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江苏省2012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
12页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1 页 共 12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江苏省 2012 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 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共 0 分)1. (2011 年 10 月江苏苏北四市高三调研 3 题)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官僚政治体系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 (2011 年 11 月江苏南通高三期中 1 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A.“仁者爱人” 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3. (2011 年 9 月扬州宝应县高三调研 13 题)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 “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
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 “天人感应”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以法为本” 、 “法不阿贵”4. (2011 年 9 月扬州宝应县高三调研 16 题)17—18 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 ,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下列董仲舒思想中不可能为当时思想家推崇的有( ) ①“天人感应”②“大一统”③“君权神授”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③5. (2011 年 10 月江苏苏北四市高三调研 2 题) “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 (《申子·大体篇》 ) 这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集权 B.君臣共理国政 C.君权兼并相权 D.君臣分工明确6. (2011 年 9 月南京市高三调研 4 题)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下列观点中属于他的是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C. “天人一物,内外一理”D. “天,人也,人即天也;天,物也,物即天也 ”7.(2011 年 1 月扬州市调研 14 题)“ 仁 政 ”是 儒 家 思 想 的 重 要 内 容 , 董 仲 舒 提 倡 的 “天 人感 应 ”继 承 了 这 一 思 想 的 表 现 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8. (2011 年 3 月江苏百校高三大联考 3 题) “中新网”2011 年 7 月 2 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天召开会议,决定 2011 年 10 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这一指示精神与下列哪一中国古代思想相一致(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2 页 共 12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A. “礼之胜,和为贵” B. “仁人无敌于天下”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 “养心莫善于寡欲”9. (2011 年 12 月江苏徐州竞赛 4 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 ,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是A.发明本心 B.格物致知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10. ( 2011 年 11 月 苏 州 五 市 四 区 高 三 期 中 考 2 题 ) 近 年 来 孔 子 学 院 已 遍 及 五 大 洲 而孔 子 的 学 说 传 到 西 方 , 是 从 400 多 年 前 意 大 利 传 教 士 把 记 录 孔 子 言 行 的 《 论 语 》 一书 译 成 拉 丁 文 带 到 欧 洲 开 始 的 由 此 看 来 ,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是 ( )A. 伏 尔 泰 不 可 能 了 解 到 孔 子 的 思 想B. 从 孔 子 学 院 变 体 汉 字 标 识 看 , 其 主 要 职 责 是 推 广 汉 语 而 非 仅 介 绍 孔 子C. 孔 子 学 院 的 建 立 是 孔 子 “君 子 以 文 会 友 , 以 友 辅 仁 ”思 想 的 现 实 实 践D. 《 马 可 ·波罗行记》在西欧开始流传前欧洲人不可能了 解 到 孔 子 的 思 想11. (2011 年 3 月南京市二模 2 题)以下收录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生:“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
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其中的“师”是( )12. (2011 年 11 月江苏南通高三期中 2 题) “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 ”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一定是A.王阳明 B.韩非子 C.荀子 D.董仲舒13. (2011 年 1 月南京模拟 2 题)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 (即卢梭《社会契约论》 )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他评价的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14. (2011 年 11 月江苏九校联考高三调研 1 题)下列观点,体现了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新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3 页 共 12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发展的有A. “天下为主,君为客” B.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既是真理”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15. (2011 年 11 月江苏南通高三期中 8 题)17 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 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
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人民为主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16. ( 2011 年 1 月苏北四市期末 3 题)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7. (2011 年 5 月南通市三模 3 题)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其思想A.主旨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B.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C.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相适应 D.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继承18. (2011 年 1 月南通市一模 4 题)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同的是( )A.无为寡欲 B.格物致知 C.内心反省 D.经世致用19. (2011 年 12 月江苏徐州竞赛 9 题) “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
专著故自负, (顾) 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 ”对梁启超描述的这本书理解错误的是 A.此书是指顾炎武的《日知录 》 B.其议论的核心在于限制君权C.其观点与西方启蒙思想有些相似 D.其对近代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20. (2011 年 5 月徐州市三模 3 题)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 “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 ,主要体现在(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 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 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0 分)21. (2011 年 12 月江苏徐州竞赛 21 题)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4 页 共 12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四 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2 分)(2)材料二又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性?(2 分)(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
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性?(2 分)(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 (3 分) (5)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 分)22. (2011 年 4 月盐城市二模 22 题)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