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ppt
30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第十次课,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一、概述,中枢是相对的,分为中心区,周边区和联合区(额叶的9、10、45、46区等;顶叶的7、39、40区等),周边区,中心区,联合区,二、额叶的主要机能代表区,额叶主要与随意运动和高级的精神活动有关(躯体运动、语言、智能、情感),参与植物神经的调节和小脑共济运动的控制,一)中央前区:中央前回、旁小叶前半、额上中下回后部,结构特点:属于无颗粒皮质;皮质最厚;,层很厚,又分三亚层,有大型锥体细胞;层最厚,由锥体细胞组成,4区出现巨型锥体细胞约34000个,其中下肢占75%,上肢占18%,面部占7%;层也厚与白质交界不明显Betz细胞轴突大部进入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来自较小的锥体细胞,锥体束的纤维31%来自4区,29%来自6区,40%来自3、1、2、5、7区,1、,运动区(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旁小叶前半(4区为主),传入F:,小脑丘脑腹外侧核-F,丘脑下丘脑的其它感觉F,1、5、7、8、9、10区联络F,经胼胝体的对侧4区的连合F,形成垂直和水平联系,传出F:主要是锥体系,还有锥体外系、皮质丘脑下丘脑F、皮质脑桥F和皮质网状F,主要机能:主对侧半骨骼肌随意运动,旁小叶也对肛门和膀胱有作用;深感觉也可至运动区。
损伤:破坏性-单瘫,刺激性-局限性癫痫,2、运动前区,位于运动区之前,包括6、8区结构:主要为大锥体细胞无巨型锥体细胞,主要接受丘脑腹前核和腹中间核的纤维并与同侧半球4、1、5、39、40、42区有F联系;,与对侧半球4、1、5、39、6区有连合纤维与丘脑和纹状体有关,控制肌张力机能特点,刺激阈较4区高,发冲动需经4区下行束至运动N元,痉挛性偏瘫与6区有关,属于锥体外系,与大组肌群运动,粗大姿势调节,维持肌张力有关,6区是运动周边区,其冲动经4区下传,6区通过4区对皮质下中枢的一些反射起抑制作用如强握反射,摸索反射等,病变:大组肌运动障碍;强握反射和摸索反射(运动前区和1岁以内均可出现)3、,第二运动区,位于额下回的盖部和大脑外侧裂的上壁,主对侧肢体运动,发F也加入锥体束,4、辅助运动区,位于半球内侧面6区和8区小部分,机能投影:头前臀后背向下四肢近上缘,损伤:不引起维持体姿和永久性运动障碍,主要产生癫痫发作,心悸亢进,面潮 红 等,5、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Broca区44,45区=额下回后部的三角部+盖部,形成:小儿期开始经多次模仿和实践逐渐形成(主要是手的利用),选择主手的早晚对其有影响。
病变:运动性失语,丧失说话时肌肉配合能力,多伴有失写症6、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8区,书写需手和眼的运动配合,邻头眼转动中枢,损伤:失写症,7、额眼区(意识性头眼同向转动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下,主两眼同向偏视运动并与颈肌运动协调,发F行于皮质核束-网状结构-眼肌运动核,17区-上纵束-额眼区,损伤:刺激-头眼转向病灶对侧,破坏性-同侧;,两侧破坏-永久性两眼侧视麻痹,二)前额区,前额区位于中央回之前,又称额极区,额回大部(8、9、10、11、12、45、46、47)、眶回(12、13、14)和内侧额回,很发达 是联络区,纤维联系:,上下额枕束-同侧顶、枕、颞叶皮质,胼胝体-对侧前额区及其它皮质,同丘脑纹状体下丘有往返联系,丘脑背内核与9、10及眶回有往返联系,额桥束到小脑新皮质(调整运动的速度和范围),可能与脑N运动核有联系,机能及病变,A精神活动-思维、判断、智能、情绪、回忆等,下丘-丘脑背内核-前额区以完成高级精神活动高级精神活动是大脑皮质复杂的活动,但前额区病变特别是两侧时常可产生额叶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淡漠或盲目欣快、反应迟钝、智力低下、缺乏自知力、近期记忆丧失等,B肌肉的协调运动,C额叶性共济失调:直立行走障碍、步态蹒跚、向病灶侧倾倒,植物神经中枢,除边缘系统外,额叶也与植物N有关,旁小叶前部4:直肠、膀胱反射,半球外侧面4:血管、呼吸运动,6区:立毛、泌汗,8区:眼外肌、瞳孔反应,辅助运动区:心率加速、瞳孔开大,三、顶叶的主要机能代表区,1、一般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旁小叶后半3、1、2,3区中心区,1、2区是周边区,结构特点:分子层薄,锥体细胞较大,内颗粒层C密,节C层薄,无巨型锥体C,,3区属于颗粒型皮质(近似纹皮质),1、2区属于额叶型皮质,纤维联系,丘脑腹后核,312,其中内侧核(头面)下1/3;外侧核(躯干四肢)上2/3和旁小叶,大部F到3区,30%到1区,2区接受3、1区F的侧支,与同侧5、6、7区有联合F,与对侧4、3、1、2、5、7区有连合F,投影:与敏感度有关,四肢在前后上桡胫在前,尺腓在后,机能:,对侧半身皮肤浅感觉(也有部分粘膜感觉)躯干部双重管理,对侧半身深感觉,三种识别能力,A识别空间关系,B识别刺激的强度,C识别所触物体的异同,注:中央后回仅是感觉中枢的核心部位,损伤:,对侧半身相应部位感觉障碍,但因痛温和粗略触觉在丘脑水平即达到意识阶段,所以皮质病损时无明显的皮肤感觉障碍,主要对三种识别机能有明显障碍。
