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校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研究.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60148581
  • 上传时间:2022-02-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6.8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校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研究                    傅瑜弘1,2(1.吉林大学 [来自WwW.lw5u.cOm]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吉林 长春 130012;2.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13)摘 要:本研究以省内某综合性大学职业准备期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现状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数据分析影响职业自我效能的因素,旨在提升职业准备期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 提出改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策略希望本研究对高校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实现成功就业提供可借鉴的依据关键词:职业准备期;职业自我效能;提升策略;生涯规划G64   :A    :1002-3240(2013)11-0124-04随着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内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我国的教育模式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国家出台了多种资助政策以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证其受教育的公平,使得许多贫困生群体享受了与其他同龄人一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实现他们的梦想新教育政策的出台对全民族的文化道德水平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及中国人尽早实现我们的中国梦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局面日渐突显,再加上国际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日趋严峻,无疑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从某种程度上使某些因自信心不足的大学生错失就业的机会,这部分人也有可能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这将不利于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培养及提升,应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起,受到更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夯实基础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应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就业,实现梦想一、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国内外研究述评班杜拉在1977年出版的《自我效能:行为改变的一个统合性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1]在1986年出版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一书中,他用一章的篇幅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我效能机制,再次完善了这一原理,也标志着自我效能感理论框架的基本完成[2]美国心理学家Hackett和Betz是最早把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职业心理学和研究职业指导领域中的研究者[3]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Hackett和Betz是最早把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职业心理学和研究职业指导领域中的研究者他们设计出了第一个职业自我效能量表,使自我效能理论扩展到职业领域,出现了职业自我效能的概念。

      两位研究者将职业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体对从事特定职业所需能力的信念”他们设计出了第一个职业自我效能量表,使自我效能理论扩展到职业领域,出现了职业自我效能的概念经过两位研究者对职业自我效能概念的不断修订,形成了目前社会上比较认同的对职业自我效能的理解:职业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活动所具有的一种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感一方面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与职业行为过程有关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与这层意思相关的概念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职业寻找自我效能和职业调整自我效能等二、处于职业准备期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研究背景大学的学习生活对于大多数个体而言是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期间个体对人、事、物的感受、认知与评价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这与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期还是有区别的在此时期,个体并没有真正从事某种具体工作,而只是立足于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并做出初步的职业定位,因此,研究者将此时期称为“大学生职业准备期”。

      在此期间,大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何种职业会根据自身实际做出职业规划,而且职业规划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职业规划的内容也会随着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做出及时调整以往研究表明,较高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上更愿意采取积极的行为并获得职业上的成功[4],而较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人则往往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对自己获得一份职业失去信心,最终失败气馁三、职业准备期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形成与改变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个体的直接行为经验即成败经验;观察榜样或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行为经验即替代性经验;来自他人的说服和评价即社会说服和情绪唤醒这四个主要因素之外,职业自我效能还受到个人所持有的能力观,个体的归因方式和对活动的自我监控偏好,目标设置的高低状况,个体知觉到的任务可控制性,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大学生采取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在个体的认知评价基础上综合发挥作用个体可以选择性地把握输入信息的来源,并进行综合性认知加工,从而形成最佳的个体效能判断这些因素会对不同个体产生差异化的影响,因此需要个体在其成长发展的每个阶段灵活应对环境中的可能出现的新要求、新变化,不断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才会不断地重新评估和修正自我效能感[5]。

      另外,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个体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等四、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职业准备期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研究分析1.研究对象及施测过程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集体测量的方法,以指导语指导被试认真填答所有测试问卷,对吉林省某重点综合性大学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535份,回收535份,其中有效问卷520份,样本有效率为97.2%抽样中男女生比例各占35.4%和64.6%,年级为大一至大四,专业涵盖文、理、工、医和艺术,生源来自城镇和农村,在调查的学生中有31.5%是贫困生,其余为非贫困生2.研究工具研究采用姜飞月于2002年修订职业自我效能量表[6]、肖计划等1997年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7]和由Zimet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7]作为测量工具,对535名大学生进行同质问卷测量3.数据处理研究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17.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工作4.研究分析结果对被试的职业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做描述统计,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检验和方差分析1)职业自我效能的描述统计分析根据表1可以看出,职业自我效能的教育要求因子在各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值为2.82,P<.05。

