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经典马克.ppt
208页第三节:经典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本章主要思想来源于马克思1844年写于巴 黎的《巴黎手稿》(又名《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和1845年写于布鲁塞尔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提纲》对马克思整人学思想体系的认识• 马克思把人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 在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正如历史唯 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有 其专门研究对象一样,人学也有其专门研 究对象,即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及其本质、 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思想 体系不只是传统的三个组成部分,而是包 括人学在内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人学在 其中居于前提和总体地位理论界对待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态度• 一种认为,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建立 在他的人的学说基础之上的,其核心和实 质是人道主义 • 另一种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不包括人学 ,甚至拒斥人的学说人学理论的内容• 人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关于人的本体论、人 的社会观、人的历史观、人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系统,是马克思义思想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从产生 到成熟,一直关心人、重视人、并从不同 角度研究人 • 在这个系统中,人性、人道主义和人的解 放是其核心要素 • 本节从哲学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人 学思想对文艺观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教学目的:• 认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内容:人性、人 道主义、人的解放 • 重点:自由自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 文艺的启示 • 难点: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其它人学思想的 不同一、概念探源人学思想的内涵、研究对象、内容 、学科归属1、科学的人学观(1)什么是人学• 人学是从整体上反思人的生存和发展、人 的本质与价值等问题的学问(2)人学研究对象• (1)人性:人的本质 • (2)人生意义:让自己快乐,让他人快乐 ,对社会有益 • (3)人的行为准则:做什么,怎样做(3)人学的研究内容• (1)以人性论为核心 • (2)兼含人生观:人生价值论和行为准则 论) • (3)人治论:自治的修养论和他治的政治 论 • (4)人的社会理想论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思 想体系 (4)学科属性• 人学 , 是横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边 缘学科是对人类的社会属性、生理、心 理属性和综合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 律 , 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 人文社会科学, 2、马克思之前人学思想的 历史演变和基本形态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经过了• (1)古代自然主义的人学 • (2)中世纪神秘主义的人学 •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学 • (4)近代唯物主义的人学 • (5)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与人本主 义的人学等基本形态的发展演变(1)古代自然主义的人学•在远久的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对人本身的认 识水平还很低,主要以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去看待人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周易》中所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 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人要顺应天地自然而道家关于“道法自然”的 人学形上论与“见素抱朴”的自然人性论,儒家所讲的“长幼有别”、“爱有 等差”等人伦思想也都体现着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 •在古希腊,从德菲尔神庙门前的石刻铭文“认识你自己”与“斯芬克司之谜 ”的神话传说,到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 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从苏格拉底自觉将哲学的视 野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到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对后人具有 启发意义的观点,如“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政治 的动物”等,都反映了古代哲人对人的关注作用及局限• 作用:其主要历史功绩首先在于表明了人们开始 将眼光从自然转向自身,开始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其 次是对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 价值与自由等几乎人学思想的主要方面都进行了 初步的思考和论述,为人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局限:但由于受历史条件与人类思维发展水平的 限制,古人对人的探索还是初步的与直观的,很多结 论都带有经验的与猜测的性质同时,人学的哲学 基础在总体上是自然主义哲学。
虽然人们开始意 识到自己的主体性,但还远未从对自然的依赖关系 中摆脱出来,如各种形式的天命观和等级观就是证 明天命观主要内容:• 其一,相信神灵经常关心并干预包括自然 进程和社会人事在内的世界事务 • 其二,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知道通 过什么样的方式显示他的意愿 • 其三,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 超自然力量和权能等级制• 安社会结构层次的不同和社会资源拥有量 的不同,让处在不同等级上的个人承当与 之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 等级制分 • 血缘等级制,《礼记》所讲的十伦,鬼神、 君臣、父子、贵贱、亲疏、 爵赏、夫妇、 政事、长幼、上下 • 官僚等级制,(2)中世纪神秘主义的人学• 在漫长的中世纪,由于封建制度与教会专权的密切 配合,神成了人的主宰官方神学极力宣扬神的权 威,否定人的尊严、自由与价值,将人世间的一切都 归结于神的意志在这种条件下,人学成为神学的 奴婢 • 但在世俗神学中,则有将人神化,借以肯定人的追求 和理想,肯定人的智慧与力量的历史进步因素这 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自然主义的人学 思想,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与重视人的价值打 下了基础但总的看来,在神学的笼罩下,中世纪人 学披上了神秘主义的面纱。