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学生理想教育方式拓展的实验》结题报告.pdf
16页《高中学生理想教育方式拓展的实验》结题报告一、引言理想和信念教育是学校德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中学生素质教育中最关键的要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青年一代是否具有良好的理想,特别是能否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担负起历史使命的至关重要的一环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成熟,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 高中生在观念上与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不论是在对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都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他们对空洞的、 虚假的、 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不仅不能使他们接受,反而会使他们产生厌恶情绪、逆向心理当前我国中学生由于受国外一些不良思想的渗透,社会上形形式式的各种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中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一直生活在比较顺利的环境里等原因,中学生普遍缺乏远大理想, 个人理想也呈现生活化和职业化再加上长期以来对中学生理想教育抽象化、表面化,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教育效果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目的与方法的矛盾,使得理想教育缺乏实效。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目标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变化,针对中学生思想现状,走出抽象化理想教育误区,探索新途径,寻找新载体,以提高理想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二、高中学生理想现状我们通过对全校1600 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和学生、教师的座谈,了解到当前中学生的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中学生理应懂得个人对国家、对家庭、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而实际上,中学生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国家、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的情况相当严重有的中学生根本不看党报和中央电视,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关注度”有14.6%以上的学生表示“管不了”和“从不想” ;对于“看到不良的社会现象”有17.5%的学生无动于衷; “看到同学有困难能热情帮助”的不到43%;能格守承诺的仅占1/3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承诺并不想负责任2、社会理想——失衡的认同当前,青少年对社会理想的认识比较模糊,认同程序存在着不足,而且对社会的经济理想、政治理想、 科学文化理想,伦理道德理想等方面的认同存在着较大的偏执性、失衡性调查显示, 在当前的改革开放中, 他们表示最关心的社会大事是“发展经济,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占被调查学生的62.4%,比较集中在对社会经济理想的关注上。
其次是对社会科学文化理想的关注,他们表示关心“发展文化科学事业,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占28.7%他们对社会政治, 社会道德等不够重视当前,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改革、建设等方面缺乏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坚定的信念调查显示, 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更加重要的只占53.6%,认为它的作用说不清的占36.7%,认为可有可无的占6.5%,认为已经过时的占3.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武器,是我国社会政治理想的核心内容,但却有约半数的人对它缺乏坚定的信仰在学校生活中, 中学生往往看不到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 道德等统一发展的关系问题他们热衷于谈论社会经济的发展,追求务实, 而忽视社会发展的其它方面容易看到我国的社会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而不容易接受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些观念谈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学生容易接受,而谈道德的,政治的建设,不容易接受,甚至产生反感这些都不利于他们良好的社会理想的形成3、个人理想——生活化、职业化调查表明,有超过51.3%的中学生没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如对于“学习的主要目的”,中学生认为“使自己将来有所作为”占50.3%, “考上大学”占33.2%,只有 16.5%的学生希望自己能“为祖国作贡献” 。
在职业选择上,有56.4%的学生希望选择经济类职业,集中反映了学生职业取向的实惠性倾向和趋向务实化的道路中学生对物质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37.8%的学生对于生活理想是“吃的香辣、穿的潇洒、玩的痛快”他们不顾家庭实际,追求高档和名牌,同学之间相互攀比, 讲排场,比阔气,对于 “有的同学向你展示名牌,你会怎么办?”表示自己也想要的占12.4%,有 25.6%的学生认为“人生在世主要是为了享乐三、理想教育新途径的探索针对学生理想现状和学校德育现状,课题组积极研究,不断探索,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初步摸索出了一套对中学生理想教育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特色,学校德育主要是围绕着这一两个主题展开的在总体规划上,我们提出了“把握两个原则,开辟三条途径”把握两条原则: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注意学科中渗透理想教育;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开辟的三条途径是:发挥“三色基地”作用;开展“五进”校园活动;构建“三为”网络,试行德育学分制以“三色基地”为抓手,拓展理想教育从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只靠课堂上讲,中学生希望有比较具体、形象的事例,所以我们探索着挖掘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开展了落实“三色基地”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1、红色基地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基地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建立了 “校史陈列室” 、 “开元烈士陵园” 、 “长乐革命烈士纪念碑”、“南山水库” 和 “丰潭电站” 五个红色基地 利用校史陈列室, 