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14课件.ppt
40页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金盛华金盛华金盛华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本本 章章 要要 点点* *侵犯的概念侵犯的概念* *关于侵犯的主要观点关于侵犯的主要观点 * *侵犯的影响因素侵犯的影响因素 * *媒体暴力与侵犯行为媒体暴力与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的控制和预防侵犯行为的控制和预防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第第十十四四章章 侵侵犯犯行行为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一、侵犯行为的概念一、侵犯行为的概念二、侵犯行为的解释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一、侵犯行为的概念一、侵犯行为的概念(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1. 从侵犯的方式上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2.从侵犯的动机上看,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retaliatory aggression)和工具性侵犯(instrumental aggression) 3. 根据侵犯的指向性,还可以分为公然侵犯(overt aggression)和关系侵犯(relational aggression)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三)侵犯的普遍性图14-1最血腥的一百年——20世纪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四)侵犯的稳定性 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 赫伊斯曼(1984)对600多名被试进行历时22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侵犯性记录能够很好地预示他们成年以后(30岁)的侵犯性行为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二、侵犯行为的解释二、侵犯行为的解释(一)侵犯的本能理论 侵犯是一种本能,是由遗传获得的,而非习得的。
1.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 死本能是一种对内自我破坏的倾向生的本能会把侵犯推向他人,把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外部,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 人的攻击力是由内而发,而且人类的侵犯行为不会消失重要的是让人们有机会以非破坏性的方式将侵犯性释放出来(体育竞技、自由搏击) 2. 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侵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侵犯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于实施侵犯,而战争就成了发泄侵犯冲动的重要途径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 3.对本能论的评述 本能论认为人类之所以会出现侵犯行为,是因为具有与生俱来的侵犯本能这种观点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类质疑是,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侵犯本能 另一类质疑是即便在动物身上存在侵犯本能,那么是否就意味着人类就一定具有侵犯本能呢?如果人类具有侵犯本能,那么我们可以预期,人类应该在侵犯本能的驱动下程序化地表现出侵犯性。
由此推断,人类侵犯行为的表现上应该有许多相似之处事实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种类上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侵犯归于个体内部 脑机制:脑机制: 海马:海马:影响情绪; 杏仁核: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5-羟色胺:-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 雄性激素:雄性激素:增加攻击性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三)挫折—侵犯理论 1.最初的理论观点 挫折(frustration):对行为后果的阻碍 玩具实验(勒温,玩具实验(勒温,1941 )) 实验组: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全是玩具的房间前,孩子们非常想期待玩那些玩具,但是实验者只允许他们从窗外观看,不许他们进去玩。
在经历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之后,这些孩子最终才有机会玩那些玩具 控制组的孩子则一开始就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没有遭受挫折 结果发现: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性,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或是踩踏玩具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 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 哈里斯(Harris, 1974)实验 实验助手在商场、银行和售票窗口排队的人群中插队,插到第二个人或者第十二个人的前面 观察表明,第二个人对插队者的反应比第十二个人更具有侵犯性由于第二个人比第十二个人能更快地达成目标,所以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 口头攻击口头攻击非语言攻击非语言攻击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 替代性侵犯 ((displaced aggression )):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对方抗衡时,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 替代性侵犯(displaced aggression)有两种类型: 侵犯对象的替代侵犯对象的替代 侵犯类型的替代侵犯类型的替代 eg. 受到父亲责打的孩子由于不能直接挥拳打倒父亲,可能会嘟嘟囔囔地骂父亲几句(侵犯类型上的替代),或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侵犯对象上的替代)。
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 2.理论的修正 (1)侵犯线索 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愤怒”的情绪状态;只有当环境中出现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时,侵犯才会出现 侵犯线索具有个体差异性,只有当个体将某个事物与侵犯行为联系在一起时,线索才具有引发侵犯的作用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2)武器效应 武器=有效的侵犯线索 伯克维茨和李•佩奇(Berkowitz &Le Page, 1967)的实验 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使被试有机会对实验助手实施电击 实验条件a:桌子上除了放有电击设备外,还有一杆.12口径的猎枪和一支.38口径的左轮手枪(武器条件) 实验条件b:在电击设备旁边放置两副羽毛球拍 结果表明当被试愤怒时,他们在武器条件下,比在羽毛球拍条件下对实验助手实施了更多电击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 3.对挫折—侵犯理论的评述 挫折并不是侵犯的唯一原因,而且挫折也不是总导致侵犯行为。
