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互联网巨头“抢食”数字博物馆博物馆数字化与数字化博物馆.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1431033
  • 上传时间:2021-12-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8.50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互联网巨头“抢食”数字博物馆博物馆数字化与数字化博物馆在数字化的今天,博物馆、美术馆的虚拟数字化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从最初仅仅是将收藏品 数字化,到现在增加互动交流功能,其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 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数字展馆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仅仅在20多年前,数字博物馆似乎还是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的“专利”如今,数字博物馆在全世界遍地 开花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博物馆美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领先于全球有关资料显示,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美国记忆” (AmericanMemory )计划,将图书馆内的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 像等藏品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并编辑制作成系列 的专题1995年美国正式建成博物馆互联网系统, 将美国国内诸多博物馆的馆藏信息数据库纳入网络传播系统,使得博 物馆藏品的信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欧洲的数字博物馆技术基本上也是在同一时间开始发源从已披露的公开信息中得知,早在 1994年,大英博物 馆就已经着手建立多媒体馆藏数据库,到了 4997年,推出一个多媒体藏品查阅系统,从 2000年6月开始,观众可由 大英博物馆网站的访问,获取馆藏 5000件重要藏品的相关信息。

      而欧洲的另外一大博物馆卢浮宫则在 1995年,着手准备开放官方网站 到了 2004年,观众已能看到3.5万件馆 内公开展示的藏品以及 13万件库藏绘画作品而亚洲的日 本、印度、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博物馆的水平也 十分高从国内的情况来看,1998年8月,河南博物院网站第一 次出现在互联网上1999年5月,国家文物局在河南博物院 专门召开了博物馆文物信息标准化研讨会从那以后,中国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开始加快步伐,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 物馆、上海博物馆、成都博物院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通了 网上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参观博物馆博物馆数字化是一回事,数字化博物馆又是另一回事 随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拥有自己的网站,究竟如何使数 字博物馆的吸引力更大?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站了解博物馆 的藏品,并进而能够踏入实体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各大博物 馆所关注的重心之一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脚步,实际上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密不 可分,特别是虚拟 3D技术的出现,已经能够让博物馆的参 观方式,从传统的实地观赏进入虚拟用户体验阶段线上结 合线下的浏览方式,高科技的交互应用,让人们参观博物馆 更加便捷二维码导览功能,让观众只要通过,就能拥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导览者”。

      如国家博物馆官方公众平台于2012年12月21日开通,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国家博物馆官方订阅人数已突破1.3万,语音导览信息查询数量超过 16.3万目前,国家博物馆还开通了“微网站”,广大观众还可借此获取参观、展览和各种活动的信息从上海的发展来看,中华艺术宫数字博物馆是我国国内首次实现并提供全场景虚拟浏览的博物馆官方网站据中华 艺术宫相关人士介绍,在拍摄取景过程中,有关机构对数据 采集的精度和品质作了深入研究,在遇到较低照度区的图像 采集模糊、无法展现展品细节这一技术难题时,展览场景数 据采集特别按照区域内不同照度分别采集后进行拼合,将高 反差的图像进行优化,尽可能保证图像的清晰细腻此外, 馆方还按照馆内参观路线,将参观范围内的所有空间勾连起 来,几乎把实体中华艺术宫全部搬到了网上,观众可以循着 参观路线模拟在中华艺术宫的现场观摩中华艺术宫将高精 度的图像、全场景虚拟浏览以及大数据容量三大观众体验层 面纳入艺术史框架内,具备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博物 馆”的基本要素从国外的技术来看,英国伦敦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馆在创建藏品的3D影像和开发交互式3D技术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馆有约 8万件藏品,是世界上陈列 埃及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为吸引游客、增强游客的体验 度,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馆与伦敦大学学院合作,借助 3D 激光扫描技术,制作出高品质的 3D藏品影像博物馆还将 3D影像带来的立体视觉效果与动作识别技术相结合,力图 让游客实现“不仅看得到,更能摸得到”的双重体验观众 只要在手上佩戴特殊的装备,既可以通过头戴装备看到 3D影像,同时手上又可以感觉到这件物体的质感多元交互信息借网络实现博物馆服务的智能化许多互联网巨头虽然并不是艺术机构,但是依托强大的 技术资源以及资金实力,通过合作的方式,让数字博物馆也 成为了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谷歌于 2012年4月宣布公布了一系列?稻寒?展现了谷歌“艺术计划”的发展进程参 与到这个计划的艺术机构遍布 40多个国家和地区;艺术门 类由单一的绘画作品拓展至纺织品、玻璃制品和陶瓷制品等 多种门类据谷歌透露,在这里,你可以细致入微地欣赏到 世界级艺术作品,揣摩梵高在《向日葵》中的运笔,研究司 母戊方鼎上岁月的痕迹,探究台北故宫博物馆中的翠玉白菜 的纹路,甚至进入白宫,欣赏华盛顿和林肯的肖像……互联 网时代虚拟博物馆让更多热爱艺术的人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谷歌的“艺术计划”的核心并不在于广泛呈现 艺术品,而是通过对于访问的数据的分析,产生有价值的大 数据资源。