对学生进行学校发展史教育,艰苦办学的传统教育,通过校友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成名、成才的激励教育通过开元烈士陵园和长乐革命烈士纪念碑,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的个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学生为国献身,为真理献身通过南山水库建造过程的介绍培养学生愚公移山、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的精神通过丰潭电站的建造和南山水库建造的巨大差别,让学生体会建国以来祖国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联系三峡工程建设的宣传,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业,祖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的迅猛速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2、绿色基地是学生劳动、劳技、科普活动的基地学校以水库、电站、花木场、果园、茶园、场厂、 照相馆为基本活动基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南山水库是我校科技活动的大园地,学生通过大坝的选址、泥土大坝建造的原理,库区的地理、地貌、植被、绿化、水文、气象的调查和考察,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应用、深化的机会; 丰潭电站是小水量大落差发电的典型, 和南山水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物理教学提供了生动的例子。
花木场为学生花卉载培, 盆景制作等园艺活动提供了参观、实习的场所,并为我们的教师、学生提供了技术上的指导果园、茶园结合生物的植物教学,作为学生考察果树、茶叶的生长,植物对土壤、肥料的要求,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果子的采摘、茶叶的制作的场地,为学校提供了课外教育的机会 场厂、 照相馆为我们的劳技课堂教育提供了实习基地,有效地弥补了学校劳技器材的不足绿茶基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课内、课外知识的相互补充,巩固提高提供了教学实习机会3、金色基地是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学校利用校——校结对、扶贫结对、厂校挂钩,学校——社区挂钩等形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我校和贵门乡中,贵门乡校结成教育扶贫对子,姐妹联谊学校, 开展教育扶贫活动,让教师为姐妹学校上示范课,培训师资, 解决教学上的疑难,为学生提供献爱心和劳动实践的场所其次,学校支部和学生结成扶贫对子, 一方面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同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教育帮助学校还帮助困难学生和组织、工厂结对,和就地慈善分会挂钩,既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还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以更强的能力报效祖国和社会,造福全人类。
学校还实行厂校挂钩,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考察、了解工厂艰苦创业的历史,发展壮大的过程学校团委、 学生会还组织团员、学生志愿服务队,为孤寡老人服务,为社区建设服务, 为烈军属送温暖自愿发起捐钱、 捐书、捐物的“献爱心”行动通过活动,推动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进”校园为依托,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立足本校实际,面向全体学生, 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探索出一条“法制进校园” 、 “安全进校园”、 “健康进校园” 、 “美育进校园” 、 “爱心进校园”的新路子,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取得良好效果1、法制进校园随着“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的增加,社会上不良文化的侵蚀和信息的更加畅通, 使学生的思想心理更加复杂,家庭教育的缺失和滞后,使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膨胀 学校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月活动,从源头入手,狠抓学生法制观念的加强通过司法部门送法进校,在押犯人现身说法,极大地震撼了广大学生2、安全进校园 “安全重于泰山” 、 “千好万好,安全出了问题,一切等于零”,在安全上,一抓安全意识的提高,二抓安全技能的培训,三抓安全制度的落实,确保学生的乘车安全、游泳安全、用火安全、人身安全。
3、健康进校园高中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并逐渐成熟的时期,自我意识的增强、繁重 的学习任务、 不尽人意的家庭环境等多种原因,增添了学生成长的烦恼学校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 也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从外省引进心理学专业教师,在校内开辟心理健康咨询室,编印《校园心雨》报,开设心理教育课,开展专题等,对思想上苦恼甚至出现偏差的学生及时疏导,保证学生的人格获得健康发展4、美育进校园美育上注重显性的独立形态(艺术教育),也注重美育隐性的渗透形态,使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不断丰富美育的载体,如学校的 “两节一会”(艺术节、 体育节、五四歌咏会) 、 “两赛一助”(书画比赛、读书征文比赛、助困活动),每周的“一主题”和每天的“两操三扫” (广播操、眼保健操、一日三扫)都以美来激励活动,在活动中展示美2004 年 2 月至 6 日,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读书教育系列活动,每月一个主题,分别为勤劳勇敢、爱国主义、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通过“校园陋习不文明现象曝光” 、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 “告别校园陋习,做文明学生”演讲比赛,文明之星评比等具体活动, 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增强了学生民族精神意识,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5、爱心进校园对后进生,教师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理念,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工作对贫困生,由团委发起“爱心助困”活动,通过捐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关爱之情2004 年 2 月 17 日、 19 日《浙江日报》 、 《绍兴日报》刊登长乐中学毕业生郭静鸳、郭静妮因“母亲患重症无钱医治,姐妹大学生面临失学”的报道后,广大师生自发行动为学姐献爱心,《绍兴日报》、 《嵊州日报》分别作了报道构建“三为”网络,试行德育学分制所谓“三为”网络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协调配合,目标一致,形成网络,共同完成高中生理想的培养任务1、以学校为阵地,发挥学校在学生理想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占总体时间的70%左右, 学生许多思想道德问题主要在学校引起,因此要紧紧抓住学校理想教育这块阵地1)提高教师对学生思想品质培养的艺术在学生思想品质培养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采用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和选取恰如其分的培养内容,教师要关心学生,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随时处理; 每个教师以身作范,做好表率作用,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中学生从身边所尊敬的人那里,找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2)重视学生团委党建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