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学•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扩展开来 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与人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 形成了人文主义的人学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度重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彼得拉克、但丁 等思想家们激烈地批判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和压迫,颂扬了人的高贵,主张用人 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强调以人的主体地位取代神的主体地位莎士比 亚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 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 长!” •二是强调人的现实生活与世俗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薄伽丘等思想家们认 为人的情欲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人的幸福不在来世的天国,而在现实生活中 •三是重视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与蒙昧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主张将青年培 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达·芬奇高度重视科学与经验的结合,推崇数学等自 然科学 •四是宣扬人的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皮科认为人的命运是 由自己的意志决定的,薄伽丘认为人是天生平等的,他们都反对天命观与封建等 级制度。
作用与局限• 作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学理论是人学 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 首先,人文主义人学开始突破宗教神学与封建主义 对人的精神束缚,唤醒了人的理性,解放了人们的思 想,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 • 其次,人文主义人学从整体上揭示了人的全面性,并 对人作了全方位的思考与研究,确立了人学的新视 野,实现了对古希腊人学与中世纪人学的双重超越 • 局限:但人文主义人学不是人类自我认识的终结, 它也并未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因而只是一个 新的起点4)近代唯物主义的人学• 文艺复兴以后,一些学者开始从自然与科学出发去理解人 和人性,把感性的利益和需要看作人性的基本内容培根 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即道德”等命题,以自然科学 来解释人的一切霍布斯认为人就是一架自我保存的机器 ,人的整个活动与钟表无异拉美利特在《人是机器》一 书中认为,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 生生的模型孟德斯鸠与爱尔维修则分别研究了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决定作用洛克与卢梭等社会契约论 思想家们肯定了人具有自爱与自保的权利和属性卢梭认 为,趋乐避苦是人的自然本性,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生而 具有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国家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政 府首脑是受人民委托去执行人民意志的公仆,如果他违背 人民的意志,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罢免他。
卢梭的思 想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近代唯物主义的人学功绩与局限• 运用了自然科学的成果,进一步批判了宗教神学关于上帝 创造人和世界的谬误,奠定了唯物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这 是其巨大的理论贡献 • 但是把人性归结于人的自然属性,将人看作是一架肉体的 机器,近代唯物主义的人学理论无疑又有其形而上学的一 面马克思在评述近代唯物主义发展过程时指出:“唯物主 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 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情光辉对人的全身 心发出微笑 但是在往后的发展中却变得片面了在霍 布斯那里“, 感性失去了它的鲜明的色彩而变成了几何学家 的抽象的感性物理运动成为机械运动或数学运动的牺牲 品”“, 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5)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与 人本主义的人学理论• 自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站在 理性主义的立场上来理解人他们反对将 人的本性归结为自然属性,强调人是理性的 能动的存在物康德• 内涵:认为人是二重性的存在:一是作为感性的存 在物,受自然必然性支配,这与动物没有两样二是 作为理性的存在物,按理性原则行动,这才是人与其 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因为人有理性,所以人是目的; 因为人有理性,所以人能够意志自律,能按照“善良 意志”去行动,即用理性支配自己的欲望,不凭一己 私利为所欲为。
• 功绩:康德关于人是目的、人为自然立法等思想, 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值得肯定的费希特• 继康德之后,费希特进一步强调了自由是人 的“不可让渡”的权利他认为人是理性的生 物,主张自我创造非我,人是目的不是手段黑格尔• 认为,人是“自我意识的存在”,人的本质在于有理性人的理 性并非是生而俱有的,它是人的合目的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人对外界物的关系是在绝对精神支配下进行创造性的劳 动,使对象成为物化劳动而占有它人在自己劳动的产物 中认识自己和实现自己所以,人的本质是在劳动中自我 创造的结果 • 功绩: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 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 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真正的因而是现实的 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这是其重要的理论贡献 • 局限:但是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真正能动地 创造一切的是“绝对精神”,并不是人,人不过是“绝对精神”的 自我意识,是“绝对精神”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关于人的抽象理解,主张回到感性的人本主义他 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借助于人把一切超自然的东西归结为自然,同时又 借助于自然把一切超人的东西归结为人,证明异化的真实主体是人,不 是什么绝对精神。
他的人本主义的人学理论既反对宗教神学的人,也反 对思辨哲学的人,确认人的本质在于其自然本质,即人的肉体存在和维 持肉体存在的自然条件他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是“自觉 的自然本质”,是理性和肉体的统一体他也讲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与人 必须“共存” •但是,他把人与人的共存关系仅仅理解为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关系因此 ,他说的社会性实际上仍然是自然关系费尔巴哈反对将人的本质神秘 化,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并试图对人的本质作 唯物主义的理解,这些是费尔巴哈的理论贡献但是他将人的本质归结 为自然本质,因而他所讲的人仍然是抽象的人总而言之,费尔巴哈虽 然强调现实的人,但由于简单地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使他不能揭示 出人的社会本质与宗教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甚至企图以人的宗教代替 神的宗教,最终没能迈出走向科学的人学理论的关键一步作用• 人的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之谜,古往今来的哲学 家们从来没有中断过对人的探寻与反思,这形成了 人学理论的历史源流 •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的人学理论因受社 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与缺乏科学世界观的指导,都有 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它们为马克思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