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业基础会考必修一复习纲要.doc
20页1历史学业基础会考必修一复习纲要历史学业基础会考必修一复习纲要(根据福建省会考考纲编写)(根据福建省会考考纲编写)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 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3) 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 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一)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3、概况: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分封;周公东征后,大规模的分封 (燕、鲁、宋等) 4、内容:(1)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2)义务:服从周王命令,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5、评价:(1)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 (2)消极: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 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削弱春秋时期瓦解 (二) 、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大、小宗,小宗须服从大宗②周天子以嫡长子 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③由 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 2、实质: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3、影响: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 “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政治和血缘结合,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 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三)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 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 、郡县制 1、建议者:李斯 2、地方行政机构设置:郡(设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 (少数民族设道) 3、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 4、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利于 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 (二) 、秦汉中央官僚机构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 容 2、三公九卿制——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2三公:丞相(行政) 、御史大夫(监察) 、和太尉(军事) 。
“三公”之下为“九卿” (四)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晚期主要起消极作 用 ⑴ 进步作用:①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分裂割据,抵 御外来侵略,使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科 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⑵消极作用:①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导致思想禁 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 ) 、君权与相权 1、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①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成“中 朝”与“外朝” ②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最高长官都 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③宋代: 设中书门下;“参加政事” (副丞相) (二)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秦朝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2、汉武帝时创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控制) (三) 、行省制度的设置 1、基本史实:(1)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2)元朝在地方设行省,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域依次为路、府、州、县;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和宣政院(3)明 代有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 ,府、县三级;(4)清代有省、道、府、县四级。
2、历史作用: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国家统一,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四) 、秦汉一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存在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 皇权与相权) ,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增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削弱地方权力,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 、内阁制度的形成 1、形成过程:(1)明太祖废掉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 负责自此,秦汉以来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2)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非法定机构,只是一个咨询机构) 2、影响:(1)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明朝 为防止内阁升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太监牵制,明后期宦官参政,政治更加黑暗 (二) 、军机处 1、设立:雍正帝,由皇帝挑选亲信充任军机大臣2、性质: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 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影响: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政治发展到顶峰 它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侵 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3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 精神。
(2)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 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 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 、西方列强侵华史实及影响 1、列强入侵的过程: 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时间:1840~1842 年 《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 年签定内容有:割香港岛给 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和英国 协商关税鸦片战争极其《南京条约》的签订,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 150 多万平方公 里的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③法国挑起中法战争: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④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时间:1894~1895 年《马关条约》:1895 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
主要内容有:割辽东 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重庆、沙市、 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 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⑤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签订《辛丑条约》 时间:1900 年~1901 年1901 年中国被迫和 11 国签订该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入侵影响:使中国门户洞开, (主权丧失,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附庸)中国从 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三元里抗英 意义:它是近代史上第一次中国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 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二)左宗堂收复新疆 1、时间:1878 年2、结果: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加强了对新疆地区 的控制 (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战斗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 与舰同沉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①原因:《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领导者:邱逢甲、徐骧、刘永 福 ③结果:台湾军民斗争长达 50 年之久,直至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 怀抱 3、义和团反帝运动 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4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口号: “扶清灭洋” 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农 民阶级的局限性 意义: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 中国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 成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本侵华的原因: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摆脱经济危机 、中国内战(国民党围剿 红军) 2、侵华日军的罪行军事侵略:1)1931 年,九一八事变2)1935 年,制造了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 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3)1937 年 7 月 7 日,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4)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5)1937 年 12 月,南京沦陷6)1938 年 5 月,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10 月,广州、武汉失守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殖民统治:1)政治上:“以华治华” ,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2)经济上:进 行经济掠夺3)思想文化方面:推行奴化教育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1)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号 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2)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 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 建立; 4)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再次呼吁 5)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将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朱 德、彭德怀分别任正副总指挥,下辖一 一五师、一二 O 师、一二九师,后又把南方八省 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 6)1937 年 9 月,国民党中央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 式建立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开端: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将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朱 德、彭德怀分别任正副总指挥,下辖一 一五师、一二 O 师、一二九师,后又把南方八省 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
9 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 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的计划 (2)太原会战中,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其中一一五师取得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 以来的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牺牲 4、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5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人民战争路线) ,会后,八路军开赴敌后,建立抗日根 据地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首府为延安 3)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五)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中共“七大”召开 1945 年春,在延安召开了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为争取抗日 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政治和思想基础 2、抗日战争的胜利 胜利: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 9 月 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10 月 2。