挫折究竟是指一种外部的环境条件(某一事件),还是一种个体的内部状态(由这一事件引起的内部感受),挫折—侵犯理论在这一点的阐述上有些不足 另外,替代性侵犯的观点非常有趣,可是,人们对于究竟什么样的事物会成为替代性侵犯的目标物还没有给出充分的界定,也没有足够的研究加以证实而且,挫折—侵犯理论也无法解释攻击行为多样性的问题 侵犯线索理论也没能逃开研究者的质疑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四)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的侵犯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班杜拉,1963,1973 ) 1.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 (1)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习得侵犯行为 因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关注) ,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大打我娃娃实验) (2)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 通过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习得侵犯 模仿电影中的成年人或者卡通人物,出现攻击玩具的行为。
第一第一节 侵犯行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的概念及其原因 2.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述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的论述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社会学习理论在习得的侵犯行为和实际出现的侵犯行为间作了重要区分 它解决了挫折—侵犯理论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人类侵犯行为的多样性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对侵犯行为不关注或忽视,可减少侵犯行为在这种条件下既没有提供可以仿效的侵犯榜样,也没有提供额外关注的强化第第二二节 影影响响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因因素素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第第二二节 影影响响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因因素素•一一、、影影响响侵侵犯犯行行为为的的个个人人因因素素 (一)A型人格 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 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 。
第第二二节 影影响响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因因素素(二)敌意归因偏差 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你在图书馆前漫步,一个冒失的家伙撞倒了你 情境不明确信息不清晰敌意归因偏差: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报复性侵犯行为 第第二二节 影影响响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因因素素(三)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Bettencourt & Miller,2019;Knight,Fables & Higgins,2019)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男女攻击方式上的差异,在八岁时即出现(儿童时期的间接侵犯形态有:说谎、冷漠、报复等形式),然后差异逐年增加,直到十五岁左右,并延续到成人时期(Bjokqvist et al..1992)第第二二节 影影响响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因因素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一)高温 美国五十个城市45年(1950-2019)的年平均温度 vs 暴力犯罪的信息——天气越热的年份里暴力犯罪的比率越高。
戴厄舍和德勒维(Anderson, Deuser & DeNeve,2019)实验:被试在一个可调温度的房间内打游戏房间内可调为适宜温度(大约72F)或是非常高的温度(94结果发现,温度越高,被试体验到更多敌意,人们会出现越多的侵犯念头温度越高,侵犯行为就越多?倒倒U型型 侵侵犯犯第第二二节 影影响响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因因素素(二)酒精和药物 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第第二二节 影影响响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因因素素 (三)唤醒水平 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两个部分:生理唤醒以及个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认知性标定 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第第二二节 影影响响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因因素素(四)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第第二二节 影影响响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因因素素•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一)文化与侵犯 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二)媒体暴力 (media violence)是指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1.媒体暴力与侵犯性的关系 挫折—侵犯理论的支持者所提出的宣泄作用认为,个体做出侵犯行为(无论是真实出现或是仅仅模拟),都会得到精神上的宣泄,这样就降低了将来出现侵犯行为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社会学习理论和侵犯线索理论提出,目睹暴力行为并不是一种宣泄,而会导致更多的侵犯行为 第第二二节 影影响响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因因素素 2.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1)媒体暴力影响孩子对于暴力的认知 “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好人”也会使用暴力行为;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暴力未尝不可”。