      通过事后比较研究者也发现,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教育要求方面的得分(M=84.89),P<.05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这说明在教育要求因子上,大一新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水平要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也表明了新生对大学教育方式的渴望,期待在新的大学成长环境中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他们的信心也是相当高的大四年级的学生在教育要求因子上的得分仅次于大一的学生,其次为大二年级学生,大三年级学生得分(M= 68.58)为最低,此研究结论与万生彩的研究结果相吻合[8]另外,职业自我效能的工作职责因子在各年级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F值为3.39,P<.05通过事后比较发现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一学生得分(M=90.68)显著高于大三、大四学生在该项上的得分(M=73.04,76.88)2)大学生采取应对方式的统计分析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合理化、幻想、退避等六个各自维度上,不同专业大学生得分平均数均有所不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解决问题维度上,艺术专业的学生比理科、医学、文科、工科专业的学生在P<.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另外,大学生的贫困程度对其采取的应对方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求助维度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在P<.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3)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描述统计分析另外,研究表明,大学生各人口统计学变量在社会支持各因子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从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这三个维度来年,大学生更倾向于家庭支持五、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研究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关系1.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院校陆续扩招,国家通过加大资助、贷款力度使得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开始了他们的求学之路,这也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幅增长一方面,专业学习生涯的延长使大学生职业准备期也随之延长;另一方面,由于入口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大导致了出口毕业生就业压力也显著增加2.大学生就业群体的职业自我效能现状作为职业选择的主体,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扮演着人生目标主宰者的角色,但就其社会现实而言,我国仍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没有真正对自我有明确的认识,他们既不能从已有的社会现象中获取成功的经验,也没有主动去寻找榜样的意识,而只是盲目地劳碌奔波于课堂、宿舍和食堂间,在周而复始的生活中迷失了人生目标,直到毕业临近才意识到没有真正认清自我,没有明晰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开始回避自己无法触及的高远目标,在经历一次次地失败后,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不主动获取就业信息、不参与应聘面试,开始怀疑自己的就业能力,甚至出现逃学、辍学的现象,这诸多方面无不与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息息相关,无疑是大学生自我效能匮乏的表现。

      3.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亟待提升许多学者已经将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结合起来,在研究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进而将研究领域拓展到了生涯研究的范畴无论学者研究的内容是职业自我效能还是职业生涯,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通过细致的研究提升大学生在职业准备期的职业自我效能,在明晰自我认知、职业环境的基础上,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提早制定计划,实现人生远大理想六、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式方法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环境,了解提升自我效能在大学生活中的意义大学生作为求职者中的“弱势群体”,其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着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职业态度、职业兴趣、职业目标设定、职业决策程度、职业价值取向、归因风格和职业人格特质等诸多方面教育者应正确引导大学生在认知自[来自WW]我的基础上,提高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9]2.运用积极的归因方式,提升自我职业效能感从个人的角度看,个体采取积极或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其归因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的结果会增强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反之将失败归因于个人不努力的结果会降低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感,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甚至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11]。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鼓励、强化成功体验,以此增强积极的职业自我效能信息输入,指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3.利用朋辈及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大学生提升职业自我效能,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人生目标大学生时期可谓个体职业生涯的准备期,期间的一切活动都应为未来职业发展而谋划将心理学的知识和咨询技术引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堂当中,可以加强大学生个体间的机会,同学间相互学习彼此的优点和长处,寻求同学的支持,以辅助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所不能给予的力量同时还应从社会实践和生活交流中的优秀榜样那里习得,应该大量收集优秀典型的事迹,在条件允许下邀请出色的榜样代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言传身教,以此激励在校大学生合理、高效地规划人生4.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求职培训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目前已经在职业准备期期间,对那些既面临经济困难,又面临就业困难的“双困”大学生给予特殊就业指导采取封闭式培训的方式,聘请有经验的职业生涯培训师,整理以往求职案例,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战模拟中把每个人的成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