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教案.doc
28页侣俸中学教案 设计者:侣俸中学 陶鸿中 执教者:侣俸中学 陶鸿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藤野先生》教案设计导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2.指导学生对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片断、内容加以分析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导学重点:1.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 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导学难点:1. 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2. 语言的感情色彩和副词的准确运用导学课时:3课时导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第一课时 (总第30课时)导学要点: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一、导入,简介作者揭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学必求良师益友疾学在于尊师 [视频]2-鲁迅和藤野先生二、检查预习、听读课文1、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注释摘录烂熳(màn) 不逊(xùn) 诘(jié)责 喝(hè)采 杳( yǎo )无消息 深恶(wù)痛疾补充注释绯(fēi)红 发髻(jì) 芦荟(huì) 陌(mò)生解剖(pōu) 模(mó)糊 落(luò)第 畸(jī)形 匿(nì)名 漏泄(lòu xiè) 教诲(huì) 瞥(piē)见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cuò) (2)重点词语注释摘录〔烂熳〕〔油光可鉴〕〔标致〕〔客死〕〔掌故〕〔模胡〕〔落第〕〔不逊〕〔匿名〕〔诘责〕〔影〕〔适值〕〔杳无消息〕〔正人君子〕〔深恶痛疾〕补充注释据意写成语。
好意难却:好的心意让人难以拒绝却,推辞,拒绝小而言之:从小处来说,从细节来看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节奏分明,和谐悦耳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物以稀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3)快速阅读用一句话概述课文内容鲁迅《藤野先生》mp3音频朗读17分钟)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几个生活片断2、听读课文三、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批 注教学反思: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佩、怀念之情,必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立足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人物品质的感知第二课时 (总第31课时)导学要点: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指导学生对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片断、内容加以分析理解一、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一)练习一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参考答案:事情:①“清国留学生”在东京赏樱花、学跳舞;②初到仙台受到“优待”;③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④藤野先生给“我’’纠正解剖图;⑤藤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⑥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⑦匿名信事件;⑧看电影事件;⑨“我”与藤野先生惜别;⑩怀念藤野先生。
小标题:①东京见闻;②初到仙台:③添改讲义;④纠正解剖图;⑤关心解剖实习:⑥了解中国女人裹脚;⑦匿名信事件;⑧看电影事件;⑨惜别;⑩怀念二)以“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文中写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我”,并主动问“我”上课的“讲义”能否抄下来,要“我”拿出所抄的讲义给他看,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里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在藤野先生亲切和蔼的谈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既尊重学生──“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也尊重科学──“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3.关心解剖实习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三)练习二 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参考答案:他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他在“我”的艰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二、感受爱国情怀(一)思考: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二)练习三 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课文用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霹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燕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的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气”,继续战斗《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性散文,理清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采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口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写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一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三、双线结构: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小结以上几个问题都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与课文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是统一的整体。
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野先生这一中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主题思想: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写作特色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3.语言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写作特色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3.语言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批 注教学反思: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对而言难度大大降低第三课时 (总第32课时)导学要点:1、体会本文语言具有感情色彩的特点2、精读重点语段一、探究1、讨论 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2.本文的语言耐人咀嚼,很富有感情色彩,试举例说明。
1)作者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日暮里: “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 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水户: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 (2)“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对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表示钦佩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深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3)鲁迅先生收到讲义后,“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吃惊”是因为出乎意料,没想到藤野先生会仔细地给他改讲义,增加脱漏的地方,订正文法的错误 “不安”是因为自己没有写好讲义感到羞愧 “感激”是因为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心和帮助 3.文中还有一种情况,借助于副词,增强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②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他的脸色有些悲哀,想说话,但没有说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 ③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二、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1.精读1—2段,思考:(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2.精读第5语段,思考:(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 自喜、感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