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北京上庄中学高三数学理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6页2020-2021学年北京上庄中学高三数学理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是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为等差数列,为其前项和, 则( )A. B. C. D.参考答案:A略2. 定义在R上的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且的图象关于x=0对称,则( ) A. B. C. D. 参考答案:A略3. 设为互不相同的平面,为不重合的三条直线,则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 B. C. D.参考答案:答案:C 4. 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为( )A、 B、 C、 D、参考答案:A5. 已知曲线的一条切线的斜率为,则切点的横坐标为( ) A.3 B.2 C.1 D.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切线的斜率为,∴,∴.考点:利用导数求切线的斜率.6. 设,则为高考资源网ww-w*k&s%5¥uA. B. C. D.5 参考答案:C略7. 设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直线平行,则 A.-1 B. C. D.1 参考答案:D略8. 已知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当时,. 下列四个不等关系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参考答案:D9. 若两个正实数x,y满足,且不等式有解,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A.(﹣1,4) B.(﹣∞,﹣1)∪(4,+∞) C.(﹣4,1) D.(﹣∞,0)∪(3,+∞)参考答案:B【考点】基本不等式在最值问题中的应用;基本不等式.【专题】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分析】将不等式有解,转化为求∴(x+)min<m2﹣3m,利用“1”的代换的思想进行构造,运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最后解出关于m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不等式有解,∴(x+)min<m2﹣3m,∵x>0,y>0,且,∴x+=(x+)()=+2=4,当且仅当,即x=2,y=8时取“=”,∴(x+)min=4,故m2﹣3m>4,即(x+1)(x﹣4)>0,解得x<﹣1或x>4,∴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1)∪(4,+∞).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基本不等式在最值中的应用,不等式的有解问题.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判断.运用基本不等式解题的关键是寻找和为定值或者是积为定值,难点在于如何合理正确的构造出定值.对于不等式的有解问题一般选用参变量分离法、最值法、数形结合法求解.属于中档题.10. 定义在R上的函数 ,在 上是增函数,且函数 是偶函数,当,且 时,有 ( ) A. B C. D. 参考答案:A略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1. 过点且平行于极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___________.参考答案:略12. 函数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参考答案:略13. (13) 某工厂对一批元件进行了抽样检测,根据抽样检测的元件长度 (单位:mm) 数据绘制了频率分布直方图 (如图).若规定长度在 [97,103) 内的元件是合格品,则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这批产品的合格品率是 .参考答案:80%略14. 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p的值是7,则输出S的值是. .参考答案:﹣9考点:程序框图.分析:由已知中的程序框图及已知中p输入7,可得:进入循环的条件为n<7,即n=1,2,…,6,模拟程序的运行结果,即可得到输出的S值.解答:解:当n=1时,S=0+2﹣1=1;当n=2时,S=1+2﹣2=1;当n=3时,S=1+2﹣3=0;当n=4时,S=0+2﹣4=﹣2;当n=5时,S=﹣2+2﹣5=﹣5;当n=6时,S=﹣5+2﹣6=﹣9;当n=9时,退出循环,则输出的S为:﹣9.故答案为:﹣9.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程序框图,在写程序的运行结果时,我们常使用模拟循环的变法,但程序的循环体中变量比较多时,要用表格法对数据进行管理.15. 如图所示的韦恩图中,、是非空集合,定义*表示阴影部分集合.若,,,则*B= 参考答案:16. 设满足约束条件,若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为1,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参考答案:8略17.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准线与y轴的交点为为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且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参考答案:略三、 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8. (12分)设函数.