………………9 二、 断层的描 述……………………………………………9 1.狮子崖断 层……………………………………………9 2.东风石矿倾向断 层……………………………………10 三、褶皱的描 述……………………………………………10 1.凤凰山背 斜……………………………………………11 2.平顶山向 斜……………………………………………11 四、构造应力分 析…………………………………………11 结 语……………………………………………………………… ……12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