      举个例子来说,当统计了用户花在“艺术计划” 页面观赏某一博物馆收藏的油画的平均时间,就可以与其他 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当前环境下,观众对于哪类艺术品更加 有兴趣,这对于博物馆策展或者引进相关展览,会有非常大 的参考价值虽然在传统意义上来说, 博物馆只是持有展品, 但其本身也存储了大量的与这些物品相关的用以吸引公众 的信息和数据根据国内有关博物馆在加入谷歌“艺术计划”之后的数 据监测,其境外观众的访问量大幅上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 会使得博物馆的藏品能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吸引更多的观众 前来实地访问参观这对于博物馆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 的比如湖南省博物馆加入谷歌“艺术计划”之后,网站访 问量提升了 175%,平均每次访问的浏览量和持续访问时间 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非中文访问者数量更是得到显著的提 升,英文用户是此前的 4倍,日文用户是以前的 6倍,有将 近半数的访问者来自海外 目前,我国已有博物馆4165家,馆藏文物约3505万件,每年举办展览约 2万多项, 接待观众人数达6亿人次如果从国内的博物馆现状来看, 这已经是非常可观了但是如果置身于全球来看,这个数字 还是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当数字化引领世界各国的博物馆能 够互联互通,了解不同博物馆的同类艺术品,将使得观众的 参观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而对于博物馆来说,则会使得其经 营以及布展发生划时代的变革这种变革其实在海外的一些博物馆中已经开始出现如 在数字化手段的帮助下,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已经开始尝试 “游击展览”,来证明他们并不需要花这么长时间来准备一 次专题陈列数字化提供了 “物、人、数据”三者之间的双 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现 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模式,从而实现博物馆服务、保护和 管理的智能化自动控制与优化实体博物馆是数字博物馆无法替代的对于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很多人都担心这是否会导致实 体博物馆被取代?对此,国内一家博物馆的馆长表示,实体 博物馆是数字博物馆无法替代的首先,实体博物馆蕴含着 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其次,实体博物馆为人们对未知事物 探究提供了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从记忆这个层面来说,博物 馆就是一种“物证”,包含了很多人文的体验、感受及人类 与大自然亲近的渴望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博物馆有着创造 性的功能,以博物馆为载体的一些科研机构及教育机构就承 担了这种功能这些都是数字博物馆所无法取代的应该说,公众通过数字博物馆了解藏品,从而被进一步 吸引去体验实体博物馆,二者互动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从 这个角度来说,数字博物馆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实物“拷贝” 到虚拟世界,更应该是能够引起观众共鸣、激发观众灵感和 推动创新的重要来源。

      通过数字博物馆,人们不仅可以了解 到丰富的馆藏品,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 兴趣爱好有更深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中国画院数 字博物馆所设计的观众上传自己的作品,请上海中国画院的 专家进行点评这个互动交流功能,颇具创意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今后的数字博物馆会否有一 个虚拟的主持人,其可以对于观众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充分 应答交流一个无法向观众提供多方位、多层次信息的数字 博物馆,是无法做到令观众 ?M意的如果数字博物馆能够 提供给观众“视觉的、感官的、娱乐的、社交的、学习的” 等各种体验,其所要表达的信息将会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 中得到潜移默化的传递随着移动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博物馆正从原先的电脑 屏,开始走向“口袋”中各类 APP的出现,使得原先基于 浏览器的应用,逐渐走向了手掌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APP,除了附带各种语言的语音服务,还能分享藏品并编辑相关感想发送到社交网络,这无疑是这款 APP的最大亮点因为在社交网络上,很容易就一个话题形成热点,并可以通 过交互的方式来形成意见领袖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机构和学者关注数字化博物馆的生存,越来越多的专著也开始出现像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 秘书长G?怀恩?克劳夫出版了名为《两个世界的精华:数字 时代的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电子著作,为史密森博 物学院在藏品数字化、研究众包化以及如何广泛吸纳公众对 藏品的阐释等方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中有个观点非常有 意思:在云存储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史密森博物学院的 艺术品又有何区别呢?人们将不再关注这些艺术品来自哪 个机构这个观点无疑提醒现在越来越多进行数字化的机构,如果仅仅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其结果就是当你花费了大量 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自己的收藏放到网上,你也许将你 的潜在观众拒之在了门外数字博物馆之间的竞争,一定是 软实力的竞争,这就是与观众的互动以及对于观众的引导, 这肯定不是机器能够做到的,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从这个 角度来说,未来的数字博物馆的发展, 肯定要重新回到“人” 的角度,特别是依托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沟通,以此赢 得更多人的关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