(Ⅰ)用a表示;(Ⅱ)若的图象有两条与y轴垂直的切线,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Ⅲ)当a=2时,求在[0,3]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参考答案:解析:19. 某校甲、乙两个班级各有5名编号为1,2,3,4,5的学生进行投篮训练,每人投10次,投中的次数统计如下表:学生1号2号3号4号5号甲班65798乙班48977(1)从统计数据看,甲、乙两个班哪个班成绩更稳定(用数字特征说明);(2)若把上表数据作为学生投篮命中率,规定两个班级的1号和2号同学分别代表自己的班级参加比赛,每人投篮一次,将甲、乙两个班两名同学投中的次数之和分别记作X和Y,试求X和Y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参考答案:考点: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专题:概率与统计.分析:(1)求出两个班数据的平均值都为7,求出甲班的方差,乙班的方差,推出结果即可.(2)X、Y可能取0,1,2,求出概率,得到分布列,然后分别求解期望.解答: 解:(1)两个班数据的平均值都为7,甲班的方差,乙班的方差,因为,甲班的方差较小,所以甲班的成绩比较稳定.(2)X可能取0,1,2,,,,所以X分布列为:X012P 数学期望Y可能取0,1,2,,,,所以Y分布列为:Y012P 数学期望.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方差的求法、基本概率的应用以及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求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20. (本小题满分13)2014年春节期间,高速公路车辆剧增.高管局侧控中心在一特定位置从七座以下小型汽车中按先后顺序,每间隔50辆就抽取一辆的抽样方法抽取40辆进行电子测速调查,将它们的车速(km/h)分成六段「80,85),[85,90),[90,95),「95,100),[ 100 ,105).[105,110)后得到如下图的频率分布直图。
1)测控中心在采样中,用到的是什么抽样方法?并估计这40辆车车速的中位数;(2)从车速在[80,90)的车辆中任抽取2辆,求抽出的2辆车中车速在[85,90)的车辆数为0的概率 参考答案:(1)根据“某段高速公路的车速()分成六段”,符合系统抽样的原理,故此调查公司在采样中,用到的是系统抽样方法.( 注意每间隔辆就抽取一辆这一条件)…………3分设中位数的估计值为为,则,解得,即中位数的估计值为.(注意中位数是左右两边的矩形的面积相等的底边的值)…………6分(2)从图中可知,车速在的车辆数为(辆),分别记为;车速在车辆数为(辆),分别记为,从这辆车中随机抽取两辆共有种情况:,,, 注意穷举所有的可能结果)抽出的辆车中车速在的车辆数为的只有一种,故所求的概率.…12分21. (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在斜三棱柱中,侧面⊥底面,侧棱与底面成60°的角,.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其重心为点, 是线段上一点,且.(1)求证://侧面;(2)求平面与底面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参考答案:解法1:(1)延长B1E交BC于点F,∽△FEB,BE=EC1,∴BF=B1C1=BC, 从而点F为BC的中点. ∵G为△ABC的重心,∴A、G、F三点共线.且, 又GE侧面AA1B1B,∴GE//侧面AA1B1B. …………5分(2) ∵侧面AA1B1B⊥底面ABC,侧棱AA1与底面ABC成60°的角,∴∠A1AB=60°, 又AA1=AB=2,取AB的中点O,则AO⊥底面ABC. 以O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如图, 则,,,,,. ∵G为△ABC的重心,∴.,∴, ∴. 又GE侧面AA1B1B,∴GE//侧面AA1B1B. …………6分(2)设平面B1GE的法向量为,则由得 可取 又底面ABC的一个法向量为 设平面B1GE与底面ABC所成锐二面角的大小为,则. 故平面B1GE与底面ABC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12分22. 17.(本小题满分12分)某校高三年级文科学生600名,从参加期末考试的学生中随机抽出某班学生(该班共50名同学),并统计了他们的数学成绩(成绩均为整数且满分为150分),数学成绩分组及各组频数如下表: 分组频数频率[45,60)20.04[60,75)40.08[75,90)80.16[90,105)110.22[105,120)150.30[120,135)ab[135,150]40.08合计501(1)写出a、b的值;(2)估计该校文科生数学成绩在120分以上学生人数;(3)该班为提高整体数学成绩,决定成立“二帮一”小组,即从成绩在[135,150]中选两位同学,来帮助成绩在[45,60)中的某一位同学.已知甲同学的成绩为56分, 乙同学的成绩为145分,求甲乙在同一小组的概率.参考答案:(1)6、0.12 2分(2)成绩在120分以上的有6+4=10人,所以估计该校文科生数学成绩在120分以上的学生有: 人. 6分(3)[45,60)内有2人,记为甲、A.[135,150]内有4人,记为乙、B、C、D.法一:“二帮一”小组有以下6种分组办法:(甲乙B,ACD)、(甲乙C,ABD)、(甲乙D,ABC)、(甲BC,A乙D)、(甲BD,A乙C)、(甲CD,A乙B).其中甲、乙两同学被分在同一小组有3种办法:(甲乙B,ACD)、(甲乙C,ABD)、(甲乙D,ABC).所以甲、乙分到同一组的概率为. 12分(法二:乙可能和甲或和A分到同一组,且等可能,故甲、乙分到同一组的概率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