刺激性病灶,感觉性癫痫并可扩散,破坏性病灶,对侧各种感觉障碍,痛温轻,深重,精触和实体感觉最重,并且四肢重于躯干,末稍重于近端,2、第二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外侧裂顶壁,中央前、后回下端和脑岛之间区,投影:头前足后,正立,机能:主轻触觉和震颤觉,接受双侧F,对感觉做粗浅分析,3、第三躯体感觉中枢,位于辅助运动区,4、味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下端,5、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于角回39区邻19区,属于认识机能区,理解文字含义,损伤:视觉正常,失读症,6、运用机能中枢,位于缘上回40和额中回后部,运用机能是大脑皮质广泛区域(感觉和运动)协同活动的结果,在大脑皮质进行一系列复杂高级分析综合后,通过运动区下行束实现有目的性的活动,损伤;肢体能动,但不能完成有目的的活动,丧失使用工具的能力,失用症(胼胝体损伤也可引起),7、顶叶失语症:特殊类型的失用,病人对词汇运用困难8、实体(形体)感觉中枢,位于顶上小叶5、7区,用触摸来认识已经熟悉的物体,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感觉,必有其它感觉(特别是触和深)的存在,其丧失是其它几种感觉同时丧失的结果损伤:单纯实体感觉障碍,病人只能描述各种物体形状,不能借触摸认识物体,属于触性不识症,9、体象中枢,位于右顶叶,接受各种感觉冲动进行分析、综合、判断。
损伤:急性病变(血管病)时对自身结构发生认识障碍偏瘫无知症;偏瘫失认症;多、少肢症,10、锥体外区,3、1、2、5、7、39、40区,与感觉区重叠,完成半机械、半随意的整合运动,四、枕叶的主要机能代表区,1、视中枢,距状沟周围皮质17,纹区,18、19区为视觉周边区,结构特点:最薄,颗粒型皮质,,层又分浅中深三亚层,浅深为小细胞,中为有髓纤维色浅形成金钠利(Gennari)氏纹,新鲜标本肉眼可见故称纹区,视辐射F主要至层纤维:视网膜黄斑区F至17区后1/3,周边区纤维至前2/3,上半至沟上,下半至沟下,17发F18、19,,18发F17、19、20,,19与额眼区有往返联系,,18、19与39有往返联系,也与24有往返联系,,通过联络系和连合系与同对侧皮质联系损伤:,刺激性-幻视,破坏性-相应部位视觉缺失,2、视觉认识区18纹区旁区,形成视觉形象(印象),接受17区冲动,病损:失认症,多为优半球或两半球18区损伤时产生,虽未盲但似盲人,需借助嗅听摸来认识物体3、视物再现区19纹区周围区,视物再现和回想并与嗅听味机能相关,与17、18区有联系,病损:失去定向力,未盲但不认识熟悉的物体和环境。
18、19区对视觉进行高级分析综合,两区受损病人能见到物体但无意识上的领会4、与视觉有关反射的中枢,两眼同向(跟随)运动中枢:18、19区,两眼异向运动(内聚)中枢:19区,1719枕叶中脑束顶盖前区动眼N正中核两眼内直肌,瞳孔调节反射中枢:19区,5、锥体外区18区,枕桥束,五、颞叶的主要机能代表区,1、听觉中枢,位于颞横回41、42,41区为中心区,接受听辐射纤维,42区为周边区,前高频音波,后低频音波,42区接受简单音响而不形成音象,损伤:不聋,但对音响的空间定位力(是听中枢接受两耳声音经分析、综合判断的结果)及听印象的记忆力减弱刺激性病灶产生幻听,2、前庭区22,颞上回中后部,病变:眩晕和平衡紊乱,3、听觉(感觉)性语言(听讲)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22,对有声语言进行分析综合,病损:感觉性失语或失听症,多伴有失写和失读症,4、听反射性头眼转动区,颞上回下部22,刺激此区双眼向对侧凝视,5、语言形成区(命名中枢),位于颞叶后部,21、22区后部,通过观察认识建立物体与其名称的关系,6、颞前区20、21、38,记忆、联想、比较等高级活动有关,损伤:记忆力障碍,近期无,远期完整7、嗅中枢,钩回34和海马前部28,接受两侧嗅觉F,一侧损伤无嗅觉障碍,刺激性可产生幻嗅,8、锥体外区20、21、22,颞桥束,损伤:共济失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