(2)媒体暴力改变孩子关于暴力的态度 暴力镜头已经不构成新异刺激,对此形成漠视的态度,减弱他们对暴力行为的敏感度,降低他们对受害者的同情 (3)媒体暴力引发孩子对暴力的模仿 看到看似真实、没有受到惩罚的暴力行为,模仿这种行为,在处理问题时,简单的运用模仿到的行为第第二二节 影影响响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因因素素(三)暴力视频游戏 研究者认为,暴力视频游戏将会引发游戏者的侵犯行为研究已经证明,实验室中设置的暴力视频游戏,就会增加被试的侵犯想法和行为,暴力视频游戏与侵犯行为、违法行为有高正相关,这一效应在具有侵犯倾向的个人及男性身上表现更加明显(Anderson & Dill,2000,转引自Ferguson,2019) 第第三三节 日日常常生生活活中中的的侵侵犯犯行行为一、家庭暴力一、家庭暴力二、校园欺负二、校园欺负第第三三节 日日常常生生活活中中的的侵侵犯犯行行为•一一、、家家庭庭暴暴力力 11.25 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我国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受害者一般以妇女儿童居多就总体而言,受教育程度越低,生活越贫穷,社会地位越低,则家庭暴力的发生率越高 。
家庭成员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50%以上,知识分子实施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第第三三节 日日常常生生活活中中的的侵侵犯犯行行为•二、校园欺负二、校园欺负 中小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一种侵犯行为,包括恶意推搡他人、打骂他人、给他人起侮辱性的绰号、散布谣言等等学校中的欺负行为非常普遍,在各个国家中都具有很高的发生比例 (一)欺负行为的特点 欺负行为的特点:它属于侵犯行为或故意伤害行为;行为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欺负行为的双方在力量上以不均衡为特点 (二)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 欺负行为参与者的人格特质 ,家庭因素 第第四四节 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控控制制与与预防防一、移情能力培养一、移情能力培养二、成熟个性的培养二、成熟个性的培养三、宣泄三、宣泄四、社会公平的建立四、社会公平的建立第第四四节 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控控制制与与预防防•一一、、移移情情能能力力培培养养 移情是指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能够体察到他人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降低其侵犯性 第第四四节 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控控制制与与预防防•二二、、成成熟熟个个性性的的培培养养 犯罪心理学家强调,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较高,对别人进行侵犯的可能性也较小 犯罪心理学家强调的成熟个性特征主要有:(1)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2)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3)不保留敌意与怨恨;(4)不歪曲现实;(5)自我认识客观;(6)对自己的行为负责;(7)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而不成熟的个性特征则与此相反第第四四节 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控控制制与与预防防•三三、、宣宣泄泄 宣泄(catharsis)的基本假设是,侵犯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能量聚集越多,其发生侵犯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若这些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就可以减小其侵犯性的强度,攻击行为也会随之减弱一切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宣泄是指已经产生了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而言的对于未产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实际地经验侵犯行为,或想象、目睹别人实施侵犯行为反而会更增加侵犯的危险性,这证明宣泄方法不能滥用,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第第四四节 侵侵犯犯行行为的的控控制制与与预防防•四、社会公平的建立四、社会公平的建立生物心理学家的猴子实验(Brosnan & de Waal,2019)被试:卷尾猴给一对猴子两个代币,可以用代币换取报酬(黄瓜或者是更喜欢的葡萄)实验条件:1)平等:两只猴子都得到黄瓜;2)不公平:一只猴得到葡萄,另一只猴得到黄瓜;3)努力对照:一只猴没付出努力就获得葡萄,另一只猴用代币只换得黄瓜;4)食物对照:一只猴子用代币换得黄瓜后,发现在另一只猴子常待着的地方放有葡萄相对剥夺理论” (亚当斯,1965)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都有公平感否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 作作业与与思思考考题1.你怎样看待侵犯行为的普遍性和连续性?2.有人认为,没有一种侵犯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侵犯行为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试比较各种理论间的异同3.请你举一个生活中替代性侵犯的例子你觉得什么时候会出现替代性侵犯?4.你怎样解释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之间的联系?5.社会学习理论和挫折—侵犯理论对媒体暴力的作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你赞成哪一派的观点?请详述原因6.设计一个实验,考察酒精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你觉得有哪些变量需要控制?7.除了文中提到的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你觉得还有哪些其他途径?建建议读物物1.R. A. 巴伦, D. 伯恩等.(2019).社会心理学(黄敏儿,王飞雪等 译,第十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埃利奥特•阿龙森.(2019).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3.安•韦伯. (2019).社会心理学(赵居莲 译).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4.章志光等. (2019).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Bandura A. & Walters R. H. (1963).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 Rhinehart and Winston. 6.Baron R. A. & Richardson D. R. (1994).Human Aggression. New York: Plenum. 7.Huesmann L. R., Moise J. T., Podolski C. L. & Eron L. D. (2019).Longitudinal Relations Between Chil-dren’s Exposure to TV Violence and Their Aggressive and Violent Behavior in Young Adulthood:1977-1992.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9),20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